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片瓦寺 |
释义 | 一片瓦寺又名张后室、高士岩、石窟,位于惠安县紫山镇南安村西边的一片瓦山(石室山)顶峰,是惠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得名一片瓦寺由两石拱峙着一块方圆600多平方米的巨石,形如瓦片覆盖寺顶,山名、寺名均由此得。 县志评明●嘉靖《惠安县志》载,此洞昔时曾是“青松覆道,异卉错蔚,南薰过处,时有花气袭人。疏松影落斜门静,细草香开小洞幽。登科山外,引为特胜焉”。 寺宇规制建寺一片瓦初为明代乡贤戴一俊辞官归隐所辟,后人以天然洞室改为寺宇覆石方圆600多平方米,最高处10多米,主洞室深广,尤为奇异。 寺门在寺庙的山门上刻有对联,左联为:石空修径悟真谛,右联为:名山卧狮出奇观,横批为:一片瓦室,横批之上书:奉旨特祭。拾级而上,可看到墙面书写着很大的“南无阿弥佗佛”。 寺名寺名“一片瓦”刻在寺洞的左壁上,楷书横写,字径76厘米,落款为“万历辛卯春石洞主人题”。“万历辛卯”即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系戴一俊在此隐居时所书。 庙宇结构寺庙由四个洞宇组成,一个大洞,三个小洞,主洞奉东岳大帝,右侧小洞奉观音菩萨,里面石脚处相通的两个小洞可作卧室,后山洞外筑有九仙祠和石山门。 石室石下后人辟为两室,左侧构筑弥陀院,即正寺(一片瓦寺),邀僧住持,寺名“一片瓦”。右室为戴一俊隐居之所。戴脱却凡尘,超然世外,遂命石室为“高士岩”。 石室旁石室侧有一株苍天大树依傍而起,树枝衍生至巨石中间。 天柱石洞外右侧有天柱石,明代戴一俊题刻“天柱”二字。同一覆石下的洞外右邻另有小洞筑为仙洞,外面增筑砖石山门。 文昌祠至清代,洞外前右近处又增建土木结构的文昌祠,二进式,面积40多平方米。 其它建筑1988年,右邻文昌祠又扩建斋房、接待室4间。 摩崖石刻现寺中、山间有摩崖诗刻、题刻及清代以来的题刻10多处,片瓦岩山腰有巨石双峙,上刻“石门天柱”;山岭刻“高山仰止”;山南巨石刻“高士岩”,无落款,是后人为纪念戴一俊而刻。 相关信息摩崖诗刻选元●释大圭《正月游一片瓦岩道人留竟日适兴成诗》 片石成岩屋,高扉寂寞滨。 雪晴来野客,春早见幽人。 烟火寒山近,盘蔬午甑新。 留连爱林麓,城郭有嚣尘。 明●苏濬《一片瓦岩》 石室划然开,青云归一片。 夜静众山空,清风自相扇。 明●戴一俊于1589年(万历十七年己丑)题诗勒石于寺前岩石上 天开石室倚云端,碧水丹崖厉大观。 百里列屏争拱揖,千年佳气自盘桓。 喜瞻南极瑞光炯,遥指上台龙势蟠。 兴到不妨频著履,时看绿野长芝兰。 明●戴一俊题于一片瓦寺门前西侧岩石间 人间何处访丹丘,蹑磴飘然物外游。 太室烟含嵩岳晓,石门月映庐山秋。 坐来顿觉道心静,凭眺还占紫气浮。 懒性偏宜朝市远,天真自适更奚求。 明●戴一俊《题高士岩》(于一片瓦寺西侧石壁间) 壮节当年辞帝阍,金章紫绶等浮云。 翛然高卧羲皇上,行乐相看绮里群。 一局松声韵空谷,千峰竹叶送斜曛。 栖迟犹讶鹿门近,却笑北山虚勒文。 〖注〗绮里群:指秦末“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鹿门:《左传》载“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指鲁国叛乱之事。 明●戴一俊《题天柱石》(于一片瓦寺洞中石壁上) 一柱峰头势擎天,翠微深处望岿然。 两仪位奠分高下,四极鳌悬辨后先。 好向朝中当砥石,谁移洞口插云烟? 危层直上来丹穴,千仞时栖彩翼联。 戴一俊简介戴一俊(1530-1607年),字惟宅,号卓峰,惠安崇武人。与卢琦(圭峰)、康朗(盘峰)并称“三峰”。少孤,性恬淡无他嗜,终日图书匡坐,隆暑无倦容。事母孝养尽欢。著有《石室藏稿》二卷存世。 1552年(明朝嘉靖三十一年)中举,翌年又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1561年(嘉靖四十年)任温州知府。擢广东按察司副使,又迁知雷州。他为人刚直不阿,做官清正明察。年三十八岁时,深感宦海龌龊险恶,就以母思家为由,辞官奉母返归故里。母亲去世后,他在惠安县城西郊片瓦岩构庐,“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读书著作,或与邑中大夫“侃侃陈大议”。戴一俊在片瓦岩隐居三十多年,“坐来顿觉道心静,凭眺还占紫气浮;懒性偏宜朝市远,天真自适更奚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