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茵芋
释义

茵芋,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拼音名:YīnYù,为芸香科植物茵芋或乔木茵芋茎叶。又名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蓣、因预。喜生于树阴下、海拔较高林下。主要分布于华东、西南及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收,茎叶切段,晒干。

茵芋-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0.5-1m。全株有芳香。单叶互生,常集生于枝顶;叶柄长4-10mm,绿色或淡红色;叶片革质,具腺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稀为倒披针形,长7-11cm,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有时中部以上有疏而浅的锯齿,上面深绿色,主脉上密被短柔毛,

茵芋

下面淡绿色,主脉于上面稍隆起,侧脉不明显,无毛。花常为两性,白色,芳香;苞片小,卵形;萼片5,广卵形;花瓣5,长 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5mm,在花蕾时各瓣大小略有不等;雄蕊5,与花瓣等长或较长;子房上位,近圆球形,4-5室,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10-15mm,红色,有残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乔木茵芋

常绿小乔木,高3-7m。单叶互生,常集生于枝顶;叶柄长1.2-2cm;叶片纸质,长圆形或为倒披针形,长8-18cm,宽2.5-6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干后表面中脉微凸,侧脉清晰,两面无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长2-4cm,花轴被徽柔毛;花为杂性;苞片小,广卵形;萼片5,卵形;花瓣5,白或黄色,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5mm;雄花的雄蕊较花瓣长,退化雌蕊长2-4mm,先端3深裂;两性花的雄蕊比花瓣略短;雌花的不育雄蕊比花瓣短,花丝细小,子房近圆球形,花柱长约1mm,柱头增大。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直径6-8mm,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茵芋-历史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茵芋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取用之皆连细茎,方用甚稀,惟以合疗风酒

茵芋

散。”

《本草图经》:“茵芋出泰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茎赤,叶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楠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月、四月、七月采叶连细茎阴干用,或云日干。”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茵芋,有毒部位,果和叶,以叶含毒较烈。中毒症状:误食少量引起轻度痉挛,大量则引起血压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若痉挛时可肌注苯巴比妥,痉挛控制后可洗胃,导泻。若血压下降则注射肾上腺素或苯甲酸钠咖啡因强心剂等。”

茵芋-化学成份

茎皮和根含呋喃喹啉生物碱7-异戊烯氧基-γ-崖椒碱,茵芋碱,单叶芸香品碱,吴茱萸定碱,吴茱萸素,茵芋宁碱A,B;香豆精化合物7-异戊烯氧基-8-异戊烯基香豆精,橙皮油内酯,欧芹酚甲醚,异橙皮内酯,野栓翅芹素,二氢山芹醇,伞形花内酯,橙皮内酯水合物和茵芋甙。

叶含茵芋甙和茵芋碱。

茵芋-药理作用

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可升高麻醉猫血压,增强瞬膜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血压及子宫的作用,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状血管等。此外,还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兴奋性(去脑蛙的反射时的测定),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之兴奋有关;在切除肾上腺后,其作用仍可保持。它对神经节无作用,对可卡因无增强作用,对猫或大鼠的神经一横纹肌制备亦无显著影响,不翻转拟交感药的作用。其作用虽与麻黄碱有许多类似处,但强度较弱。小鼠在皮下注射600mg/kg似上时,可出现抑制,共济

鲁贝拉茵芋

失调,但不致死亡。对蛙50-100mg/kg时可出现显著的兴奋现象。提高横纹肌张力、200mg/kg时则可致死。猫皮下注射50mg/kg,无明显变化。早年认为它是一种肌肉毒,可引起蛙肌强直,剂量较大,亦可抑制心脏肌肉;如静脉注射于兔,可引起心肌抑制甚至麻痹,血压逐渐降低,最终动物发生痉挛而死。

性味:

辛苦,温,有毒。

《本经》:味苦,温。

《吴普本草》:微温,有毒。《药性论》: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

《本经》:“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

《别录》:“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

《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拘急挛痛。”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颤,入药炙用。”

茵芋-常用配方

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楠、细辛、

茵芋

桂心 各一两。上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斟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百病方》)

治风气积滞成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茵芋叶(锉,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两,牵牛子三两(生取末一两半)。上研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枣汤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为度,白粥补。(《本事方》茵芋丸)

茵芋-栽培要点

栽培季节

芋要求高温多湿的环境,在气温13~15℃以上开始发芽,生长期要求20℃以上的温度,一般要求在25~35℃之间,球茎在27~30℃时发育良好。在广西芋从1~3月都可播种,但最适宜的播种期在2月下旬左右,采收期在8~

茵芋

11月。

选地

栽培地的选择芋要求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壤土或粘土。对钾肥要求较高,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广,可在pH值4.1~9.1的范围内生长。所以要选择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水芋适于水中生长,一般以水田、低洼地或水沟栽培,旱芋虽可生长于旱地,但早熟栽培宜选择向阳地、避风处栽培。芋忌连作,连作时根系生长受影响,且易腐烂,产量降低。连作一年会减产20%~30%。芋与水稻轮作最为适宜,以2~3年轮作一次。种芋发芽缓慢,幼苗期生长慢,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在芋栽植后和其生长期,可套种小白菜、葱、早菜豆等生长期短的蔬菜。夏季阳光强烈的地块,也可与搭架的瓜类间。

整地施肥

芋的球茎有向上生长的习性,而根系分布较深,要求土壤深厚、松软,特别是魁芋,故应深耕。一般要求深耕33厘米以上,采用高畦栽培。种植旱芋的在播种前每667平方米(1亩)施以堆肥、厩肥、草木灰、 禽粪及垃圾等土杂肥2500~4000千克,并加施过磷酸钙20~30千克、硫酸钾20千克作基肥。荔浦县还习惯施花生饼肥,每667平方米(1亩) 茵芋

施50千克,对改善品质,对增加香气不淀粉含量有很好的效果。基肥以穴施或沟施为好。用水田栽培的,将基肥施入土中后耙平,不必作畦,就可栽植芋苗。

晒种催芽

为了达到早熟丰产,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提早催芽育苗,然后移栽的方法。一般于栽植前1520天将贮藏的芋种先晒1~2天,再进行催芽。催芽的温度18~20℃。催芽的方法有温室催芽、加温苗床或保温苗床催芽等。催芽时要注意保湿,经过10~20天可出芽,床土的深度不宜过深,以限制根群向深处发展,便于移栽易成活。待芽有3~5厘米长时即可栽植。

选种与栽植

芋种应选头大尾小、无病虫的子芋,每个种芋重50克左右为宜,因头大具有较大的发根区,发根,尾小肉质紧密,种植时切尾伤口小,不易烂种。为了延长芋的生长时间,在出苗后不受霜冻的范围内,栽植愈早愈好,为方便培土及管理,栽植方式宜用宽行窄株。魁芋类行距85~90厘米,株距50~60厘米,多子芋类行距65~80厘米,株距45~50厘米;多头芋行距50厘米,株距40~50厘米,单行或双行种植。芋宜深栽,便于球茎发育,栽前应开栽植沟,深度为20~25厘米,但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宜将种芋横放,顶芽在侧面。栽植时应选择顶芽饱满、完整的种芋,然后切去尾部,切口蘸点草木灰,防止病菌侵染。 香茵芋

无主芽的应淘汰,栽植时还应将所有侧芽摘除。栽后盖堆肥或肥土,厚度以埋没芽为度,如覆盖过厚,芽变细、变弱;覆盖过薄,芽易遭日晒,影响发根。一般栽植后10天左右即可出苗。每667平方米(1亩)需种量,魁芋约50千克,多子芋100~250千克。水芋在施基肥后,灌水3~5厘米深,不作畦不开穴,按株行距20厘米×80厘米将种芋插入泥中即可。水芋一般苗长到25厘米高时,再进行定植,以免被水淹没。

虫害防治

主要有叶斑病危害。可喷洒波尔多液铜素杀菌剂。虫害有介壳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收储藏

全年均可采收,茎叶切段,晒干。

茵芋-滋补配方

茵芋天麻酒

药物组成:茵芋、狗脊、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天麻、附子(炮裂,去皮脐)以上各二两。独活二两、踯噣(炒黄)一两、天雄(炮裂,去皮脐)一两、牛膝(去苗)三两、防风(去芦头)二两、桂心一两半。

功能主治:肢体偏枯,顽痹麻木,肢节拘急。

红蕾茵芋

用法用量:每次温饮一小盏,每日服三次,以效为度。

制备方法:上药细判拌匀,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二斛。

注意事项:忌生冷、毒鱼、鸡、鹅、鸭肉,及阴虚火旺患。

资料来源:宋·《太平圣惠方》

茵芋乌头酒

药物组成:茵芋、乌头(炮)、天雄(炮)、石南、女葳附子(炮)、踯躅花(熬)、秦艽、木防己、防风各三两。

功能主治:疗风湿痹,身体不能自主运动,四肢偏痢感觉低下,骨节疼痛,手足麻木,皮中似有虫行,搔之生疮,疹起发,眩晕,甚者狂走,历节肿。

用法用量:早晨服一合,无效,逐渐加至二合,以意;导下。

制备方法:上药切细,用绢袋盛,以清酒三斗,夏三日春秋五日,冬七日。

注意事项:本方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体弱者忌服。

资料来源:唐·《外台秘要》

茵芋萆薜酒

药物组成:茵芋、萆解、蜀椒(炒出汗)、狗脊(去毛)桂(去粗皮)、附子(炮)各一两、牛膝(去苗,酒浸)、石斛(去根)、生姜各一两半。

功能主治:治风寒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次服一盏,或二盏,酒服至半,即再添新酒,觉味淡为止。

制备方法:上药切细,以绢袋贮,以酒一斗浸经三二宿。

资料来源:宋·《圣济总录》、元·《御药院方》

茵芋细辛酒

药物组成:茵芋(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天雄(炮,去皮脐)、乌头(去皮脐)、秦艽(去土)、女萎、防风(去梢)、羊踯躅、防己、石南、细辛(去苗叶)、桂(去粗皮)各一两。

功能主治:治风血痹,肌体手足痿弱,四肢拘挛。

用法用量:初次服一合,每日三次,逐渐增加。

制备方法:上药切细,如麻豆大,夹绢袋贮盛,以清酒五斗浸药,冬浸七日,夏三日,秋五日,春五日。

资料来源:宋·《圣济总录》、明·《普济方》

茵芋薏苡酒 茵芋

药物组成:茵芋、白及、薏苡仁、赤芍、桂心、牛膝(去苗)、酸枣仁(微炒)各一两、干姜(炮制)一两、附子(炮制,去皮脐)二两、甘草(微炙赤)一两。

功能主治:治肝脏风,筋脉拘挛,不可屈伸。

用法用量:空腹每次饮一合,渐加至一合半,空心临卧各一服。

制备方法:上药切细如麻豆大,用生绢囊贮,以酒一斗五升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开取。

注意事项:本方多辛热之品,对阴虚火旺患者或由热毒引起的疮疡忌用。

资料来源:宋·《圣济总录》

茵芋狗脊酒

药物组成:茵芋、狗脊、踯躅花(生用)、乌头(生用)附子(生用)各三两、天雄(生用)一两。

功能主治:疗新久风,肢体麻木,活动不利,或拘急肿,或枯焦。

用法用量:初次服半合,不知增之,以知为度。

制备方法:上药切细,以酒一斗,绢囊盛药浸酒,冬浸八九日,夏五六日。

注意事项:忌猪肉、冷水。

资料来源:唐·《千金翼方》

茵芋-文化底蕴

《纲目》:《千金》、《外台》诸古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风湿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风妙品,而近世罕知,亦医家疏缺也。

《本经逢原》:茵芋大毒,世亦罕用。《本经》虽有治赢瘦如疟状一语,皆是五脏有邪气,心腹寒热所致,非能疗虚赢寒热也。其治关节风湿痹痛,是其正治。

茵芋-参考文献

《纲目》:楼氏医家系世传,博学全善辑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张璐编著《本经》:即《神农本草经》

《别录》:西汉.刘向撰

《药性论》:磐如玉书坊《日华子本草》:宋.掌禹锡考

《苏沈良方》:宋.沈括、苏轼撰

《湖南药物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

《医林纂要》:清.邹谢撰公元1832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