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通关古道
释义

八通关古道,建于1875年,是台湾清治时期所建横贯台湾本岛东西部的三条道路之一,也是目前仅存的一条。该古道西起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镇),东至璞石阁(今花莲县玉里镇),全长152公里,是中华民国内政部所颁订的国家一级古迹。

古道源起

八通关古道,又称玉里古道,该古道的开凿为清代经营台湾中部地区政策上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建造该古道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1874年,日军以牡丹社事件为藉口,出兵攻打台湾原住民,再加上各列强觊觎台湾之趋势,使朝中有识之士开始体认到台湾边防地区之重要性,而有沈葆祯奏请开山抚番之议。另一方面,由于台湾西岸平原之垦殖已经完成,垦地不敷使用,移民械斗事件经常发生,但东部仍有广大未开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脉阻挡,迁徙垦殖较难,沈葆祯之议遂为众所欢迎。

于是,在勘查台湾全岛形势以后,沈葆祯拟开发三条贯穿台湾东西的横贯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玛兰苏澳至花莲奇莱)、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莲璞石阁)、以及南路(由屏东射寮至台东卑南)。其中的中路就是现在所称的「八通关古道」,是由总兵吴光亮负责辟建。

吴光亮在1875年1月率兵2000余人由林圮埔(竹山)开山东进,经大坪顶、凤凰、牛辒辘(鹿谷)、茅埔、八通关、大水窟、以迄璞石阁(玉里),在同年11月完工。其规模颇大,路宽6尺,遇岩石便砌石式筑成阶段,遇溪流便铺栈道,并于要地设置营垒。此道完成之后,清廷即刻广募众民,配合官兵屯垦,并使台湾对内地人开放。但拓垦政策因天然环境及原住民抵抗,成效并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八通关古道仅20年间即成废道。

日治时期

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政府为了大力实行其理蕃政策,乃重新测绘路线,分东、西两段另辟一条「八通关越岭道路」。1919年6月,在大批武装警察的警戒下,八通关越岭警备道路正式动工。越岭道全线于1921年1月完工。东、西二段以大水窟为分界点,西段自楠仔脚万(今信义乡久美村)起至大水窟,长约42公里,东段自玉里至大水窟,长82公里145公尺。日人修筑之越岭道与清朝之八通关古道,路径完全不同,而且几乎完全没有重叠之处。日人兴筑八通关越横断道路之目的,除联络东西部交通外,更著眼于加强对深山原住民的统治与「教化」,并进行林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掠夺,故沿线设置众多警官驻在所的相关设施。

现存古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据八通关越道曾一度荒废,后经台湾省林务局整修部分道路,作为林业护管使用。现存古道有部份为清古道,部分为日治时期古道,而日治时期古道占大部份,且维护较好,可能与日人沿路设驻警所有关。目前古道较明显且可通行的部分,是从东埔一邻开始,经陈有兰溪右岸的父子断崖、云龙瀑布、乐乐、对关、一直到八通关草原为止,再过去就不容易行走。古道大部分路径因淹没在山野荒草间,辨识不易,除八通关草原留明显的古道遗迹外,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断崖对岸山腰上64阶8尺宽石阶,以及乙女瀑布与对观之间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阶。

目前的八通关古道,全部是在玉山国家公园的管辖范围内。198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正式将清代八通关古道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