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羊头山石窟 |
释义 | 羊头山石窟,在山西省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羊头山海拔2000米,因山巅巨石酷似羊头而得名。山颠伏卧石羊高2米,宽2米,长近3米,羊头向东南,羊身上驮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龛,内置一佛二菩萨。 简介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 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 羊头山亦称首羊山,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是也。地处潞、泽两郡,长子、长治、高平三县、市的交界处,相传为神农得嘉禾之地。羊头山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 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为方形,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洞外有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精细。另外,山腰至山顶有千佛造像碑一通,唐制石塔6座,高约4—6米不等。山顶四面造像塔形制独特,为北魏所造,塔座为伏羊。羊头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羊头夕照”为高平八大风景区之一。 山腰千佛殿有碑一通,高4米,宽1米,厚40厘米。四面满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000多尊,碑底雕有5龛,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内置坐佛一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此碑从造型风格来看是国内罕见的,为北魏风格。 羊头山北控三晋,南扼中原,东接齐鲁,西挡川陕,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就在这美丽而厚重的土地上,两千多年前,发生了影响后世的 “长平之战”。战国晚期,强大的秦国欲一统六国。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战争中,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45万人被俘后,全部被杀在羊头山下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大战的规模和杀戮这么多降卒的残暴,使得羊头山这个地名深深地印入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 如今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之中,古老的羊头山焕发出新的色彩,羊头山上下一片沸腾,到处是创新、进步、和谐的场面,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八音艺术之乡”“中国青椒之乡”“铸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煤乡”的美誉,勤劳、善良、智慧的长子、高平、长治人民正谱写着和谐社会的最动人乐章。 历史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间。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原有规模及顺序已不可考,现状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窟洞平面多为方形。还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巅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布局羊头山石窟主峰极顶列为首区,有石塔两座,佛龛一区,龛为三块巨石叠成,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内置一佛二菩萨,佛像结跏而坐,面型衣饰皆属北魏风格。 西南山巅(亦称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头石龛二百余米,列为第二区。窟龛三个,分上下两层。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门外二金刚侍立,窟内正面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而坐,菩萨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龛八十七个,内各置一佛,皆坐式,连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来。窟南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面型略秀,身材修长。后窟较高,亦称上窟,窟上石塔已毁坏。塔下一窟,方形,窗门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侧主佛已不存,尚存东侧一佛二菩萨和西隅左尊胁侍,面型清秀,神态自若,刻工纯熟而洗练。视其造像风格,与前窟同为齐隋间遗物。 第三区为千佛洞,位于半山腰部,窟内方形,四面小佛龛满壁,近千尊,故称千佛洞。这里的雕像都是唐代风格。第四区为方塔窟区,第五区为圆塔窟区,第六区为多宝龛窟区,第七区为大石窟龛区,第八区为佛山区,第九区为唐代龛区。这些石窟龛内,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饰贴体,艺术价值很高。 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满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一区,内置坐佛一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尚存魏碑风格。羊头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原为六座,两座损毁,现存四座,分布于山巅和山腰。山巅两塔,南北对峙,十里外皆可望见。山腰两座,一方一圆。此处石塔虽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国已知的古塔中,尚属奇构。 景致一号石窟一号石窟规模较小,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二号石窟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佛和菩萨得到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 三号石窟三号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看是北魏时期的。 四号石窟四号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 五号石窟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辩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窟进深浅,调的是释伽多宝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六号石窟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 七号石窟七号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约1680余个。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八号石窟八号窟建在羊头山顶。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区不存在,被抗战时期的日本飞机轰炸过。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和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 九号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现已倾倒。是什么原因倾倒的,连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相关信息高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源远流长。羊头山一带到处留下了炎帝神农氏创造原始文化的遗址、遗迹,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传说,诞生了独特厚重的炎帝文化。神农镇现存的深沉而丰厚的炎帝文化遗存,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他们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大量的宣传工作,修复羊头山神农庙,清整羊头山的遗址遗迹,修通了旅游公路,建起了炎帝祭祀广场。同时,狠抓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对祭祀古道区进行了整体绿化。举办了两届炎帝文化旅游节暨社会各界公祭神农炎帝典礼。今年7月16日,又成功筹备承办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放歌羊头山》栏目的录制工作,此节目将于10月5日晚9时10分在央视三套播出。目前,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到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以羊 头山景区为中心,配以全镇旅游的景点还有团池。村古有的十大景:南头大庙透明碑,清化寺内大洞口,圪塔庙内套庙,还有千年倒栽槐,金陵池里三眼井,奎星楼下大滚珠,土寺庙上荆木梁,圣人庙院大柏树,祖师庙外榆抱槐,棋盘院里大灰坑。另外,羊头山北魏石窟群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群有大小洞窟40余处,现已发现10处。其它还有团池清化寺、中村观音庙、团东奎星楼休闲中心、东沙迎客松坛、口则水上乐园、故关民俗村、张家山没顶楼等旅游景点,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悄然兴起,神农矿泉水、中村五谷神系列食品、旅游帽、民间工艺等效益显见,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这将有力促进高平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