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殷夫 |
释义 |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等,及Lven等,殷夫则是他较为常用的笔名。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遗著有《殷夫诗文集》。 中文名:殷夫 别名:徐白,孝杰,徐祖华,白莽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象山县 出生日期:1910年6月11日 逝世日期:1931年2月7日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 年份大事殷夫(1910年—193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原籍浙江上虞,诞生于浙江象山。本姓徐,从小好学,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6年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太阳社。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未满21岁。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生平事略1910年6月11日(清宣统二年端午节),殷夫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即今大徐镇大徐村),父亲徐孔甫是个农民,识一些字,无师自通,会一点医道,擅长妇科、麻疹等,后来是乡间比较有名的土医生。母亲钱月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农家妇女。她对殷夫特别关心,后来知道殷夫参加革命,也未加阻拦。殷夫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徐培根、三哥徐文达在殷夫参加革命前后,都是国民党军队的校级军官。他们(特别是徐培根)总是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来塑造殷夫,但殷夫却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他们的羁绊,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殷夫从小就受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很早就教他认方块字,背诵古体诗。大约在六、七岁时,入大徐村徐姓义塾,读了三四年“四书五经”与初小课程。1920年秋,刚满十岁殷夫就离开家乡大徐村,来到象山县府所在地丹城镇,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当时,县立高小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较大,师生们经常在校内外宣传打倒列强,反对军阀。这使殷夫思想上受到了较深的启迪与教育。 1923年7月,殷夫在县立高小毕业,由徐培根接往上海,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一年级”。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民立中学师生积极参加“三罢”斗争,使殷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卅”运动后期,他一度回乡,在丹城和大徐家中认真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和理论著作,并参加过象山旅甬进步学生组成的革命文艺团体“新蚶社”的活动,还在该社举办的《新蚶》小报上发表过抨击封建礼教的新诗。同年9月,他仍回民立中学,读完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于1926年夏初中毕业。 1926年秋,殷夫考入上海浦东中学,越级插班就读“高三级”课程。其时,浦东一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活动十分活跃,是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浦东中学,殷夫进一步接触了革命,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开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殷夫因一个广西籍同学“獐头小人”的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囚禁三月,险被枪决,后由大哥徐培根将他保释出来并予以“软禁”,并准备将其送进同济大学,企图利用德国人的力量来严加管束,并以优裕的生活条件诱使殷夫离开艰苦的革命斗争。 1927年9月,殷夫通过女友盛孰真借得上虞人徐文雄的高中毕业文凭,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学,并经常与他们一起参加校内外的秘密革命活动。他还办过油印文艺刊物《漠花》,在青年学生中鼓动革命情绪。后来,他又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多次在学生会上宣传革命道理,并跟反动学生进行过坚决地斗争。这时他由团转党,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 1928年初,殷夫又在校外参加了共产党人蒋光慈、钱杏邨等人组成的“太阳社”,党的组织关系也编入该社,属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 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再次逮捕。当时他的大哥已在国外,由大嫂张芝荣转托徐培根在上海的熟人保释。获释后,他又会同济大学学习德文。党组织考虑到他和王顺芳、陈元达等人的安全,决定让他们暂时转移到象山。10月,殷夫先到丹城,在他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作代课教师。随后,王、陈也到象山(王改名汪涅夫),也在女子小学教书。他们三人都以“小学教员”作掩护,向师生宣传革命理论,并组织学生排练宣传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新剧目,进行街头演出,观者人山人海。他们以游览名胜为名,在丹城西寺、东乡珠山、爵溪沙滩、白墩码头等处秘密商讨革命问题。不久,女子小学放寒假,王顺芳、陈元达离象。殷夫则因大嫂张芝荣未给川资,不能同往。直到1929年3月,他才在二姐徐素云的资助下,离开凄清的象山西寺,回到战斗的黄浦江畔。回到上海后,经过一段“流浪”生活,他又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此,他完全投入了地下革命斗争,从事青年运动工作。 1929年夏天,殷夫在参加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他没有让大哥大嫂来保释,以免再受他们的束缚。他被关了一段时间,受了几次毒打,终于获得了释放。不久,他就恢复了组织关系,担任了青年反帝大同盟,共产主义青年和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殷夫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殷夫为发起人之一。 1931年1月17日,殷夫应约赴东方旅社参加党内秘密会议。因叛徒唐虞告密,与柔石、冯铿等八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19日由地方法庭审讯,被“引渡”到伪公安,与林育南等36人一起押至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狱中,殷夫心境平静,仍帮助柔石学习德文。2月7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殷夫遇害时年仅22岁。 对于殷夫等同志的被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2月22日就发布了消息。以后又在由《红旗日报》政办的《群众日报》上,发表了《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予以回击。鲁迅先生闻讯后,以极大的悲愤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两年后,他又写下了不朽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示了深沉的悼念。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在殷夫等人就义处发掘了烈士的遗骸,重葬于大场公墓,后又迁葬于龙华烈士陵园。 2010年,象山县举办了纪念殷夫100周年诞辰。形式内容丰富,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诗人 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殷夫被杀害的时候还不到21岁,他给我们留下了诗作99首,译诗11首。创作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不小,他是革命诗派的代表诗人。殷夫早期的抒情诗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光明的追求,也带有伤感情绪;后来的鼓动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诗集《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诗歌风格及评价殷夫早期诗作,大多歌咏爱情和故土,对于黑暗现实的谴责和对于光明未来的呼喊交织在一起,在忧郁和孤寂中留下思想波涛的痕迹。从1929年到牺牲前夕,出于斗争的需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主要创作政治鼓动诗,写有《别了哥哥》 、 《血字》 、 《1929年的5月1日》 、 《我们》 、《我们是年轻的布尔什维克》等。 这些诗作以粗犷的音色和高昂的节奏,从正面讴歌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事业,倾诉着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信念;境界开阔,气概雄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感。鲁迅称赞殷夫的诗是“属于另一世界”的,“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白莽作〈孩儿塔〉序》)。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殷夫出版的诗集主要有《孩儿塔》 (1959)等 从殷夫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一条明晰的曲线:当他投身于战斗,生活在革命组织中,他就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诗歌的格调也显得高昂;当他被隔断了和革命的联系,脱离了集体,他的思想就陷入苦闷,诗歌的情调也就低沉下去。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个与革命共同着生命的诗人。他的思想和诗艺的发展,是他不断追求,不断参加革命实践的结果。 殷夫是一个诗才横溢的青年,他善于运用与内容相和谐的艺术形式,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写的爱情诗,情深意切、格调委婉。他写的小诗,言简意赅,诗意含蕴。鲁迅曾经指出,殷夫的诗“并非要和现在的一般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 老诗人力扬曾经指出:殷夫“那些写革命斗争的诗篇,都有着丰富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而没有他的同时代的诗人们在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那种标语口号化的缺点。这种缺点,是因为作者缺乏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基础,因之,在作品中形成形象的贫乏和感情的虚假,常常出现对于革命的空洞的叫喊,和一些革命术语堆积的现象。 诗歌例析《新脚时代的足印》 1923年在上海民立中学殷夫开始了新诗创作,今存有组诗《新脚时代的足印》八首。诗中,他流露了对社会的隐隐不满: “希望如一颗细小的星儿, 在灰色的远处闪烁着, 如鬼火般的飘忽又轻浮, 引逗人类走向坟墓。” 1925年,殷夫第一次被捕。他在狱中写下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里,对这次被捕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他面对“一切将随风散殒”的逆境,时刻准备献身。因而,他告别朋友: “朋友,有什么呢? 革命本身就是牺牲, 就是死,就是流血, 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他奋起号召: “同志们,快起来奋争, 你们踏着我们的血、骨、头颅, 你们要努力地参加这次战争。” 《呵,我爱的……》 出狱后,他曾回家暂避一段时间,写下了《呵,我爱的……》等诗,以抒发不忘革命之情: “看,她有如仙嬛, 胸中埋着我的情爱, 呵,我的爱是一朵玫瑰, 五月的蓓蕾开放于自然的胸怀。” 《啊!我们踯躅于黑暗的丛林里》 1928年,殷夫在“太阳社”写下了《啊!我们踯躅于黑暗的丛林里》一诗,反映了革命者(我们)在斗争中锻炼成长的新风貌: “啊,我们踯躅于黑暗的,黑暗的丛林里, 世界大同的火灾已被我们煽起,煽起, 我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喷着怒气…… 大火中我们看见了天上的红雾,旖旎!” 《给母亲》《地心》《归来》《我醒时……》 第二次被捕获释后,殷夫回象山住了五个多月。期间,他曾随母寄住丹城西寺,写下了一系列立志献身革命的诗作。现存的有《给母亲》、《地心》、《归来》、《我醒时……》等。他向他最敬爱的母亲辞别: “此后,我得再造就我的前程, 收回转我过往的热情, 热情固灼燃起青春旧灰, 但也叫着我去获得新生。” 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我的诗和彩虹一样, 从海起入天中, 直贯着渺漠的宇宙, 吹嘘着地球的长孔。” 他还立誓: “我枕着将爆发的火山, 火山要喷射鲜火深红, 把我的血流成小溪、骨成灰, 我祈祷着一个死的从容。” 《写给一个姑娘》 1929年,殷夫完全投入了地下革命斗争,从事青年运动工作。这时,他的诗歌创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写给一个姑娘》一诗中,他庄严宣告: “我不是清高的诗人, 我在荆棘上消磨我的生命, 把血流入黄浦江心, 或把颈皮送向自握的刀吻。” “红色鼓动诗” 面对白色恐怖,殷夫好似一团燃烧着的烈火。他以饱满的激情和高亢的诗笔,写下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我们的诗》等,被后人誉为“红色鼓动诗”的革命战歌。他在诗中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 “打倒国民党! 没收机器和工场! 打倒改良主义, 我们有的是斗争和力量!” 他断言: “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 没有刽子手断头台绞得死历史地演递。”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周年的时候,他写成《别了,哥哥》一诗,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勇气概,断然宣布与反动哥哥彻底决裂: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故居殷夫烈士故居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大徐村,坐落在村南“沙朴树下”。故居为小青瓦木结构,由大门、正屋、左右偏屋组成的三合院式平房,坐北朝南。正屋三开间,东次间是殷夫出生的地方,东首大房是殷夫少年时居住、读书之处。 修复后的殷夫故居典雅古朴,灰黑色的门院高朗肃穆,由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书的“殷夫故居”刚健有力。正房中堂设有一尊殷夫烈士半身铜像。 故居东西两厢房辟为事迹陈列室。东厢房三间陈列着烈士的身世、奋斗历程的文史资料以及文稿、书籍,同时代革命者的回忆文章,详尽地展示了烈士参加革命的事迹;西厢房三间陈列了烈士家庭情况,特别介绍了殷夫与大哥徐培根之间,从各自阶级立场出发的复杂的兄弟之情。 故居后院面积约500平方米,原为菜园,现辟有水池,池中建有六角亭台。院四周的墙壁上镶有60多块石碑,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殷夫革命诗句,永志纪念。殷夫故居,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