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夜郎
释义
1 古代城郡名称

夜郎,古县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走廊,即进出的过道,文中指的是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摇篮,意为事物的发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寻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夜郎古国

新晃,湖南省怀化市一县名。夜郎,古县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沿着古夜郎人的足迹,通过新晃这条走廊,出入于长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区,由点到面,由近到远,探寻中华远古文明的基因。明 王铎《答石寓(袁可立子)》:“大集筋常侍度玄晖气,襄阳香泽,乃锦瑟五十弦,夜郎今始知汉之大。”

文明来源探究

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遯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传说多同亦称金竹公,可见彝族视多同为祖先。又据,今在威宁县出土的汉代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四十多个,其中二十八个一般认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则汉代贵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较高文化,夜郎国或即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诸部落自战国时代以来便与秦、楚、南越诸地有贸易关系,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足资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夜郎

夜郎新晃曾名夜郎县,古夜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古夜郎国在哪里?夜郎是不是自大?夜郎县在哪里?对此,近些年来在古夜郎人生活过的地方,人们在探寻着、讨论着、争辩着。史籍记载、考古遗迹和世代相传的夜郎文化,正在解答这些千古疑惑。 位于湖南西部边陲的新晃县,曾经是夜郎县。有人反问,是真的吗?回答是肯定的。新晃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楚国黔中地,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夜郎国。唐设夜郎县,五代至北宋初为晃县。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设晃州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立晃县。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的建制沿革,在诸多方志中均有记载。 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序载:“晃州,古夜郎国”。其建制沿革卷又载: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门也,在汉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隶巫州,县地属夜郎。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县治在今老晃城一带。 《元和郡县志》:“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嘉庆一统志》:“唐置夜郎县,后改曰峨山,五代时为蛮地”。同治芷江县志:“便水绕凉纟散寨,有夜郎故县”。《沅州府志》:“古府(今芷江县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错,山深溪疾,接壤黔蛮……所载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 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出版的《辞源》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辞海》对夜郎县的说法分别是:“唐贞观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又废”。“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 历史上叫过夜郎的古县还有三个,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二在今贵州关岭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三在今云南宣威县境,汉置,南朝梁大宝以后废。 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古国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贵文化》(黄涤明著)认为:“战国时期,除楚国黔中地、秦国黔中郡之外,黔贵地域都是大夜郎国境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寻踪》(唐文元、刘卫国著)介绍:《后汉书》载:战国时期的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从历代文献、方志的记载及解放以后考古资料的印证,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夜郎的中心应在今贵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有今川南。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 -前25年),平息夜郎王兴及其亲党的叛乱,古夜郎国才告终结。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经夜郎。司马迁《史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实如此。但后因喻人妄自尊大为“夜郎自大”。 随着古夜郎的变迁,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贬谪龙标(即今黔阳)时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古夜郎,风景秀丽,山色空朦,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传,遗风犹存,使新晃成为我国当今稻作文化、鼓楼文化、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走廊

走廊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

路是由动物沿着山脉和水系走出来的,路是由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出来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所以过着构木为巢,以避群兽的生活。人逐水而居,随水而行,不断往来行走的足迹,逐渐形成了小径似的道路。但是,“大川名谷”仍然处于“冲绝道路”的状态。

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尧舜禹时代,“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在夏代,禹帝开通了9个州的陆路和水路,其中有荆州湖北、湖南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堑山填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修建驰道,以秦都城咸阳为中心,驰道延伸到全国各地。

汉代的道路建设比秦代有大的发展,出现了“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局面。

唐代在继承古代路线布局的基础上,采用八个方向的辐射形式,形成了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完备道路网,全国的干线道路(驿道)由长安伸出,辐射到各地。柳宗元分析干支道路的相互关系是:“由四海之内总而分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束而合之,以至于王都”;“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

元、明、清以至民国和当代,全国的路线布局都是在古代路线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的,不同的是辐射中心点改在北京。

从古至今,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进入贵州、云南,即由陕西进入四川的茂州、松潘,经泸州、西昌到贵州和云南;二是由武昌、长沙、沅陵经新晃进入贵州和云南。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上书说:“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武帝令唐蒙为中郎将,带领将兵千人,辎重万人,从符关进入夜郎(今贵州安顺)修建道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进军夜郎时才将道路修通。

汉代到唐代,进入贵州、云南的驿道是由四川通过的。元明清通往贵州、云南的驿道是通过湖南进入贵州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遣官修治湖广至云南道路”。

清代的云南官路属官马南路,路线由北京起经正定府、开封府、武昌府、长沙府,再经贵阳府到云南府。北京到长沙、贵阳、云南府的距离分别为1721公里、3667公里和3936公里。

“东来荆楚行将尽,西去黔滇路转长”。新晃能够成为中原进出西南地区必经之路的原因在于:在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错之地,形成了新晃通向贵州的氵无水河谷阶地,这一河谷阶地就成了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才使从古至今的驿道、商道、国道、铁道,都在此发展演变而成,比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还早1000年的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修通的湘黔铁路,高速公路过此地。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

国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诗人李白流放之地)

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遯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牁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27),牂牁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传说多同亦称金竹公,可见彝族视多同为祖先。又据,今在威宁县出土的汉代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四十多个,其中二十八个一般认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则汉代贵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较高文化,夜郎国或即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诸部落自战国时代以来便与秦、楚、南越诸地有贸易关系,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足资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夜郎人的青铜矛 贵州清镇玡珑坝出土

简述

公元前122年,西汉使者到滇国(今云南省),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而当时汉朝皆以夜郎称呼西南各国,夜郎国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者的代名词。实乃千古之冤。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儿,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儿?

据《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专家指出,夜郎没有一个固定地点,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夜郎在哪儿,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在哪儿……

探寻古文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可乐,揭开千古之谜一角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可乐距毕节赫章县城西58公里,这里具有乌蒙高原的旖旎风光,富饶的农林牧矿资源,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被考古学家们称为贵州考古的圣地,夜郎文化的“殷墟”。它历史悠远、厚重,散发着浓郁而古老的文物气息;它神奇、魔幻,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显示过繁华而双悲壮地衰落沉没。可乐四周群山拱卫,中间为一坝子,乌江北源的麻腮河、可乐河于坝中交汇后向东流去,坝子周边属缓坡丘陵地起伏延伸至远方山麓,海拔1788米到1890米之间。在这起伏的缓丘陵地上,埋藏着成千上万座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古墓葬,他们依山傍势,按地形组成14个群体,分布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墓葬之密集,延续时代之长,实属贵州乃至西南地区之最。夜郎民族墓葬中随葬的器物如铜鼓、立耳铜釜、鼓型铜釜、铜扣饰、铜锄及铜戈、剑等兵器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格,如云雷纹柄青铜剑,卷云纹柄铜柄铁剑,蛇头型柄青铜剑,无胡铜戈等均是典型的夜郎青铜文化的代表。到西汉晚期,夜郎民族墓葬中出土的有汉文化特点的铜釜、铜带钩、陶罐、铁剑等应是民族矛盾缓解,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互影响与交流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汉文化与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洽、结合的历史现象。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介绍,自1958年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可乐”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荣获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以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夜郎国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夜郎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梁太鹤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可乐“西南夷””墓群的发掘,对探究古夜郎族属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秘的柯洛倮姆

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坟”或“莕人洞”。

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们,哪里想到他们捡回家去砌猪圈、盖茅厕的砖瓦,竟是秦砖汉瓦;那些从“莕人洞(坟)”挖出来,认为带有邪气而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竟然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今天,人们无不惊喜慨叹,贵州这片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淀着厚重的古老文明。

据彝文古文献记载,当时与贵州可乐齐名、能称“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庆(储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区的著名城市。贵州考古专家宋世坤研究员分析,将历史的发掘与文献对照研究推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乐地区很可能是属于夜郎国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

宋世坤说,可乐地处滇、黔边界,交通发达。据文献记载,这里曾是进入贵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贵州何处是夜郎

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专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乐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先后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由于夜郎王在这些城池都有过短时间居住,便成了后人争夜郎古国的理由。

梁太鹤说,从可乐“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说明可乐当时的繁荣,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处,疆域有多大,发掘才刚刚开始。目前除了可乐遗址外,在周边地区发掘的遗址中,还陆续出土一批夜郎时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

梁太鹤感慨地说,夜郎文化与周边发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于经费、人才紧缺等问题,使古夜郎文化的发掘、研究进展迟缓。

贵州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学家们因此殷切呼吁,希望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夜郎历史文化发掘的力度,这不仅对贵州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填补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

夜郎古国沉睡“沅陵”

近日,由中科院长沙土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南沅陵窑头村一带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初步确认位于沅陵县城南窑头村的古遗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遗址。那40余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规格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远远超过了当年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20米×17米的规格。

有专家认为在古墓没有开启前,尚无法完全确定窑头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书记录表明,这一带的确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区所在。沅陵县古称辰州府,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贯穿全境,构成大小910多条复杂的河汊水系。

历史上,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这一带在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曾产生过史载的以“五溪蛮”苗人势力为主的夜郎古国,当地土著力量的辖区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围重合。此发现有望揭开“夜郎文明中心之谜”。

沅陵考古专家夏湘军告诉记者,黔中郡辖现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贵州东北部地区。沅陵与贵州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上认为古夜郎主要在贵州境内,但是据史书记载,夜郎当时有10万精兵,这么庞大的队伍,需要一个广阔的领域来支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同时他又指出,唐代这里曾叫过“夜郎县”。据考证,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竹崇拜”能道出夜郎古文明中心吗

熊宗仁所长告诉记者,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

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

夜郎文明中心,当然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于郎山、夜合山、摆脱山、金竹大坡怀抱中。当地老百姓称古城池为夜郎王府、旧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现场还可看到残墙断壁旧址。古城池内为2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金家遗屯。周围山峰环绕,仅有4个出口。内有2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长期居住。

郎山西侧山下有被官兵杀害的全族人的万人坑,东边南湖有箭厂及营地等。解放后民间在耕地时挖出的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曾为村民所目睹,杜鹃湖在基建时也挖出多处古夜郎的坟墓,保存完好,均是历史的见证。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据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后由长子金庸赴京承袭安抚使职,次子金鉴分袭后苑土司(今贵阳金筑镇),三子金铎分袭谷通土司(今罗甸)、四子金钧分袭扬义司(今福泉)。在当时社会里长子应掌管中心统治区,其他后裔分袭其他边疆之地,可见当时广顺是处于政治中心地位的。

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

著名学者莫友芝告诉记者,据清朝著名史学家郑珍认为,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

古都城外东面1公里处的九龟下滩处还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专家们认为整个古都城的布局与设置,都与史书记载的十分吻合。但此处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还有待进一步研考。

夜郎水运的起点是夜郎王国的首邑吗

熊宗仁说,贵州的牂牁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之乡”,木城郎岱古镇被誉为“夜郎国都前宫”,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夜郎国的首邑。牂牁江区境内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层山的来历,就与夜郎国兴起来的牂牁国都有关。相传,夜郎王希望选择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牂牁江打铁关一带山峰重重叠叠,云遮雾绕,恰似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业气势,于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头上数山峰,数来数去只有99个,哪知他竟将脚下站着的一个漏数了,为此他只好非常遗憾地将夜郎国都建在美丽壮观、气势磅礴的牂牁江畔。

从这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牂牁江、大补王寨、古驿道、古驿站、牂牁古国的女阴图腾、牂牁江畔硕大的王子坟、古烽火台、“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古石碑,无不显示出夜郎王侯的气势和风度。

另外,茅口一带的老百姓发现的西汉时期的青铜酒杯、青铜手镯、银质针线盒,月亮洞中发掘的夜郎王、王妃遗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证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镇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时发掘了连片铺道路的大青砖。不难想象,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中心,绝不会用在当时算是高档豪华的大青砖来铺道路。贺国鉴先生告诉记者夜郎王国的首邑也可从水道进行对照考察。

据《安顺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属而入茅口河。郎岱、镇宁、归化(今紫云)之西北,盖属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来,夜郎国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区月亮河流域,并根据“夜郎临牂牁江”的文献记载,茅口是夜郎水运的起点。

凭面相能认定夜郎王室后裔

据熊宗仁介绍,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后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间,右傍老王山,左临牂牁江,依山傍水。这个村有100多户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须有8.5米长。

这里民风淳朴,好客热情,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端庄大方,言谈举止优雅得体。更令人惊奇的是,牂牁江一带属亚热带气候,海拔低,日照强,这一带的人们肤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脸桃腮,身段优美,长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们柳眉杏眼,水灵动人,白玉般的牙齿和仙桃般的红唇再配上浅浅的酒窝,一颦一笑气度不凡,大显王室遗风。

旅游开发专家汪朝阳先生经多次实地考察认为,这里三面环山,惟有险峻的打铁关地势险要。牂牁江解决了古代水运和生产生活用水,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确是利用天险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一带具有建立都邑的条件。再说这里的姑娘,长相气质与牂牁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样,这可能是遗传基因和宫廷遗风形成的。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后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变

贵州民族学院的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从研究来看,夜郎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沅陵、广顺、茅口等3个地方,牵涉到贵州省境的还有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和云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阳等地方。于是有的学者就独辟蹊径,指出:既然在各地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证明该地为夜郎古都,这是否说明夜郎都邑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王教授认为,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失落的文明——“夜郎”

我们现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与它有关的古柯,下延至夜郎灭国以后汉晋直至当今。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其存在的上限似难确定,下限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约公元前27年)。这一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尽管过早地凋谢了,而它的影响却历久不衰。

夜郎发生的故事

明、清名将吴三桂“一怒为红颜”的绝世美女陈圆圆,在吴三桂反清兵败后,就隐居于夜郎,并曾在此偶遇一名为素女的苗族女子。年过半百,却貌似少女,相询乃知其系“苗父”(古代对医者的称呼)之女。此后交往从密,得其驻颜养生之秘方,经合方化裁,取名为“普济素女”,并在黔山秀水之间流传下来。从此陈圆圆也就成为“普济素女”美容美颜的代言人。

夜郎世系

雅蒙 蒙雅液 液那朵 那朵藏 藏辞辞 辞阿宏 宏阿武 武阿古 古阿举 举雅则 则雅尼 尼雅哎 哎雅鄂 鄂鲁默姆赫邓 邓雅奏 奏默遮 默遮索 索武额 额哼哈 哼哈足赤 足哲多 多同米(多同) 同米妣 妣鄂莫 莫雅邪(兴)

2 歌手赵钦演唱歌曲

歌词:

冷冷的风吹过了脸庞

感受夜色寂静而苍莽

我独自欣赏上弦的月亮

酒入肠思绪竟如此的惆怅

将军的墓葬野草疯长

帝都只剩破落的村庄

看看画像里的盛世景象

多么令人神往一切都变了模样

万世已沧桑

不见昔日烽火战场

却隐藏了历史的真相

屹立的铜像

默默在眺望着远方

是否又在感伤追忆前世辉煌

古老夜郎

有多少故事被遗忘

逆转时光

只能到梦中去想象

剑影刀光

是英雄无冕的勋章

夜莺吟唱

孤独的灵魂在飘荡

专辑简介

当港台R&B音

歌手:赵钦语言:国语 唱片公司:怡人唱片发行时间:2006-09-05一直以来内地的R&B唱片市场都是由台湾或者国外的歌手占据主导,国内自己却比较缺乏以这类曲风为主,切较为出色的歌手。

前几日朋友向我推荐了乐坛新人赵钦的EP《夜郎》,拿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与台湾的R&B相比,虽然整体风格编曲上突破不大,又或者歌手的歌声还不那么老练,但作为国内的原创音乐来说,已算有不小的“惊艳”效果了。

EP里的几首歌,俺比较喜欢《天上掉下的林MM》编曲和人声的混合还是比较有意境的,惟一不足是,听的时候多少会感觉有某陶GG某支歌的影子。也许,这也是内地原创音乐还需要着力去挖掘的地方吧,挖自己的特色,挖自己的长处。

乐风潮轰击着华语流行乐坛的风头浪尖之时,内地的R&B却显得异常地空虚寂寞,但是,当这张EP诞生的时候,内地R&B音乐将会有了一个全新的开端——赵钦,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全能型创作唱将,将对港台R&B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击。

这是一张本年度最值得期待,在专业圈内广受好评的唱片。放射性的概念思维、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崭新的R&B元素充满着EP的每个细节。中国风的典蕴、JAZZ元素的不羁、电子舞曲的放荡,甚至是POP情歌的深沉都在赵钦声带的扩张中,在放射出来的音墙中以R&B这一主流音乐形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EP中的三首作品既有传统R&B的元素,也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图腾符号.充满着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诠释.用赵钦同门师兄,专辑制作人曹磊的话来说:这将是一张向港台R&B军团集体宣战的好唱片! 2006 年最值得关注的一张主流R&B音乐唱片 2006 年最令人激动的内地音乐新人-赵钦诞生全过程……

3 古词成语释义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词语解释

读音:yè láng zì dà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近义:妄自尊大

反义:虚怀若谷

出处: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典故:“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示例

1.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2.五千年的文化永远让我等国人自豪,但不能夜郎自大

原文

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注:

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闭:阻塞。(13)孰与:与……比,哪一个……。(14)然:如此。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成语故事

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典故新解

夜郎国之所以家喻户晓,与“夜郎自大”的成语关系颇大。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现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附近),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汉史才到达滇国,见到滇王套羌。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话。于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若追本溯源,“汉孰与我大”的专利应属滇王,夜郎王不能专美。弄清这典故的由来,并不是要为多同洗刷冤情,更无将夜郎自大该

夜郎之大

说夜郎“自大”,这显然是从汉文化视角看夜郎时造成的一个历史的误会。以原典论,不过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西南夷与中原王朝远隔千山万水,处于封闭状态中的夜郎王,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才有此一问:谁大?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国作为西南夷“最大”的国家,也许还有一点同汉朝“比大”的意思。不过,若是从夜郎民族的立场上看,那就不叫“自大”,而是自尊、自信,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夷汉交叉的视角审视的结果。夜郎人的民族自豪感由来已久,这一点在彝文献里触处可见。《夜郎史传》写夜郎王武益纳的武功:“武夜郎(即武益纳)君长,比先辈威武,比先辈刚强,他经常带兵,不断地征战。一下去东征,一下去南战,全都打胜仗,屡屡建奇功。”在征伐东、西濮时,他挥师进军,竟口出狂言:“我夜郎大军,谁敢来阻挡?”就连夜郎国的开国之君夜郎朵,也同汉家天子一般,自命为“代高天掌权,为大地守境”的“天地子”,而一代明君多同弥(即多同),不但自称“天之子”,更有开辟“新天”的胆识,甚至敢于宣称:“唯我独尊君,唯我享盛名”!

夜郎之大,留给夜郎民族的记忆也是刻骨铭心而又真切动人的。夜郎土著濮人后裔即仡佬族的“丧葬歌”里,巫师唱道:“……大田大地我们的,大山大岭我们的,东南西北我们的。大场大坝随便走,大冲大凹随便行,天宽地宽由你走,四面八方任你行……”而在关于夜郎国的民间传说里,甚至还有这样的讲述:骑手骑着骏马跑了一百天,骏马累死了,也还未跑到夜郎国的尽头。这里当然免不了夸张,但是在这夸张手法的后面,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夜郎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心理基础,不正是夜郎国“最大”所留给夜郎民族的集体记忆吗?以此可见,夜郎并非“自大”,而是真大。

“夜郎自大”:蒲松龄的随兴杜撰

原来,自汉武帝派遣唐蒙通夜郎后,在夜郎境内设郡置县。后来为了专一对付北方的匈奴,遂“罢西夷”,而在南夷,则“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公元前122年,由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受到匈奴侵扰、阻隔,汉武帝接受张骞的建议,派王然于等人至滇国,拟经身毒(印度),寻找另一条通向西域的道路,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此行由于王然于等在滇西一带受阻而未果,返回时途经滇国及夜郎:“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滇王也好,夜郎王也好,本来都是出于不了解外间情形,如同司马迁所说:“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因而发出的疑问。不过当这场景出现在蒲老先生笔下时,却成了“……古有贤豪,乘而破者万里;世无高士,御以行者几人?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这明显地是一场游戏笔墨。不过,蒲老先生这一逞才使气不打紧,他老人家哪里会想到,“夜郎自大”竟因此不胫而走。至晚清光绪年间,曾朴在他的《孽海花》第二十四回里又让夜郎“自大”了一回:“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白话小说流传面更广,“夜郎自大”终于演变为一成语,不数年即收入《辞海》以及各种词典,如今早已风靡华人世界,无人不知。夜郎王被视为狂妄自大之徒,背上黑锅,似乎已成定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6: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