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养生随笔 |
释义 | 老年养生专著。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著,甚为后人称道。 作者简介曹庭栋,字楷人,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人,生活于清代公元1698-?年间,享年90多岁。曹氏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养生专著有《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五卷,自言其养生之道,浅近易行。除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 他认为,饮食不节,脾胃乃伤,并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调理脾胃为要。”还认为“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因此,节制饮食,调理脾胃有助于饮食和精微的正常消化及转输以保证人体各部分的营养而致健康长寿。 曹庭栋赞同华佗在《食论》中的论点,认为食物须经“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营养。所谓三化:一是火化(须烂煮),二是口化(宜细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动消化)。并强调“老年惟藉火化”,这是因为老年人齿牙多有脱落,口化力减低,脾胃功能渐弱,腹化力下降故大多依赖火化的煮烂蒸熟,使有利于消磨输运,吸收较多的营养。 节制饮食在节制饮食方面,首重食量的适宜,赞成“量腹节所受”,即须根据自己的肚量对饮食加以节制,宁少勿多,不可勉强加食。故他说:“凡食总宜少为有益,脾易磨运,易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加则必扰胃气”。 曹氏也很关注饮食之冷热适宜。他强调饮食之冷热,应顺从四时寒暑的自然变化,一般而言,寒冬宜热食,酷夏宜凉食,但因胃的秉性是喜暖厌寒,故热则害少,寒则害多。故他认为,饮食宁过热也不要过凉,并指出:“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 此外,曹氏也认为,调理脾胃,不仅在于食量适中,冷热适宜,还应“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食,则磨胃而易消化。但也指出“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并告诫不要食毕即卧,是因此时“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故易伤胃之故。如食后必欲卧者,“宜右侧(卧)以输脾之气……食远(进食较久以后)则左右胥(都)宜。” 曹氏还很重视饮粥养胃以期益寿的措施。他认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碗盏),能推陈致新(可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快胃(使脾胃机能顺畅),所益非细。”甚至认为“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餐次),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故他辑录的药粥方有一百首之多,云可“备老年之颐养”。 由上可看出,曹庭栋在综合养生的诸措施中,对食物、饮食、慎药和药粥等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提倡。 书中目录卷一 安寝 晨兴 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 昼卧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 导引 卷三 书室 书几 坐榻 杖 衣 帽 带 袜 鞋 杂器 卷四 卧房 床 帐 枕 席 被 褥 便器 卷五 粥谱说 择米第一 择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引用书目 方剂索引 附书中一例治脚气肿痛及蛊肿,白花商陆不拘多少,切碎,酒煮熟连商陆吃,若腹肚蛊肿,用商陆同米粥吃。 治脚气肿满甚效,杉木或节煮汁浸脚甚效。 治脚气水肿,头面俱肿,心腹满,小便不利,马齿笕1把和少许晚大米浆汁煮食之。 蝼蛄:蝼蛄味咸,治十水肿,上下左右,效不旋踵。 用量:一钱至一钱五分。 译注:蝼蛄味咸,性寒。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能治小便不利的水肿病。古人虽有将蝼蛄分成上下左右四截,上部肿用上部,下部肿用下部,左边肿用左部,右边肿用右部,功效都很快的说法,但临床实际应用都用整个蝼蛄,去翅与足,炒用。 此外,蝼蛄捣烂外敷,或煎汤洗患处,可治痈肿,风疹,脚气肿,还能使肉中竹刺、木刺、针刺外出。 附:孕妇忌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