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扬辐粳7号
释义

扬辐粳7号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粳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2004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苏审稻200413),已申请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1449E)。

选育经过

1996年春,在海南选用优质主栽品种武育粳3号的辐照后代扬粳94—18为母本,与镇香24的辐照当代杂交,1997年春,在扬州种植F2代1000多株,选择优异单株,1997年秋选择了25个单株带到海南岛进行加代,1998年秋,于F4的优良株系中选得稳定株系8Y—544。在单株选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对每一单株的外观品质进行鉴定。

1999年,混收株系升入鉴定圃,编号4928的品系在鉴定圃中表现突出,农艺性状好,大穗多粒,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熟相好。经多年多点对当选品系的产量、品质、抗性等等方面进行了鉴定比较后,推荐扬辐粳4928进入省区试。

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试,2003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2004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扬辐粳7号。

特征特性

生物学特性及生育期

扬辐粳7号在苏中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5.5天,比同期播栽的武育粳3号迟熟2—3天,比武香粳14号迟1—2天。株型紧凑,株高100—105cm,茎秆粗壮,叶片挺直,主茎总叶片数17.86张,主茎节间数5.5节,平均亩有效穗23.97万,每穗总粒数119.85粒,结实率89.7%,千粒重25.55克,后期熟相好。

主要经济特征

产量高。2001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5.27公斤,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2.2%;2002年继续参试,平均亩产631.6公斤,比对照增产3.06%,两年平均亩产633.4公斤,比对照增产2.61%。2003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28公斤,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9.69%,居参试品种首位。2002年参加南通市粳稻区试,平均亩产661.33公斤,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8.7%,达极显著水平,名列第二。2003年参加镇江市晚粳品种区试,平均亩产534.73公斤,比对照武香粳14号增产1.28%,列参试品种第三位。

品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扬辐粳7号谷粒大小适中,米粒长4.65mm,长宽比1.65,千粒重25.55克,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中间试验,历年品质检测均在国标三级以上。

扬辐粳7号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中间试验品质检测结果:

检测单位: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测年份 2001 2002 2003

糙米率(%) 82.7 84.2 83.5

精米率(%) 73.6 75.2 72.8

整精米率(%) 67.7 69.3 69.2

粒长(mm) 4.7 4.6 4.9

长宽比 1.6 1.7 1.7

垩白率(%) 7 6 13

垩白度(%) 1.0 0.7 0.7

透明度(级) 2 2 2

碱消值(级) 7.0 7.0 7.0

胶稠度(mm) 92 61 85

直链淀粉(%) 17.5 15.8 17.71

优质等级 1 3 2

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2.7%,精米率73.6%,整精米率67.7%,垩白率7%,垩白度1.0%,碱消值7级,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92mm,蛋白质含量8.0%,品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白叶枯病的KS—6—6、浙173、PX079、JS496四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分别为3、3、1、3级,表现抗白叶枯病;对稻瘟病的ZC15、ZG1生理小种表现高抗,对ZB5、ZD1、ZE3、ZF1表现抗,穗颈瘟抗级2.5,表现抗稻瘟病;纹枯病的抗级为S—MR,抗性强于对照武育粳3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姜埝、建湖、洪泽田内鉴定及在盐都网罩接种试验鉴定,与对照品种武育粳3号相比具有抗耐性,田间鉴定达到抗的水平,网罩群体接种达到中抗水平。

栽培技术

适期早播,培育多蘖壮秧

本省淮南地区播期通常安排在5月上旬,旱育秧和水育秧均可。一般秧田播种量为20公斤/亩,大田用种量,每亩2.5—3.5公斤,一叶一心期施断奶肥,三叶期增施促蘖长粗肥,移苗前巧施送嫁肥,培育2—3个以上分蘖的壮秧,秧龄一般35天左右。移栽前用好杀虫剂,降低大田虫口密度。

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

高肥田块每亩栽足2.0万穴(株行距4×7.5寸),低肥田块栽足2.5万穴(株行距4×6寸),每穴茎蘖苗4个左右,确保亩基本苗8万左右。当亩茎蘖数达20万时,要及时搁田,控制高峰苗在33万/亩。

科学用肥,合理灌溉

一般大田亩施纯氮15—18公斤,肥料运筹上要求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施好穗粒肥,基肥、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1.5:2.5。基肥必须搭配磷钾肥,N、P、K比例为1:0.25:0.5。分蘖肥一般在栽插后5—7天内施用,穗肥的施用做到促保兼顾,以保花肥为主,力争大穗多粒。促花肥在叶龄余数1.2左右时施用,齐穗期适当施用粒肥,用量控制在总量的15%以下。前期浅水促分蘖,并经常脱水露田,加速有机肥分解,促进根系生长,孕穗至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要浅水勤灌,后期干湿交替,切忌断水过早。

病虫草害防治

大田用60%丁草胺乳剂(100—120ml/亩)在移栽后2—3天拌土施用,保水5天左右,防治杂草。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注意稻瘟病、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用好破口药,减少白穗,确保丰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