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立生 |
释义 | 人物简介姚立生,男,1957年1月出生,江苏省盐都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盐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所长、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九届人大代表。 姚立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省“七五”、“八五”、“九五”及国家“九五”攻关等研究课题10余项,为江苏省“九五”农业科技重大攻关项目“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组合选育”课题第一主持人。据有关资料显示,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人,先后选育和审定定名了水稻新品种12个,在省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科技成果奖10项次,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主持人)、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主持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先后于1985年、1988年、1994年、1995年四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嘉奖;1991年被授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受市级机关党委表彰,同年,被省农科院评定为院系统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对象;1996年被评为盐城市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受市政府表彰;1997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列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骨干”,并被当选为省九届人大代表和“盐城市劳动模范”。 主要业绩1、主持育成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559,使江苏省杂交籼稻育种自育新组合实现了零的突破,为江苏省乃至我国杂交籼稻实现品种更新、打破产量徘徊的局面、促进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克服我国杂交籼稻品种单一化、产量徘徊的局面,培育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姚立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便开始致力于水稻育种。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溯本追源,从扩大亲源关系入手,采取“籼糁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的方法,成功选配育成杂交稻新组合特优559,其产量水平和抗病性均比当时的当家组合汕优63有明显提高。该组合在1993—1994年江苏省杂交稻区域试验中一举夺冠,成为江苏省区域试验中第一个比对照汕优63显著增产的新组合;在1995年的两项全国性的区域试验中,再次双获第一,成为1976—1997年22年来,全国区域试验中产量水平最高的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559问世后,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在1996年4月召开的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上,特优559全票通过,成为江苏省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籼稻新组合,它的育成,结束了江苏省没有自育籼型杂交稻组合的历史,填补了江苏省籼型杂交稻组合的空白。该组合1994—1996连续三年被列为盐城市政府“农业重点工程项目”;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和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1999年被列为“国家农作物育种攻关后补助新品种”。特优559的育成和推广,促进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南方稻区杂交稻组合的更新,打破水稻产量排徊的局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特优559品种育成后,他又主持选育并通过审定定名了汕优559、协优559两个杂交稻新组合,同时还筛选出了银优559、Ⅱ优559、K优559、新香优559、丰优559等一批有苗头的559系列组合。 2、努力推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特优559育成后,他致力于把这一突破性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使这一新成果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做特优559的布点示范和宣传工作,在特优559制种最关键的时刻,他常常吃住在农户家,在热日下和农户一起拉花粉。他和全室的其他同志一起,在农村生产的第一线举办水稻生产技术讲座100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余人次,向农民发放生产技术资料10万余份,组织推广良种500余万公斤。为把这项重大成果推向广大南方稻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姚立生跑遍了全国12个省市,行程5万多公里,建立起180多个特优559示范推广联系点,不仅打开了成果推广市场,而且巩固了推广网络,促进了特优559的迅速推广。据有关资料显示,特优559的推广面积每年以成倍的速度递增,从最初1994年的几亩面积扩大到2000年的1800多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20多亿元。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课题组直接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有力地壮大了科研实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由姚立生主持的科技开发项目“杂交稻新组合特优559种子生产与技术开发”先后三年获得省农科院科技开发一等奖(一次)和特等奖二次。 3、育成的盐稻2号、3号、4号、5号系列水稻新品种,对缓解水稻品种抗病虫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杂交稻以外,姚立生还主持常规稻育种的多项课题,他育成的盐稻2、3、4、5号都是集高产、多抗、优质于一体优良品种,先后于1990年、1993年、1995年、1997年通过省审定定名。盐稻2、3、4、5号的育成与推广应用,对缓解水稻品种抗病虫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盐稻4号仍作为全国南方水稻优良品种在南方稻区推广应用,盐稻5号,1997年通过审定,是一个高产优质糯稻品种,它的育成解决了农民对好的糯稻品种的需求矛盾。据不完全统计,盐稻2、3、4、5号系列品种,已累计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1亿元。该项成果获1998年度盐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主持完成了“特优63及其亲本的引进、研究、应用与创新”成果。江苏省杂交籼稻组合曾以汕优63一统天下,组合单一化矛盾比较突出,为打破这种局面,寻求好的杂交稻搭配组合,姚立生从福建引进了新组合特优63,通过对其生育特性、栽培技术、及繁种、制种技术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特优63从引进—消化—吸收—应用的完整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至1995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69.4万亩,增加社会效益1.9亿元。该项研究成果获1995年度盐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