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维廉文集(第贰卷) |
释义 | 《叶维廉文集(第二卷)》是叶维廉先生的九部作品中的第二部。叶维廉曾被美国著名诗人吉龙·卢森堡称为“美国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的汇通者”。他写诗,也写研究论文,是著名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本集所收的是他的《历史·传释·美学》。 作者:叶维廉 著 ISBN:10位[7533630483]13位[9787533630485]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1 定价:¥25.00元 作者简介叶维廉,1937年生,广东中山人。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获英国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赴美,1964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美术硕士,196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后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比较文学教授,并主持比较文学系前后几十年。1970年到197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返台湾大学,协助建立比较文学博士班。1980年到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首席客座教授,并协助该校建立比较文学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数度回大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作家协会等处讲授比较文学和传释学。 叶维廉早年即以诗享誉文坛,曾名列台湾十大杰出诗人之一。后转而从事比较文学、美学和文化哲学等的研究,出版中英文著作50余种,主要著作有《庞德的国泰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流》、《饮之太和》、《比较诗学》、《历史、、传释与美学》、《解读现代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等。 目录历史·传释·美学 与作品对话——传释学的诸貌 中国古典诗中的一种传释活动 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多相引发 美感意识意义成变的理路——以英国浪漫主义前期自然观为例 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 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意义组构与权力架构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 “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 跨越中国风格:东方国家共有诠释体制里 同中之辨异 书摘我们开头便说过,回文诗中的语法是极端的例子,不可与一般古典诗小的语法对等。但我们不能否认,在适度解放的情况下,中国古典诗的语法,利用“若即若离、可以说明而犹未说 明的线索与关系”,而向读者提供了一个由他们直接参与和感受的“如在目前”的意境,这也是一个不移的事实。 这时,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更重要的美学问题来。文字作为一种表义的媒体,真的可以完全做到“不涉理路”吗?完全可以做到不定位、不定时、不定义吗? 在许多“机要”的层面上,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如诗中不必用人称代名词,不说“我”“做什么”,而直书“做什么”,像李白这首: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是“谁”却下水晶帘?是“谁”望秋月?诗中的环境提供了一个线索:是一个深夜不能眠的宫女。但没有用“她”或“我”这类的字,有一个特色,那便是让读者保持一种客观与主观同时互对互换的模棱性;一面我们是个观众,看着一个命运情境的演出在我们的眼前,一面又化作宫女本身,扮演她并进入她的境况里,从她的角度去感受这玉阶的怨情。一者是景、一者是情,一时不知何者统领着我们的意识。我们可以说,“情景交融”的来源之一,便是主客既合且分、既分且合的状态。 事件之前不加人称代名词的另一个意义,还可以用西方画的透视作反面的说明。透视的产生是:画家定位定向地看。画家“领”着观者透过他所选择的观点方向去看。加上人称代名词,便是“以我观物”,也是定观点定方向的作法,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去”便是(西洋诗、早期的白话诗这类句法最常见);不定透视(如中国山水画)、不定人称代名词(如许多中国 诗)便是画家、诗人安排好景物以后,站在一旁,让读者(观者)进入遨游、感受。 另一个“机要”的层面,便是中文中动词里超脱了时态的变化。这一点,仍然可以用西方语言很重视的时态变化来作反面的说明,像英文中的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是刻意地要我们意识到“时态”,1walked——我(过去)走过。这便是定时——昨日“如此”,今日“不同”或者“仍如此”?是激发读者分析性思维、是指导、领导读者思维方向的元素。中文没有时态的变化,是因为在诗人的意识中,经验,或应该说,所呈示的经验是常新的,是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则在明显的“事过境迁”的情况之下,在文字的层面上,仍不流露分析性的痕迹:凤去台空江自流 用英文来说,便有下列的趋势:Thcphoenixhadgone(过去完成式);Theterraceis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