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邱渡 |
释义 | 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楚平王听信奸臣谗言,冤杀了大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长兄伍尚,并画影图形通缉伍子胥。子胥为逃避追捕、图报父兄被杀之仇,满含悲愤,流亡异国他乡。辗转许多时日,终不如愿。最后决定经过吴头楚尾的历阳,投奔江东的吴国。伍子胥经过历阳时,因问渡浣纱女,求渡渔丈人,发生两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内容伍子胥经浣纱女指点奔到历阳渔邱古渡口,适逢渡口无船。追兵由远而近,战马嘶鸣清晰可闻,形势十分危急。正在万般无奈之际,恰好从下游驶来一叶渔舟。伍子胥急忙高呼:“快来渡我!”渔父闻声,抬头一看,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神情极为紧张;后面尘土滚滚,马蹄声急,心里明白:该死的楚王,又在滥杀无辜。遂机智地将渔舟荡进附近的芦苇丛中,口中唱道:日月昭昭乎,寝已驰!(日月明亮啊,追骑将至!)与子期兮,芦之漪!(和你相约啊,芦中浅水之地!) 伍子胥领会其意,亦迅即钻入芦苇。楚兵追至,见渡口无人,江中亦无渡船,随即勒马转头,向别处追去。 追兵去后,渔父又唱道:日已夕兮,子心忧悲!(日已落山啊,我心悲伤!)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月儿升起啊,你何不渡江?)事寝急兮,当奈何?(事情紧急啊,快拿主张!) 子胥循声登上渔舟。渔父见他面有饥色,遂登岸讨取饭食。子胥心中猜想,该不会领人来捉拿我吧。为了安全起见,他又返身藏入芦苇。渔父回来,不见求渡之人,料他有疑,遂一面敲着瓦钵,一面以歌代呼地唱道:“芦中人!芦中人!……”伍子胥见他并无恶意,就大胆地走出藏身之所,上了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渔父荡开双浆,舟轻如燕,时辰不大,即渡到大江南岸。子胥摘下佩剑,说道:“丈人救我,恩重如山,无以报答。此剑乃先王所赐,价值百金,以作酬谢。”渔父笑道:“我闻楚王有令,得子胥的人头,赐粟五万石,封官上大夫。我不图上卿之赏,要你百金之剑何用?将军带着,当有用武之时。” 伍子胥再三拜谢。临行前,慎重嘱咐渔父:“我虽过了江,但此地仍属历阳管辖。况此去道路艰难,危机四伏,望老丈切勿泄露伍员入吴。”渔父沉思片刻,点头称是。子胥未行数步,回首之际,只见渔父双桨倒划,将渔舟荡至深水之处,一脚踏翻,自沉江中。子胥心如刀绞,泣不成声,他单膝点地,面对无垠的蓝天,浩淼的大江,发誓道:“有仇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枉为人。这恩恩仇仇,伍员铭刻心头!” 渔邱渡口遗迹,在今喜雨亭下百米之处,因年代久远,沧桑之变,原貌无存。后人为纪念这位守信的渔丈人,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钱起在《江行无题》诗中吟道: 江流何渺渺,怀古独依依。 渔父非贤者,芦中但有矶。 清代诗人姚汝颂写下《渔邱秋夕》诗曰: 秋声不可耐,秋思重蹉跎。 一夜清吟苦,柴扉落叶多。 星光摇玉宇,雁影下明河。 寂寞渔邱渡,凭谁寄啸歌。 故事影响数千年来,这动人的故事,一直流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久不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