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释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学校主页:

中文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文名: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哈工大(HIT)

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创办时间:1920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现任校长:王树国

知名校友:周铁农,叶选平,孙运璇,李继耐

所属地区:中国哈尔滨

主要院系:航天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材料学院,建筑学院,理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40个

硕士点:148个

博士点:82个

院士:31人

主要奖项: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实验室: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发展定位:创“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校区:哈尔滨,威海,深圳

现任书记:王树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英文名: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简称C9)之一。

学校简介

哈工大创办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门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具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8个,86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目前在校的全日制学生41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500余人,博士研究生45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留学生885人。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科学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2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家定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努力走在东北亚高水平大学的前列。

校园环境

实现了“一校三区”的“大哈工大”的布局。有哈尔滨一、二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哈尔滨校区位于中国东北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市市中心。占地347.33公顷,建筑面积202.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的海滨城市——威海。威海校区依山傍海,环境幽雅,集生态化、艺术化于一体,现代化设施齐全,规划占地155.5公顷,现有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是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式大学,是理想的治学之所。目前,学校共拥有固定资产逾12亿,占地面积已达1287.8亩;规划用地扩大到2325亩;基本建设面积增加到21万平方米;在建工程16万平方米。近几年,学校投资5000万元,新建、扩建实验室96个,购置了一大批包括飞秒激光器在内的高档次仪器设备,使教学科研条件大大改观。(截止2007年)

深圳校区位于“设计之都”深圳市。深圳大学城哈工大校区坐落于南山区西丽湖畔,四面青山环绕,沙河贯穿于大学城,与自然高度和谐、山水交融。校园共占地16.28公顷,一期工程的总建筑面积为7.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用房5.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生活设施、活动中心等2.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我们和北大、清华两校的研究生院共享图书馆、国际会议中心、多媒体网络中心等公共设施18万平方米,共享体育场10万平方米。该校研究生院还有独立的400米跑道田径场、球场等体育设施。

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座馆舍建筑,总面积达49442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5883个,其中哈尔滨校区4200个;图书总藏量达238.54万册。学校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40种,其中电子图书66万种,电子期刊18470种,国内外会议论文34万篇,德温特专利文献4千万件,国内外学位论文15万篇。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为148674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120068平方米;全校生均运动场面积为3.38平方米。哈尔滨校区现拥有体育馆2座,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三合土田径场1个,篮球场28个,排球场14个,足球场标准场地2个,小足球场3个,网球场11个,乒乓球台60个,羽毛球场33块,健美操房3个,器械健美房3个,拳击房1个,武术房2个,单双杠场地3个,冬季冰上教学冰场2块。

教师队伍

截至2011年6月,校本部教职工人数为5791人,其中专任教师总数为2714人,其中正高职833人,占教师总数的30.8%,副高职978人,占教师总数的36.7%;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61人,占教师总数的64.2%;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24.6% 。

学校现有队伍中:

两院院士33人,含双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1人(14人双聘);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38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0个;

13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20个学院,36个系,86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23个工信部重点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专业,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全国排名第五)

力学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光学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工信部重点学科(23个)

基础数学 光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工程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电机与电器

物理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飞行器设计 环境工程

航天热物理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个)

科学技术哲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机械电子工程 热能工程

物理电子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础数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光学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应用化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应用数学工程力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电机与电器

通信与信息系统 飞行器设计

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

车辆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加工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材料学

本科专业设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20104 金融学  080902w 遥感科学与技术

030101 法学  081599 空间科学与技术

030403 思想政治教育  080602 自动化

030301 社会学  080603 电子信息工程

050101 汉语言文学  080604 通信工程

050201 英语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50202 俄语  080606 电子科学与技术

050207 日语  080611w 软件工程

050209 朝鲜语  080616w 光电信息工程

050303 广告学  080631s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50408 艺术设计  080701 建筑学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  080702 城市规划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080703 土木工程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080704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070202 应用物理学  080711w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70204s 核物理  080713s 景观学

070302 应用化学  080724w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70402 生物技术  081001 环境工程

070404w 生物信息技术  0811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071101 理论与应用力学  081201 交通运输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1202 交通工程

071203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81301 船舶与海洋工程

071205w 信息安全  0814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071299 信息对抗技术  081501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071301 材料物理  081502 飞行器动力工程

071302 材料化学  081503 飞行器制造工程

071401 环境科学  081504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08020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1602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0205y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1701 工程力学

080206w 复合材料与工程  081801 生物工程

080207w 焊接技术与工程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80214s 电子封装技术  110103 工业工程

0803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0104 工程管理

0803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0201 工商管理

080303 工业设计  110202 市场营销

080306w 车辆工程  110203 会计学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110204 财务管理

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110206 旅游管理

080510s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110209w 电子商务

080511s 核反应堆工程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14个)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大科学中心)

1,太阳系环境与物质作用科学综合研究设施(哈工大为牵头、管理单位,已获国家发改委立项,筹建中)

2,国家材料服役安全大科学中心(哈工大为参建单位,负责 特殊地域环境结构材料试验装置)

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

1,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2,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4,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5,可调谐(气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6,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7,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8,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1,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4,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特大型产学研平台(至少3个)

1,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首期投资5个亿在哈工大校本部科学园建立研发中心)

2,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宜兴方面投资5个亿分别在哈工大本部二校区和宜兴建立研发中心)

3,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哈工大校本部科学园建立研发总部,在松北科技创新城实施产业化)

省、部级科研机构(42个)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建筑节能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结构与抗震减震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业信息管理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机器人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发动机汽体动力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超精加工与特种加工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先进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空间材料与环境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臭氧应用技术与设备开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环境生物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

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  专用通信系统航天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光学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控制与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 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实验室

电驱动与电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仿真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自动测试与仪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燃煤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寒地资源食品质量安全与极端环境营养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

专用通信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寒地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热能应用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微生物资源保藏和研究利用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奖励

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9亿元,2006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1.13亿元,2007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3.32亿,2008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4.76亿,科研经费总额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其中2007年哈工大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18项,科研总经费达13.32亿元,仅次于清华位居第二。其中,国防科研经费6.9亿,民品科研经费5.42亿,基础科研经费1亿元。2011年科研经费19.28亿元,位于高校前列。

学校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哈工大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刻苦攻关完成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2009年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项9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省部级奖73项,其他奖13项。

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度哈工大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取得显著增长,各项指标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SCI论文数达1816篇,较上一年度增加26%,排名提升4位,跃居全国高校第七位;EI论文数达3083篇,排名提升1位至全国高校第二位;ISTP论文数达1326篇,继续荣居全国高校第二位。2009年度哈工大发表“表现不俗”论文352篇,占全部论文的19.4%,比去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排名提升1位至全国高校第六位。2010年高校“表现不俗”论文484篇,占全部论文25.7%,比2009年提高6.3个百分点,在总数上继续位居全国高校第六位(前面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表现不俗”占比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前面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

学校文化

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该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凝练而成。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国家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哈工大肩负的重任,使哈工大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了哈工大“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20世纪50年代前期,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学习苏联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哈工大很快完成了改造与扩建,发展成为一所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哈工大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由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转变为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军民结合,以攻克尖端科学技术为己任的现代化科技大学;改革开放之后,为适应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哈工大努力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哈工大办学传统、特色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哈工大人“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哈工大历史上即采用俄式办学,在教学方面上有着严格要求的传统。后经李昌等校领导倡导,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还要求培养的功夫一定要到家,于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并逐渐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哈工大的求是精神还表现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根据国家建设的急需建设专业;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科研选题密切联系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协作、联合攻关,逐渐形成了哈工大“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从1950年,哈工大只有教师144人,其中中国籍教师仅24人,发展到1957年的800壮士,再到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的成长,都体现了学校爱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传统;由于哈工大始终以工科为主,故以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重大工程项目见长;长期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了哈工大人大力协作、联合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哈工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哈工大充满创新活力,在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铸就了哈工大“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哈工大的重视和支持,使哈工大人不敢懈怠;20世纪50年代,在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哈工大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改革开放时期,哈工大人不甘落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哈工大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进一步弘扬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工大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工大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工大校歌

《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国际交流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韩、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校史简介

历史沿革

1920年哈工大建校: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 192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 1928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 1928.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 1936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 193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 1959 )

1959 年哈工大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1997)(1997年更名为燕山大学)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 1970 )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 1970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2000年以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

大事年表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

这一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了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

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

此批毕业中国籍研究生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后不久改用日语授课,建立了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六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自更名后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至此,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两所学校的另所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是都承认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专业调整。

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是当时的八大国防工业重点本科院校之一。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显出重大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196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0年,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成立。

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是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工大。

2010年6月6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

校长致辞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今天的哈工大正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在过去的岁月里,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迅速增长,“211工程”与“重点共建”进展顺利。学校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影响力正逐步扩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时代赋予我们机遇,挑战和竞争却更加激烈。缓进则退,不进则亡。我们要励精图治,敢于把握机会,迎接挑战,为把哈工大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的具有鲜明内涵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要做到“国际化”,我们应当面向世界办学,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使学校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足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交流,增强哈工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世界知名大学一般都是研究型大学,也是“多元化”的大学。哈工大要拥有结构优化、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能够覆盖文、理各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领域,在整体学科比较高的基础上,有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

哈工大要成为“现代化”的科学基地,必须有一流的成果和人才,关键是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应当发扬“个性化”的特点,突出国防、航天特色,发展优势学科,取得具有国际影响或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并使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向国际前沿延伸。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王树权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校长 王树国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副校长 孙和义 分管学校办公室、人事、国有资产和校友工作

副校长 周玉 分管本科生教学、图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高教研究所、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工作

副书记 副校长兼工会主席 王福平 分管宣传、统战、招生就业和机关党委工作,主持工会全面工作和教代会日常工作

副校长 邓宗全 分管规划、财务和基建工作

副校长 韩杰才 分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学报、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科研)工作

副校长 任南琪 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工作

副校长 丁雪梅 分管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档案、博物馆工作

副书记 副校长张洪涛 分管组织、学生、共青团、后勤处、后勤集团、校医院、出版社工作

纪委书记 才巨金 主持纪委全面工作,分管审计、监察、法制工作,安全保卫、信访和离退休工作

副校长 郭斌 分管保密、企业管理、信息和重大专项工作

校长助理 徐殿国 协助任南琪副校长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校长助理 徐晓飞 协助周玉副校长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

校长助理 安实 协助孙和义副校长分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校长助理 梁迎春 协助王福平副校长分管招生就业工作

历任领导

工大校长

阿·阿·摄罗阔夫(俄)(1920~1925)

勒·阿·乌斯特鲁洛夫(俄)(1925~1928)

张寰湘(兼)(1928.8~1928.10)

刘哲(1928.3~1928.8;1928.10~1933.6)

刘梦庚(1933~1935)

王宇清(1935~1937)

铃木正雄(日)(1937~1945)

茹拉夫列夫(苏联)(1945.8)

阿·波·奥哲夫(苏联)(1945.11)

谢德和(苏联)(1947.9)

冯仲云(1945~1951)

陈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高铁(1965~1977)

刘德本(1978~1980)

黄文虎(1983~1985)

杨士勤(1985~2002)

王树国(2002~至今)

党委书记

陈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李瑞(1977~1983)

李东光(1983~1985)

姜以宏(1985~1992)

吴林(1992~1998)

李生(1998~2004)

郭大成(2004~2007)

王树权(2008~至今)

办学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输送精英人才,为科技创新贡献高水平成果,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成人和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

服务面向: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与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发明创造与工程实践能力,爱国敬业、上进务实、身心健康的有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和该校现状,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优势,使3~5个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使8~10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使学校的体制、机制完善,办学设施优良,学术大师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杰出人才辈出,社会贡献卓著,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上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该校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未来五年重点实施的发展战略。

(1)海纳百川,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

(2)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3)注重质量,实施优秀人才培养战略;

(4)强化优势,实施学科优化战略;

(5)加强基础,实施创新科研战略;

(6)创新机制,实施深化改革战略。

人才培养

建校91年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许多毕业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如中国台湾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毕业生。党和国家领导人邹家华、叶选平、宋健、周铁农、李长春、王兆国,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副总干事钱积慧以及李继耐、刘忠德、朱育理、戚元靖、李伯勇、林汉雄、阎海旺、陈焕友、沈元康、赵劲夫、耿昭杰等一批省部级干部、将军、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业家都是哈工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特别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1954年曾在哈工大求学,为年轻哈工大学子从政树立了榜样。

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李静海、欧进萍、方滨兴、周玉、任南琪、怀进鹏、高文、吕跃广等成为最年青一代院士;卢展工、李春城、王勇、齐骥、刘国中、陈超英、赵克非、陈述涛、王涛志、胡亚枫、杨鲁豫、姜明等成为新一代省部级领导;杨凤龙、王先金、黄永勤、吕跃广、胡文萃、郭铁男、于建平等进入新一代将军行列;凌文、孔庆平、 张思民、 高群耀、宋殿权、张剑、冯涛等是著名企业家。同时,张春贤、栗战书、罗志军、姜大明、苏树林、孙怀山、冯健身、杨永茂、竺延风、李智勇、刘琦、蒋耀平、陈元丰、王寿君、袁家军、黄建盛、韩学键、王东华、宋恩华、王颖、孙思敬、王兆耀、张宏伟、刘迎霞 、李书福、蔡志明、孙勤、牛锡明、邵广禄、曲大庄 、田勇、喻宝才、吕华祥等一批省部级领导干部、军队高级将领、民营企业家、央企负责人参加过哈工大不同类型的学习。

新时期,更年轻的学子已在各行业中崭露头角。如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慧镝、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杰、上海航天局局长朱芝松、北京控股集团总经理林抚生、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晓峰、重庆大学副校长刘 庆、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吕宗平、中科院软件所所长李明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上海长宁区长李耀新、北京朝阳区委书记陈 刚、云南德宏州委书记李 磊、吉林白城市市长安桂武、黑龙江佳木斯市委书记王兆力、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长孙喆、浙江丽水市长王永康、青海海东地委书记于丛乐、共青团辽宁省委田野、共青团吉林省委书记张晶莹、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王淑滨等等。

哈工大在培养大批通用人才的同时,又是我国航天人才的培养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为航天领域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载人航天工程原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南。在神舟七号团队中有三位重要人物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副总指挥马兴瑞、“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等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从哈工大走出了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80多位两院院士,100余位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而更多的则是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哈工大人,正如航天员杨利伟来校演讲时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

传统特色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标志性“资产”,具有鲜明的学科和学校特征。它是20世纪50年代学校集体智慧与追求的反映,由时任校长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产生。历经半个多世纪,几经时代变迁,其内涵不断深化与外延,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作为我校的办学传统已为历代师生所认同。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最初是针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规格,主要体现在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中,如学籍管理条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与教材等。功夫,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的五个环节中,即入学与毕业教育、课堂教学、成绩考核、作业批改、实验实习指导。在这些环节中,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必须严格、细致地下到功夫。

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内涵不断深化与外延,不仅扩展到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更成为广大师生自我约束、自觉成长的座右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过程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正是受惠于这一优良传统,该校不断发展壮大,也正是坚持了这一传统,才赋予我校师生踏实肯干、敢为人先的思想品质和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

如今,我们要继承传统,坚持规格严格、求真务实,更要发扬传统, 广纳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懈努力,功夫到家。

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是前苏联专门为中长铁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立的工业大学,受苏联专家影响很深,也沿袭了苏联高等工程教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在识图、绘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后,短期便能顺利适应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哈工大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坚持突显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大力度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同时,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推行了本科毕业设计一年制,毕业设计选题真题真做,学生尽早成为导师课题组初级成员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学生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目前,学生基本功扎实、肯干、上手快、后劲足仍是社会对哈工大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攻坚特色

1958年9月,哈工大根据当时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指示增加了一些为国防服务的专业。从而由一般的工科院校转变为军民结合,且主要为国防科技培养人才的大学。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校在航天部、国防科工委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承担了大量的航天国防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攻克了大批航天、国防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由哈工大为主,高校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成功与应用;载人航天大型空间模拟器的成功制造;神舟号飞船焊接变形控制技术难关的攻克;系列特种机器人研制成功及机器人码垛包装生产线的产业化;惯性制导与物理仿真系列设备的研制成功与应用;国家信息安全工程重大项目胜利完成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凸显了哈工大工程能力强、承担大工程项目见长的优势与特色。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无论是攻克关键技术,还是高级管理与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哈工大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哈工大的校友遍及航天事业高层指挥、新技术开发以及发射测控等各个领域。在载人航天的5人领导小组中,前3位都是哈工大的校友;在绕月探测工程中,总指挥、总设计师、两位副总指挥是哈工大校友;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两位副总是哈工大校友;在“神舟”号飞船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测控“神舟”号飞船的江阴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在许多航天院所,在航天战线有8000余名哈工大校友。大批航天杰出人才的培养更加凸显了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攻坚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是有着90年发展历史的全国著名重点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校区之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地方共建的教育创新成果。正式创建于1987年,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987年,经航天工业部批准开始创建学校,1988年开始招收普通教育学生;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从哈尔滨搬迁至威海,与威海分校合并。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坐落于胶东半岛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这里风光秀美,四季分明,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是我国对外开发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地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依山傍海,环境幽雅,集生态化、艺术化于一体,现代化设施齐全,占地155.5公顷,现有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是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式大学,是理想的治学之所。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开始了自己的跨越式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秉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了哈工大特色。学校坚持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学科特点,现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共计36个专业。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学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万人。学校学科规划坚持发挥哈工大优势,适应国防、区域需要,形成学科和专业互补,营造品牌特色的发展思路,现设有汽车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数学系、光电科学系等10个院(系),以及体育教学部、艺术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语言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建立了百余个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36个科研机构。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充分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有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从哈尔滨来到威海校区干事创业,他们和从国内外引进的其他高水平学者一起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专职教师500余人,专职教师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占42%,部分学院8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秉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风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教育”、“自我教育”的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良成绩。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多次活动中连连获奖,显示了哈工大(威海)学子的实力。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万余名毕业生工作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学校科学研究工作采用民用科研与国防科研并举的方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使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学术梯队日趋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在汽车技术、电子对抗、集成电路、对等网络、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增长迅猛。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沿海开放地区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企业进行科技协作,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学术和文化技术交流,现已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和交流关系。

2004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远期和近期发展目标,为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学校将按照“加强共建、提升内涵、盘活资源、科学发展”的发展方针,既秉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又结合地方需要,努力发展特色专业。在进一步提高本科办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以培养研 究生层次人才为主的办学实体,是深圳大学城引进的三家高校之一。 占地约17公顷,总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其中,学生公寓、食堂、活动中心及配套建筑22000平方米,教学楼、行政办公、科研楼和会议中心共计50000平方米。

按照深圳市对大学城的发展规划,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市政府的办学协议,深圳研究生院远期发展规模为在校生300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20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800人,研究生院还根据国际化办学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收专业留学生。

深圳研究生院的建设发展定位是以“大哈工大”的概念为指导,在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把深圳研究生院建设成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前沿应用科学研究的基地。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致力于为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依托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基础,面向深圳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面对国际前沿学科与新兴学科方向进行学科规划与建设。目前研究生院设立八个学科部,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部、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城市与土木工程学科部、经济管理学科部、基础科学学科部。

各学科部由在学科方向各具特色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组成。目前已建成30余个研究中心和若干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多所联合实验室。

研究生院办学的总体思路是: 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遵循“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 以求实勤奋、勇于开拓的新深圳精神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机制, 为国家以及深圳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哈工大人的应有贡献而努力奋斗。

学校地址

校本部(一区):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工大二区: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

哈工大(威海):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深圳市 南山区 西丽 深圳大学城 哈工大校区

参考资料

1.参考资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官方网站学校简介 

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最新教师队伍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扩展阅读:

1

哈工大主页:www.hit.edu.cn

2

哈工大(威海):www.hitwh.edu.cn

3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www.hitsz.edu.cn

4

紫丁香BBS: www.lilacbbs.com

5

哈工大校友会:http://www.hitxy.org/web/index.htm

6

观海听涛BBS:www.ghtt.net

7

校园三维地图及实景展示:http://hit.6dxy.com/

8

哈工大招生办:http://zsb.hit.edu.cn/

9

哈工大杰出人才:http://www.hit.edu.cn/experts/phenom.htm

10

哈工大(威海)建校20年纪实:http://news.hit.edu.cn/articles/2007/10-08/10190648.htm

11

工信部部属高校和共建高校: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12775420.html

12

哈工大韩国语系 korea.whhit.org

开放分类:
黑龙江211工程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83次
最近更新:2012-05-24
创建者:davidaaa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黄春禾 展开

wjnhit 展开

dengjun985 展开

wbqszb 展开

黑玉杀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