词条 | 星巴克分店指数 |
释义 | 星巴克分店指数,由美国《商业周刊》专栏作家丹尼尔·葛洛斯(Daniel Gross)提出的理论。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星巴克连锁分店愈多,受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愈高。 简介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1986年,英国《经济学人》自创“大麦克指数”理论,以麦当劳大麦克汉堡在各国价格,来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及评析汇率问题。最近美《商业周刊》专栏作家丹尼尔·葛洛斯(Daniel Gross)也提出“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一个国家星巴克连锁分店愈多,受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愈高。 葛洛斯指出,过去几年,星巴克伴随美国房市荣景而大肆扩张版图,星巴克在美国大城市、尤其是金融中心纽约的分店密集度,多得令人咋舌,光是纽约曼哈顿一地,星巴克便开了二百家分店。此外,全美各地城市郊区甚或偏远城乡,也不难看到星巴克的身影。然而,如同美国房市,星巴克的分店数在2006年春天创下新高后,也随之反转崩跌。 理论最新的经济指标显示: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在金融海啸中受的冲击越大。不管是巧合还是可以成为衡量经济的新指标,在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星巴克的“小人鱼”出现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受金融危机危害的程度越高。 以美国为例,星巴克在过去几年伴随美国楼市荣景而大肆扩张,光在纽约曼哈顿就开了200家分店。星巴克的咖啡因成为了华尔街金童子们大玩金钱游戏的刺激动能,美国各大投资银行总部的一楼毫无例外都有星巴克的进驻。与此同时,全美各地城市郊区乃至城乡,也不难看到星巴克的身影。然而,星巴克的分店数在 2006年春天创下新高后,随之如美国楼市一样反转崩跌了。 和美国情况相似的还有这次在金融危机中受波及比较严重的几个国家,譬如英国,其星巴克分店达到689店,光是伦敦便有256家,法国首都巴黎也有35家分店;另外,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亚洲冰岛”之称的韩国也有253家星巴克分店。 根据“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的推断,星巴克分店进驻比较少的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事实也是如此,仅在埃及有三家星巴克的非洲,在这次的经济危机中受伤轻微;同样,中南美洲的影响也还好,巴西全国仅有14家。亚洲的南韩有二五三家、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四十八家、中东阿联大公国的杜拜有四十八家、法国首都巴黎也有卅五家。 星巴克连一家都没有的意大利至今未传出银行纾困或倒闭,也许你会认为咖啡传统国意大利不屑于星巴克这样的快速咖啡店的出现。而同样没有星巴克的北欧国家瑞典、芬兰和挪威,目前看来似乎也可逃过一劫。 例子受灾严重美国 危机来了,我们的咖啡呢 开店数量:11126家星巴克分店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的8月,美国失业率达到6.1%,创四年半以来最高;美国的企业主八个月以来连续裁减员工,8月减少了8.4万个劳动岗位。 英国 开店数量:689家星巴克分店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第三季度失业率跳升至5.7%,创八年来失业率新高,也是1991年以来失业率增幅最大的一季。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罗斯·沃克预测,2010年第一季度的失业率将可能达到7.9%的峰值。许多专家都预测英国将步入其15年来的首次衰退。 韩国 开店数量:254家分店 受经济危机影响:近年来,韩国的外债急剧增加,已高达4000亿美元,短期外债的规模已经接近1800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的外汇储备却只有2400亿美元。 迪拜 开店数量:48家分店 受经济危机影响:目前迪拜的外债规模已达该国国民生产净值的60%,成为波斯湾小国中借贷最多的国家。 幸免者意大利 无星巴克店面 受经济危机影响:意大利10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月的102.8降至102.2,这一指数在今年7月曾创下15年最低水平,但是相比英国、法国等国,银行意大利官方表示银行贷款在持续增长且银行体系稳定。 瑞士 无星巴克店面 受经济危机影响:瑞士洛桑大学Crea学院预计瑞士经济将在2009年第一季陷入衰退,明年全年将萎缩0.6%,为1991年以来的最差表现。然而相比经济受重创的国家,瑞士所受到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例外当然,“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也有例外,南美洲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有27家星巴克,但此次受牵连程度甚微,反观全国仅有六家星巴克的俄罗斯,却受伤惨重。不管这种“星巴克分店指数”是否能跟经济危机扯上关系,但在判断金融风暴时也可以作为一个谈资。 智利开店数量:首都圣地亚哥有27家分店 受经济危机影响:今年1月至10月间,拉美百强企业的金融资产缩水42.5%,损失高达6630亿美元。虽然智利的企业也蒙受巨额损失,但是相比巴西等拉美国家,智利已是经济危机中的“幸存者”之一。 俄罗斯开店数量:全国只有6家分店 受经济危机影响:从2008年5月至今,俄罗斯股市的市值已经缩水62%,2008年8月初,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冲突,部分外资撤离引起俄罗斯股市下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低迷态势。截至目前,俄股市已经连续十周下挫,跌至2004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 在中国以成都为例,星巴克的店较前些年已经多了好多家了。根据“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的推断,如果是“正常”的话,应该影响是相当有才对。除非是属于“反常”。 就设计的角度来看,星巴克到了中国,相当成分是体验经济的例子。到了经济不好的光景,体验经济注定是整体经济的尾影。星巴克对于中国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是比较贵的。(环境是快餐性的,价格比装修好的本土咖啡馆却高。)大家都捏紧了荷包,体验感这东西也不是说不能缺席一阵。 星巴克难道不想放低下“装”起来的身价?就像KFC和M记一样亲民。 指数知识指数营销诞生于1986 年。那年9 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首次发布“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试图以麦当劳行销全球120个国家的汉堡包——巨无霸为标的,考察用当地货币购买这同一产品需要多少钱,从而衡量这些国家的汇率是否处在“合理”水平。 不想,虽非什么公认的经济学理论,却因为其构思奇特与通俗易懂,一经推出就反响强烈,得到不少经济分析人士的认可,引得各国媒体竞相报道,为麦当劳赢得了巨大的品牌知名度。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英语国家里甚至由此衍生出Burgernomics(汉堡包经济) 一词。 1997 年,《经济学人》再接再厉,又推出了一份“可口可乐地图”,通过每个国家的人均可乐饮用量来比较国与国间的财富。可乐饮用量越多,国家就越富有。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一阵话题讨论,范围广至亚非拉美各个国家。 在推出“巨无霸指数”的17 年后,为了便于与“巨无霸指数”进行比较,判断不同产品的汇率走势是否相同,《经济学人》于2004 年1 月推出了“中杯拿铁咖啡指数”(Tall Latte index)。但是,由于有星巴克的国家都有麦当劳,而有麦当劳的不见得有星巴克,涵盖国家不够广阔,“中杯拿铁指数”的影响力远不及巨无霸指数。 时代变换,高科技产业蓬勃兴起,指数体系的标的自然也应有所不同。于是,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适时地推出苹果“iPod Nano”指数,由澳洲联邦银行结合苹果最新款iPod Nano MP3的市场售价来比较26 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以反映出全球消费文化的变迁。 从麦当劳的巨无霸到星巴克的拿铁咖啡,再到苹果iPod,风头正旺的全球品牌们都努力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测量世界的尺子,以引起更广泛的话题。这被称做指数营销。即便在国内,必胜客也于2007 年10 月推出了“必胜客指数”,以店面经营情况为中国各城市消费力及城市活力排行,甚至成了那些排名靠前的城市政府网站的头版头标,作为其城市建设成就的一大证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