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定镇 |
释义 | 1 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永定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马鞍山脚下,是一个三面环山,一边临水的美丽土地,平原面积占门头沟区平原总面积的90%。该镇东隔永定河与石景山相望,南面与丰台区毗邻,西隔罗锅岭与潭柘寺镇相接,北与龙泉镇相连,是长安街西延长线的最西端(长安街西端终点石龙西路东口)。全镇辖区面积68.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距市中心24公里,距区政府3公里。 各区简介(上岸 冯村 栗园庄 曹各庄 桥户营 何各庄 石门营、石厂村 王村 小园 岢罗坨 万佛堂 石佛 秋坡 艾洼 四道桥 卫星队 增胜庄、大有庄、白庄子 贵石 东辛称、西辛称 卧龙岗 坝房子 侯庄子) ◎ 行政区划永定镇在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时属于宛平县京西乡和伪宛平县第六区栗元庄乡。第一次解放(1945年日本投降)属于宛平县第七区。 第二次解放(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属于北京市第二十八区,北京市十六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永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门头沟人民公社,永定社改称上岸大队。 1961年7月门头沟人民公社划小,原上岸大队组成门头沟区永定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称门头沟区永定乡。 1990年3月改称门头沟区永定镇。 2000年8月门头沟区原北岭办事处并入永定镇管辖。 永定镇原辖7个社区、24个村委会(南区社区、北区社区、永兴社区、永安社区、葡东社区、信园社区、冯村嘉园社区、上岸村、桥户营村、曹各庄村、冯村、艾洼村、万佛堂村、何各庄村、石厂村、岢罗坨村、王村、石门营村、小园村、栗元庄村、卧龙岗村、西辛称村、东辛称村、白庄子村、四道桥村、坝房子村、侯庄子村、贵石村、卫星队村、秋坡村、石佛村)、石龙工业区。 ◎ 旅游资源永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境内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到新石器晚期出现多处先民村落,先民从事渔猎和农耕。春秋战国时期,先民能烧制质地较好的夹沙灰陶、夹沙红陶。秦汉时期,永定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栗元庄一带有较大的汉墓群。唐代析幽都县设玉河县,当时永定地区属于玉河县。 永定镇境内有玄真观、月严寺、石厂村过街牌楼等寺观古迹几十处,一处一景,各具特色,兼有宗教文化和优美的景观,是开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重要资源。还保存完整的有建于隋代的古刹戒台寺、建于唐代的西峰寺以及石佛摩崖造像、桃花庵开山祖师塔等。 镇内的老万佛堂村遗址始建于金辽,坐落在万佛山下。万佛山山势秀雅,草木葱郁。这里原建有古刹万佛寺,古称万佛堂。山以寺名,村以寺名,可见该寺当年影响之大。史书记载明朝英宗皇帝亲赐寺名“万佛禅寺”。在万佛老村的东口还屹立着一座古代的过街楼,它建于明万历四年,坐西朝东,山石砌筑,拱券外侧用青石伐券,是古代山村军事驻防和村落安防的典型代表建筑之一。 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的戒台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当时叫慧聚寺。辽代咸雍年间有一名叫法均的高僧,到这里开坛传戒,建立了戒坛。明代正统十三年( 144 8年)重修后,改名万寿掸寺。以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对寺庙进行了维修与扩建。 现在遗留的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戒台寺又名戒坛寺。它以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同泉州的开元寺戒坛、杭州的昭庆寺戒坛,被称为“全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在规模上又居三大戒坛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坛”。戒台寺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占地4.4公顷,其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九仙殿、戒坛殿等。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正殿,其匾额上的“莲界香林”四字为乾隆御笔。 戒坛在西北院,坛基为精美的汉白玉石雕。整个戒坛分三层,高约3米。上层有莲花宝座,上塑释迹牟尼坐像。坛周还有113个戒神像。在殿堂内,陈设一把明代雕花沉香木椅,是当年传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千佛阁北侧,是著名的牡丹院,仿照江南园林修筑。院内遍是丁香、牡丹。1755年夏天,乾隆皇帝带领后妃曾在此避暑。清恭亲王奕欣也曾在这里居住过。 戒台寺的古松,远在明代就很有名,古有“潭拓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之说。坛内最著名的松树有五株:卧龙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活动松。它们各有特点,活动松,摇一枝全身俱动;自在松,长势悠然自得;卧龙松,酷肖一条卧伏的巨龙;九龙松,主干上长出九株支干,形如九条巨龙;抱塔松,卧地伸长环抱一塔。其中以九龙松名气最大。它高达18米,树围6.4 米,是唐武德年间种植的,距今已1300多年,是北京的“白皮 松之最”。“戒台五松”苍翠古老,树型各异,严寒酷暑,傲然挺立,使千年古刹戒台寺更为恬静肃穆。 西峰寺曾经是咸丰的弟弟奕欣(恭亲王鬼子六)的家庙,也是恭亲王的儿子(载滢)的地宫所在地。载滢的地宫是北京唯一一座开放式的清地宫。地宫现在是空的,只有地宫这一建筑了,里面的郡王爷和夫人几十年前就被改葬它处了。地宫虽然是历史文物,但更多的时候是冬天存菜的储藏室。 西峰寺本来是檀柘寺的下院,因为恭亲王为了避开慈禧的刁难以养病为由,自动离开京城举家迁住檀柘寺。一住就是十多年,以为无望再回京城,对檀柘寺大力修建与维护。寺里的主持感谢恭亲王对檀柘寺所做的贡献,便把下院西峰寺送给了恭亲王,给他做家族墓地。谁成想后来国事艰难,慈禧又起用恭亲王。恭亲王又回京城,去世赐封墓地麻谷峪。西峰寺修建的地宫也就没用上,他的次子载滢继承了封号,后来地宫成了载滢之墓葬地。至此,西峰寺是鬼子六的墓地一说也就成为虚话。 西峰寺也是上、中、下、三院格式,现在的三院是在过去三院的基础上扩大修建的。现在的西峰寺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原来寺院里的主要建筑全部维新保留,新的建筑也依据清建筑风格和原有建筑和谐一致。举目可望青山叠翠,古树参天,自然风光秀丽;院内园林布局典雅,错落有致,花木繁茂,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感厚重。漫步寺内,恍惚连接了另一个时空,那千年的白果树下正驻立着委曲求全的恭亲王,感叹着卧龙何时再能腾飞。 ◎ 各区简介◎ 上岸(曾用名:上岸街、上安、上岑) 上岸村现是永定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永定镇政府的前身,1992年上岸村被区政府征走600亩耕地用于石龙工业区的建设,同年上岸村也从农耕业转向轻工业、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多方向发展。历史上上岸原是永定河的一个渡口,过往渡河的香客僧侣离船上岸却不知道该地名,便称呼该地区为“上岸”,上岸村因此而得名。上岸村中有条古街名曰“上岸街”是通往潭柘寺戒台寺的古道,村中的老庙将古街分为东街和西街,随着上岸的发展又出现南街、北后街(长安街)、鬼街、新街等街区。村中的老庙有两棵苍天大树足以见证该村的悠久历史(辽宋时期),据传庙里两棵大树为一雌一雄的银杏树-即夫妻树与潭柘寺帝王树齐名。 ◎ 冯村门头沟区首富村,冯村用15年的时间,走完了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30年才能走完的道路。据《宛署杂记》所述,冯村在明代已经成村。听村里的老人讲,虽然冯村最早由山西移民过来的冯家得名,但后来村里的冯姓不多见,有名的却是“看坟人李家”。李家原本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过来的,凭靠看坟地,慢慢发展起了家业。 *冯村的古庙很多。冯村西原有始建于辽代的宝林禅寺,内有三重大殿,如今在制药六厂的院子仍有遗址。村北的天台山原来还有一个天山祖庙,现在也只留有废墟。 ◎ 栗园庄(通用名:栗元庄) 解放前属于伪宛平县第六区“栗元庄乡”。栗园庄因村西古庙旁为栗树而得名。栗园庄原属戒台寺的佃户村,村西的“奉福寺”为戒台寺的下院。村北有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之墓。谭鑫培颇谙佛理,曾于光绪年间在戒台寺受戒。晚年向当时的戒台寺主持妙老人提出:“愿借寺中一席之地,永作伴城,以便百年之后也能得到禅宗的恩护。村外还有一“万人坑”,当年国民党军队在村外枪杀大批无辜百姓,之后埋入此处,仅有一人幸存。 ◎ 曹各庄(曾用名:曹哥庄、曹家庄) 曹各庄地区呈矩形,面积0.04平方公里。有东西向主街2条。该村地处永定河西岸平原,地势平坦,海拔89.5米。明朝时期已成村落,曾名曹哥庄、曹家庄、后改称曹各庄,沿用至今。从1994年起,该村连续4年被北京市政府评为“首都文明村”,1997年被门头沟区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曹各庄天主堂位于门头沟区曹各庄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家住曹各庄,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供职的陆神父联络桥户营的东崔家、西崔家、安家及曹各庄的陆家四家共同出资修建,名为若瑟堂。在义和团运动中,教堂曾被烧毁,宣统末年,由西什库教堂的一位法国神父出资,在曹各庄又重建了教堂,就是现今的天主堂,当时隶属于长辛店堂区,由陆神父的侄孙子陆德茂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动,当时教友约有300余人。文革期间,天主教被迫停止活动,曹各庄堂被改作了生产队的仓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于1995年,曹各庄堂翻修完毕,名为“圣心堂”,1995年12月19日由傅铁山主教举行祝圣开堂仪式。1996年至1999年冯国新神父任本堂,1999年11月份至今,由张洪波神父任本堂。 ◎ 桥户营永定河的西河从村东流过,板桥成为连接东西两边的主要通道,也由潭柘寺出资修建。负责看管和维护的桥户人家后来定居在此,形成了村落,桥户营因此而得名。 *解放前桥户营村的药王庙在京西名气不小。因为是本地独有,过去在四月二十八药王爷生日当天,外十三地区的村民就赶来祭拜,桥户营与上岸村两地的会头还会联合举行走会仪式,场面空前热闹。现在的老年活动站正是以前药王庙的所在地,不过除了几棵古树,再没太多遗迹。这几棵古树主要包括:国槐3棵,最大的一棵为二级保护,有编号。另两棵在“大庙场”南侧路边,一棵已经枯死;楸树两棵,仍然健壮(很少见的树种,开花很漂亮);柏树2棵,靠东边的一棵已经枯死。 民国时期,桥户营是永定地区与门城地区联络的交通要道,可见民国时期北京城区地图,图上标示为“七户营”(该村的曾用名)。村西与曹各庄交界的灌渠应当是明代修建的,可查阅有关水利史资料;俗称大沟,现已经用盖板盖上改为道路,水由拦河闸经“天沟”,到葡萄嘴东(现机动车检测场附近)分流过来,20世纪90年代还有闸板控制。 ◎ 何各庄(曾用名:何庄、何家庄) 何各庄简称“何庄”,据传是何氏家族的第一个入住该地区,何家庄的名字便在当地叫开了,后来改称何各庄。何各庄村中原有座老庙现已成为村民民房,何各庄西北约1公里凤凰山下依然保留着太清观遗址。 ◎ 石门营、石厂村石门营、石厂的村名形成与皇家采石场密切相关。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石厂青龙山被选为皇家的石料开采基地,当时采石的规模很大。石厂村北山坳中的采石碑记载:“锦衣卫旗校刘冲、董云;营卫官军士二千员士兵驻扎在石门营,军士们担负采石现场的监工及保卫工作。那时,石厂东、西建有高大的过街楼,都装有对开的大石门,称作东栅栏、西栅栏。石厂内设有衙署,最高的官职为内官监太监,还挂有钦差的头衔。为保障安全,东西门有军士站岗,大门昼启夜闭,于是驻军便以石门命名,叫石门营了。清代为了保护环境,废弃了这里的采石场。后来明代驻军的营地和石厂都演变为村庄了。(时至今天石门营东面与栗园庄接壤的地方还叫校军场)。 ◎ 王村(曾用名:王家村) 王村原是从山西移民至永定的王氏家族,家族大部分是窑户,许多窑工聚居在王村煤窑附近。夏季雨水大,煤窑停业,窑工就近开荒种地,逐渐形成王村现有村落。 *王村的月严寺内供奉的窑神,丐帮的《窑喜歌》中描述窑神,“ 拔道如同佛爷龛,龛里供奉着三位神仙,有青山和土地,窑神在中间,诸位要认识煤业的祖师爷,顶灯、拄镐、倒提着一串钱”就是月严寺的窑神。 *国际争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4 年),月严寺和尚广润将山场卖出,由德国人瑞乃尔与人合办月严寺煤矿,因与邻窑发生矛盾,月严寺煤矿没有开成,却引起一场中德之间的国际纠纷。 ◎ 小园据《宛署杂记》记载小园明代建村。小园村原是大户庄院的菜园子,因为菜园子很小,因此而得名“小园”。现在村中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遗迹。另外区政府计划两年内在小园村拆迁后的土地上建成门头沟第二期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廉租房)。 ◎ 岢罗坨(原名“李家峪”) 岢罗坨原名“李家峪”,苛罗坨名字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重病得戒台寺主持医治康复,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嘉奖主持将戒台寺下一小山村李家峪改名为“岢罗坨” *岢罗坨的含义包含全国共有五大佛教圣地: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山西的苛山、河南的萝山、浙江的普陀山的含义,明太祖朱元璋将苛山、萝山、普陀山,各取一个字连起来成了“岢罗坨”。意思是“岢罗坨”村子虽小,它可包北京以外三处佛经圣地,加上附近的潭柘寺、戒台寺,门头沟一个地方就成了全国五大佛经圣地的代称。这就是“岢罗坨”村的由来。 ◎ 万佛堂清代中期建村,万佛堂以万佛寺而得名。万佛堂南山有建于明代的密檐塔两座,西有明代所建万佛寺遗址。万佛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有万佛堂、冯林寺等庙宇遗址。其中,万佛堂始建于辽代,明代1432年再次重修。并坐南朝北修建关公殿三间。现在,虽然庙宇已被毁,但从完整的墙体和几座殿宇遗址仍然清晰看出当时的精美工艺。 ◎ 石佛石佛摩崖造像群是北京惟一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从明代开始石佛村就有史料记载,一座因摩崖造像群的佛像而得名的小村庄。 *摩崖造像群位于村北崖壁上。现有22尊造像保存完好。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石佛东山崖为永庆庵旧址。据村里的老人讲,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早已载入许多信仰佛教的国家的书籍,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早已名传海外。 ◎ 秋坡(原名:求坡) 秋坡位于永定镇最西南端,村落在马鞍山东侧半山坡上,成散列状。地处低山半坡,海拔680米。据传,昔时有乞讨者来戒台寺打工,祈求一块山坡地安身,该地原名“求坡”,后演变成“秋坡”,沿用至今。 ◎ 艾洼艾洼村原址处于永定镇区最西部的山洼中,早年有艾姓定居,故名艾洼村。因原村址十年九旱,1987年迁入上岸西北部,仍沿用原村名。老村有古槐1株,属市一级保护古树。有门潭公路、龙石公路在此经过。 ◎ 四道桥四道桥以前是京西有名的粮食产地,四道桥处永定河在稻地渠的龙身位置,村名也与灌渠有关。这一带是稻地中最开阔的地方,为扩大灌溉面积,稻地渠在村边向不同方向又分出3个支渠。加上原有的主渠道,共计4个灌渠,每个渠道上面架有一座小桥,“四道桥”由此得名。 ◎ 卫星队卫星队位于永定镇的东部,西苑路的西侧,与首钢隔河相望,村域面积469亩,总人口500余人。卫星队的老百姓原是潭柘寺镇草甸水村移民户(此句有误,卫星队村来自草甸水的移民户大概包括2个家族,一家姓庆,另一家记不得。从卫星队村的姓氏分布来看,该村大多是“里十三”各村的移民,应该都是1949年以后陆续移民过来的。当时稻地有大片的农田归“里十三”各村所有,上世纪90年代,里十三的村民还到稻地这块儿种地、修苹果树。所以卫星队村村民大多与潭柘寺镇各村有亲缘关系,并不集中于草甸水村,所以”原是潭柘寺草甸水村移民户”的说法有误。),60年代搬至永定镇东部,当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老百姓便把“卫星队”当作村名;另一种说法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各地上报粮食产量都“放卫星” ,卫星队也因此而得名。 ◎ 增胜庄、大有庄、白庄子增胜庄、大有庄、白庄子曾是永定地区重要的产粮庄子,虽然已经看不到确切的遗迹,但是“大有庄”、“增胜庄”、“白庄子”这些名号自然村名里依然保留到今天。 ◎ 贵石贵石是70年代从潭柘寺后山搬下来的,以前村子山上有个石头很想乌龟,所以叫龟石,又因为以前山上出叶腊石,很贵的石头,又叫贵石。 ◎ 东辛称、西辛称(曾用名:新城) 东、西辛称因永定河决堤而形成的村子。他们最早合二为一名为“新城”,成村于明代以前。明嘉靖年间永定河泛滥,发洪水将新城拦腰冲断,形成一条新河(即永定河西河道)。残存的新城两端后来各自形成新的村落,于是就有了东辛秤、西辛秤两村,老百姓把 “新城”说成了“辛称”,慢慢叫顺了嘴。 ◎ 卧龙岗(曾用名:卧龙冈) 《宛署杂记》中详细写道卧龙冈,山石俱青,惟此冈石独坚白。山脊蜿蜒二十余丈,状如卧龙。故名卧龙冈。后改称“卧龙岗”。据当地的老人说有一只龙俯卧在群山中,它的龙尾在戒台寺,卧龙岗则是这只卧龙的龙头,龙头在永定河旁饮水同时也看护永定河的水患。同时《宛署杂记》记载“茂国公墓,在县西四十五里,地名西安祖,卧龙冈下(卧龙岗)。” *1964年4月,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遗址,从而填补了自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一段空白。近年来,地处永定河畔的门头沟卧龙岗、丰台的鹰山、石景山区高井电厂附近发现了多处古人类遗址。 ◎ 坝房子现在的坝房子是由移民户组成;另外还有部分老革命转业军人安置在坝房子。坝房子管辖范围还包括下狼窝。 ◎ 侯庄子永定河引水的龙口原是侯氏坟地,侯家又是村子得名的大姓,外地人就称这里是“大渠侯家”。侯庄子村位于稻地片北端,过去有条骆驼道穿村而过。两头东接永定河东河板桥(俗称善桥),西接西河板桥,成为连接大峪与石景山之间古道的重要一段。前几年因为修六环路,西河道被填埋上了,侯庄子的住户也大多南迁,现在四道桥稻地小学对面那片新式别墅区便是侯庄子新村。 ◎ 交通线路交通四通八达,108国道由东向西从镇内穿过,门潭路、西苑路贯穿辖区南北,是去往潭柘寺、戒台寺风景区的必经之路。镇内有959、977、981、931、948、960等多路公共汽车直达市区。 ◎ 相关内容北京龙凤山滑雪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永定镇万佛堂村,距离北京市中心26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滑雪场,也是北京唯一一家乘地铁可以到达的滑雪场。新近建成的108高速公路直达龙风山滑雪场,可以让市区的人们驱车20分钟内抵达滑雪场。 2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永定镇富民县永定镇位于昆明市西北部,地处富民县城(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1'~ 102°47',北纬25°08' ~25°36'),东邻大营镇,南连西山区,西与西山区、禄丰县接壤,北靠罗免乡、大营镇,面积152.6平方公里,为川藏、滇北进入昆明之要津,素有 “滇北锁钥”之称,平均海拔1679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属中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享有“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称。年平均气温15.8°C,春季平均气温17.5°C,夏季20.9°C,秋季15.8°C,冬季9.1°C,永定镇年平均气温比昆明其他县(市、区)高1° C -2°C。地面年平均温度18.7°C,无霜期245天。全年日照228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53毫米,蒸发量2032.5毫米,相对湿度72%。常年多西南风,气候条件适宜开发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发展多元的立体农业。 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仍将县城迁还螳螂川北岸旧址,垒土为垣,取名永定。县城永定镇距昆明23公里,交通便利,昆禄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设施齐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螳螂川水穿城而过,把县城一分为二,是省内少有的 江城古镇。 全镇共辖1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722人,其中:农业人口34025人,居民人口12697人,总耕地面积1340.75公顷 (20111亩),其中:水田876.94公顷(13154亩),旱地463.81公顷(6957.15亩),全镇共有村民小组179个,自然村110 个。 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4亿元,其中:工业总总产值预计实现3.5亿元;农业总产值预计1.09亿元.2007年完成财政收入2289万元,今年财政收入已突破20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68元。粮食总产量达15018吨。葡萄种植面积4656亩,杨梅等优质林果种植面积5815亩,山药种植面积795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镇党委下辖20个党总支,3个独立支部(机关、农林水、龙马)20个党总支下辖119个党支部,共有1792党员名,其中正式党员1749名,预备党员43名,妇女党员444名,占党员总数25%,少数民族150党员人,占党员总数的9%。 镇团委下辖团总支18个,社区团支部2个,18个团总支共有团支部136个,有团员659名,流动团员 117人、 镇妇联下设妇委会21个,188个妇女小组。有民兵营1个,有320名基干民兵。 全镇共有村、组基层干部760余人,有职人197人(其中:公务员41人、事业单位干部47人、工人109人)。 3 四川省南充市永定镇◎ 基本概述永定镇位于县城以东10公里,东临碑院镇,南接河东镇,北与阆中市福星相连,西与阆中市洪山交界.海拔高度:354米。省道101线横贯东西,正在勘察的兰(州)─海(口)高速公路设计经过该镇,著名旅游景点碑院大佛必经之重镇,南部县新规划的工业集中区.幅员面积30.5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141个社,4670户,2万余人;总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田5600亩,地6600亩;林地面积13700亩,森林覆盖面28%。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 ◎ 行政区划永定镇位于南部县东北部,距离县城1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0.5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耕地面积12009亩,总人口196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4人),辖通耳、窑湾、白鹤、养活、百田、高梯、永定、国清、太平、神童、同心、杏垭、三合、黄莲、大游、松树林16个行政村、141个社,全镇均属汉族。 ◎ 经济发展2004年永定镇狠抓种植业、养殖业和民营经济三大支柱产业,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2057吨,比去年增加41吨,人均产量693公斤,人均纯收入2460元,比去年增长了3%。种植业:发展优质水稻5800亩,其中D优系列2000亩,泸香一号100亩,推广旱育抛秧1000亩,种植地膜玉米4600亩,地膜花生2000亩。不断“完善”水果基地建设,进行了脆香柚高位嫁接,建高产示范区2个,分别为养活与神童村。全镇水果面积2600亩,其中脆香甜柚2060亩,脆香甜柚的裂果与适龄树木不挂果得到了解决,产量达5800吨,全年人均产量35公斤,比2003年增加4公斤,人均增收10元。新栽龙竹540亩,现长势良好。养殖业:大力引进DLY优质肉猪,2004年生猪出栏18392头,人均约1头,全镇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猪大户16户,饲养LY母猪140头,落实业主6户,产优质肉猪1750头,养獭兔50只以上的10户,创办奶牛基地2户,饲养小家禽达500只以上20户,全镇养殖业达1007万元,人均达580元。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效果好,2004年4月份引进苍溪业主侯国举来投资300万元建肉联加工厂,现已投资130万元。回乡创办经济实体9人,投资123万元,其中国清村李长城投资40万元办页岩砖厂;太平村宋卫东投资20万元承包荒山100亩,种植果树药材。全镇劳务输出4864人,实现全镇人均增收30元。 ◎ 基础设施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快,实现了村村公路维修改造,重点是“三永”路(三合──永定);“三福”路(三合──福星)的新建,全程共计3公里。组织专人队伍对全镇的塘、库、堰进行整治、维修及管理,新建蓄水池4口,石河堰6处,打山茅坑42口,基本解决群众生产及生活用水,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35人,教学班13个,其中获高级教师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学生1108人;全镇乡级小学2所,教师62人,获中级以上职称17人;社会力量办学15个班,教师15人,学生500余人,全镇在校学生3189人。 [2] ◎ 永定镇下辖村永定镇下辖村: 通耳村 窑湾村 白鹤咀村 养活村 白田村 高梯村 永定村 国清村 太平村 神童村 同心村 杏垭村 三合村 黄莲村 大游村 松树村 ◎ 永定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7588 男 9032 女 8556 家庭户户数 4601 家庭户总人口(总) 17529 家庭户男 8987 家庭户女 8542 0-14岁(总) 4405 0-14岁男 2380 0-14岁女 2025 15-64岁(总) 11826 15-64岁男 6025 15-64岁女 5801 65岁及以上(总) 1357 65岁及以上男 627 65岁及以上女 73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7346 4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永定镇永定镇地处永仁县县城,旧名苴却街,是永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道108线及南永线贯境而过,镇区地处县境偏东中部的古西南夷道上,是边疆和内地交通联系的要冲,素有滇川北大门之“咽喉要塞”之称。辖云龙、麦拉、店子、乍石、太平地、麻栗树、大坝、良田、糯达9个村民委员会;龙头山、苴却、小汉坝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4个村民小组,104个自然村,总户数8335户,总人口27123人,其中农业人口4404户,171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3‰,主要少数民族有:彝、傣、回等少数民族11339人,其中彝族有1472人,占总人口的5.4%。 永定镇土地广阔,地处干热河谷,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热资源充足,有国土面积237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雨883.9mm,年日照时间2824.3小时,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200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5286亩,其中水田13446亩,旱地11840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06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全年粮食总产达731.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6.84公斤。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424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29.7万元,预算支出601.1万元,专项支出72万元,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76元,比上年增178元,增长9.9%。 全镇有优质烟5400亩,实现产值555万元;优质高效桑园1302.2亩,实现产值18.4万元;生猪出栏21201头,牛出栏1703头,黑山羊出栏6348只;2004年指导农户发展蔬菜制繁种、早玉米、冬早蔬菜、花卉繁种等经济作物11087亩,实现产值78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103元。境内建有移动通信基站3座,12个村(社区)委员会均开通程控电话,农村电话普及率达8.73%;公路实现了村村通,通车里程为108国道37里,南永公路3公里,乡村公路95公里,成昆铁路7.84公里;境内有大小库塘79座,正常年景可畜水3000多万立方米,其中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5座,坝塘59座,有电力排灌站68台,水利化程度为50%.全镇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有镇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9人,病床26张,12个村(社区)委员会均设有卫生室和卫生人员;有文化服务中心一所,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5%;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681人,小学 17 所,学生11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 2004年全镇有个体私营户1447户,从业人员5108人,实现营业收入33048万元,实现总产值26023万元,工业总产值11905万元;共缴纳税金482万元,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806万元,完成下达任务的161%。巩固省级文明村2个,州级文明村4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城镇1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