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令仪 |
释义 | 原文于令仪 曹州(今山东曹县一带)于令仪者,市井(做生意)人也,长厚不忤物(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家颇裕。一夕,盗(小偷)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度荒。”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拿走)。”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伋,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据《渑水燕谈录》改写) —————————————————————————————— 译文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 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 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 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 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 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 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正是: 诚心实意帮穷人,迷途知返成良民。功德无量获善报,冰冷寒夜送温馨! (事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启示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练习1.于令仪是个忠厚的长者,除了把钱赠给小偷外,还体现在什么地方?(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 2.翻译:①迫于贫耳(被贫困所逼迫)②盗大感惭(小偷大为感动并感到惭愧) (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