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释义

学校概况

学校名称

工业大学(威海)

院校性质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开放式、研究型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作为哈工大三个跨省校区(哈尔滨、威海、深圳)之一,是哈工大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属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学生在奖贷评优、考研保研、出国就业等方面与哈尔滨校区政策相同。

办学层次

普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高校之一。哈工大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历经90余年的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国家的需要和山东省发展的需求,促使哈工大(威海)形成了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与校本部学科的交叉互补设置。威海校区现有10个院(系),2个教学部,38个本科专业,共享校本部的148个硕士点和82个博士点,单独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9个。建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海洋环境研究所等各类研究机构57个。其中,3个是国家级科研机构设立的分支机构,10个是院士亲自领导的研究所(中心)。

校史沿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成立

1987年 经原中国航天工业部批准并开始筹建

1988年 开始招生

1996年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与威海分校合并

1997年 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扩建

2001年 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哈工大签定共建哈工大威海分校协议

2002年 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10年 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威海市签订三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

地理位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她坐落于胶东半岛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风景怡人,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 543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在全国所有地级市当中,无人媲美。威海市现辖三市三区,即荣成、 文登、 乳山三个县级市和环翠区、国家级火炬威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进出口加工保税区,总人口24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5万人。威海是沿海开放城市,2003年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这里风光秀美,四季分明,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是旅游避暑胜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依山傍海,环境幽雅,占地156公顷,现有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一所正在蓬勃发展的花园式大学。

师资力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一方面广纳天下良才。有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以及从国内外引进的高水平学者,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在500余名专职教师队伍中,教授122人,副教授156人,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51%,部分院系达到85%。校区还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海外学者组成的双基地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多年来,校区坚持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坚持青年教师进校要过“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和教书育人关”的优良传统,由此,校区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持续发展。

两院院士

刘永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新体制雷达、制导和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电子工程领域专家、威海雷达站创始人。

谢礼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国际地震工程学会副主席。致力于地震工程与城市防灾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强震观测与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国际地震工程与防灾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哈工大(威海)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李圭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专家、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下水除锰除铁、高浊度水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国内最早开展对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我国著名给水排水和水处理领域专家,在哈工大(威海)建有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中心的分支机构。

蔡鹤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机器人及声反射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

沈世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结构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名誉所长。

杜善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专家,哈工大(威海)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

张乃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致力于导弹指令、控制数据通信系统及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通信领域专家。

秦裕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燃烧学、浓淡煤粉燃烧技术方面研究,我国著名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方滨兴: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信息网络与安全领域专家,在哈工大(威海)建有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

王国栋: 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山东省目前已经把钢铁和造船业列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也在大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王院士的加盟,必将大有作为。在王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将把哈工大(威海)材料学科建设得更好,从而为国防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徐洵:海洋环境生物工程专家。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博士生导师

崔胜民杨建国吴少华李振中赵桂范 谭建宇 毛兴鹏 韩卫占 乔晓林 金 铭 周志权 马家辰 冯乃章 伞 冶 曲延滨田兆硕徐晓飞王亚东战德臣 佟晓筠 李 宁 闫培生张治洲冯吉才温广武 宋 岩 李 哲 程远志钟诗胜刘文剑边文凤王大政王兴贵崔明根丁效华 王 克 魏俊杰曲士良 陈相君 付石友张文丛 于长军 李宇杰 黄博 王国栋 徐洵 邵宗泽

山东省教学名师

韩 哲 孙振绮刘锐

哈工大教学带头人

许承斌 孙振绮 韩哲 张晋格 张秀珍 刘铁夫 崔令江 金承日 丁效华 赵继俊马秀娟

学校部门

学校办公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学校办公室作为校党委和行政的办事机构,是学校党政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它既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和纽带作用,又有传递信息、研究政策、辅佐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 学校办公室的工作指导方针是:务实、求是、效率、保密。

纪检监察办公室

学校纪检监察办公室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代表学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开展党的纪律检查和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办事机构,在学校党委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学校党委加强党风建设,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行使学校行政监察的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的三项职能。

人事处

计划财务处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长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国家有关财税方面的政策制度,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编制学校财务收支预、决算,集中管理学校各项资金,参与学校经济活动方面的决策并不断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

后勤工作处

后勤工作处是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的后勤管理机构,是学校实施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现有500余名员工,正式职工38人,副高职4人,本科学历70%。以服务于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为宗旨,在分管校长领导下,代表学校对后勤服务工作进行规划和行政管理,全面负责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保障工作。

基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基建处成立于2003年4月。现有正式职工1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人,其他5人。基建处设有基建办公室、工程管理室、经济室、计划材料室和档案室等部门,负责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基本建设工作和校内小型工程技术支持工作。专业主要有土建、水暖电气和工程预决算等几个方面。

1 基建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安排处理基建处日常事务,包括每周工作安排、信息收发、往来接待、各类

通知等工作。

2 工程管理室: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工程设计、地质勘察、施工管理等工作。

3 经济室:主要职能是负责工程预决算工作。

4 计划材料室:主要职能是负责材料供给、工程前期及竣工验收、综合验收和工程竣工后的维修工作。

5 档案室:主要职能是负责各种工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和借阅等工作。负责综合验收所需各种

资料的整理工作。

院系概况

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以本科办学为主,已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现设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共计33个专业。目前学校各类在册学生达10,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9.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学校设有船舶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土木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12个院(系、部);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海外留学生部和语言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设有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可容纳近万人的田经场等设施;建立近百个现代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建有国际微电子中心、汽车工程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管理与营销咨询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等近30余个科研机构。

院系详情

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工程学院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两个硕士授予权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科研与开发、海洋工程设计与建造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特色是突出船艇(游艇)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船舶先进建造技术和船舶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现代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特色是强调以机为主,机电液结合。

学院由机械工程系、船舶工程系、工程图学部、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研究所、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数字化制造中心、船舶复合材料工艺研究中心组成。其中机器人研究所是与校本部合办的研究所,蔡鹤皋院士担任名誉所长;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是与威海市共建的研究机构。学院拥有机械设计、数控、机电、水平循环水槽、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13个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师50人,教师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学带头人2人、硕士生导师14人、26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兼职教授6人,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素质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在校本科生791人,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5人。 学院科学研究以两个研究所、两个中心为依托,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省市科技攻关和大量的横向课题。医疗仪器、医疗机器人、海产品深加工机器人以及特种管道机器人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已经实现了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设计与仿真、航天机构可靠性与寿命预测、机构理论及其应用、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游艇和工程船舶的设计与建造、船舶复合材料加工工艺、船舶数字化生产准备与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成果显著。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2001年成立的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基础之上于2004年9月创建的,学院现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在海洋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应用化学等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生;在环境工程、环境微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在校生1000多人。学生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在威海校区名列前茅。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另有兼职教授9人,教师中博士化率达83.3%,其中,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欧膜技术中心1个,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

通过10年的发展与积累,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应用海洋微生物、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控、海洋食品个体化营养、海洋生物加工废弃物的高值资源化利用、海洋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海洋腐蚀与防护、少污染化工工艺、新型化学电源等领域初步形成较好的基础。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打造海洋防污、海洋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利用、海洋食品个体化营养质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特色,并在海洋科学的几个二级学科之间加大交叉研究力度。 近5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项目、山东省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横向合作项目等课题近100项,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ioresources Technology”、 “Angew. Chem. Int. Ed”、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Cancer letter”、“Nanotechnology”、“Mol. Endocrinol.”、 “Genetics” 、 “J. Nutr. Biochem. ”、“微生物学报”、“水产学报”、“化学学报” 、“食品科学”等国际、国内著名和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0多篇。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发展将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建设的主方向,以威海校区的地缘优势和海洋特色为基础,以哈工大的工科优势为依托,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环境化学工程为研究核心,通过生物、食品、化学、环境等专业的跨学科交叉发展,努力打造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尤其要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的学科发展基础上,大力推进与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等方向的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在哈工大的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在哈工大(威海)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全院师生正以不懈的努力,为建立以工程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特色突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并举、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同在的国内一流研究型海洋学院而努力拼搏,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成立于198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旨在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培养汽车工业领域高级人才。1996年经过原国家教委批准,汽车工程学院整体搬迁至山东威海。

学院现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涉及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与总校共享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车辆工程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车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下设车辆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交通运输系、交通工程系;并建有山东省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秦裕琨院士担任所长)、汽车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哈工大威海司法鉴定所、智能化流体传动与控制产学研中心、哈工大海创汽车内饰IMD研发中心、哈工大(威海)-威海化机流体混合技术研发中心、哈工大-华涛联合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

车辆工程系紧密结合我国汽车工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开发为工程背景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电子技术、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技术等。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以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为依托,面向电力和内燃机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站直接空冷技术(DACC)、电站IGCC技术、燃烧污染物净化技术、内燃机分布式供能技术、内燃机振动与噪声、航空器热控制技术等。交通运输系主要研究交通安全技术。交通工程系主要研究交通规划技术。汽车学院目前在研科研项目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重大专项和科技攻关等方面,并且与许多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

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创新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多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过95%。近年来,被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录取的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在大学生汽车类国际大赛、国内大赛以及大学生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中都曾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目前汽车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国际化交流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 汽车学院的中远期发展目标是: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特色学院之一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几个二级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学科发展需要, 2004年在原控制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研究所和国际微电子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后更名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学院覆盖5个一级学科及6个本科专业,下设自动化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电气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学院基础部、实验实习中心等教学机构,以及信息工程研究所、国际微电子中心、雷达站、检测与控制研究中心、复杂系统控制与仿真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研究所、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信息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现代测试与诊断计数研究应用中心、通信与电子对抗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信息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两千余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上百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有着一批治学严谨的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通过加强教学梯队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断提高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所属各学科与哈尔滨校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有着密切的合作,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省市重点科研项目等重要的科研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科学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产业仍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学院师生将不断发扬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治学传统,为创造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与电气工程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定位是: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山东省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按照服务山东的战略思想,重点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经过5年时间的学科基础建设和10-15年时间的快速、高水平发展,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学术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对山东省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现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97年)及博士后流动站(87年);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建于1986年,并于1987年被评为国家唯一的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还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实验室”。

哈工大(威海)计算机专业是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一部分,创建于1988年;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每年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4个班120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2个班60人,计算机应用研究生28人。哈工大(威海)计算机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等完全按照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的总体规划进行,哈工大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徐晓飞教授兼任哈工大(威海)软件学院院长,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亚东教授兼任哈工大(威海)计算机学院院长;还有总校的一批教授博导在哈工大(威海)进行长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目前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由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组成,计算机科学系由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研室等3个教研室及实验中心组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设有企业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与嵌入式计算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

目前,本学科现有专兼职教师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有博士学位者11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1人。 06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山东省列为“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一直秉承“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人才培养理念,近年来,所培养的学生以业务素质高、基础好、能力强而享有声誉。近三年年涌现3个省级三好班级0204103班、0404106班、0604201班和9名省级三好学生高晓东、赵妍妍、周江涛、王丹、肖文静、王轩春、田园、王宗尧、邵旭,校十佳大学生8人。有10项学生作品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中获奖。其中邹博伟的《长江水质的污染预测》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省一等奖、《农场喷灌模型》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三等奖。岳银亮、杜宇等本科学生在核心期刊《微处理机》上发表论文6篇。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就业质量较高,其中在IT行业就业的占了80%,到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的学生占了50%,沿海和省会城市占了90%;考研通过率30%-40%;毕业生四级通过率86-90%、六级通过率25-33%。出现校学生会主席周江涛和肖文静、校研究生会主席尹尚国、宫显辉等一批优秀学生干部。

本学科还拥有山东省企业网络化与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嵌入式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信息技术等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具有一流的设施和研究条件与环境;拥有较多的学生实习基地。

目前,还与欧美、日韩等10多个国家的10多所著名大学或公司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已经招收来自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平台环境。 几年来,围绕山东省经济建设,形成多项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承担了“十五”期间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 “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及多10余项山东省企业信息化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推广,取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综合资源,依托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标准,以工业化需求为目标,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哈工大(威海)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哈工大威海校区和哈工大软件学院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2003 年 12 月 10 日成立。哈工大(威海)软件学院的办学宗旨是面向软件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哈工大(威海)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立足威海,面向山东,辐射胶东半岛及渤海经济圈,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东北亚特色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软件技术人才。

哈工大(威海)软件学院坚持哈工大软件学院的办学理念、模式和管理体制。坚持执行统一的哈工大软件学院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体系。在组织管理机制方面,实行哈工大(威海)软件学院管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办学模式上,采用成本办学与合作办学方式运作。在人事制度方面,采用灵活的全员聘用合同制。在招生方式方面,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与软件工程硕士生。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采用相对独立的核算方式。在教学模式方面,采用相对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总之,采用超常规的运作方式和高效率管理方式,强调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高速度,以确保软件学院迅速顺利地发展,快速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级人才。

国际化是软件学院的重要标志。国际化的内容包括教师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哈工大软件学院与包括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DIT)、美国卡纳基-梅隆(CMU)、华盛顿大学(UW)等多所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并分别与IBM、Microsoft、BEA、Oracle、Sybase等多家国际跨国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与DIT的合作得到了欧盟项目的资助。工业化是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建立自成体系、有鲜明特色、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适应国内外企业需求的工业化软件人才教育体系是哈工大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方向。目前哈工大软件学院已与包括哈尔滨、深圳和珠海在内的中兴通讯等12家知名的软件或IT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软件学院的工业化实习基地。 高质量是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通过国际化、工业化办学手段,积极吸收美国、爱尔兰等国家工业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合工业界需求的高质量软件人才。 高速度是快速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的必要保证。软件学院力求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5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招生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采用超常规的运作方式,实行软件学院管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软件学院办学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哈工大软件学院办学模式包括软件工程本科学位、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和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软件学院目前有专兼职教师112人,在校学生943人,其中本科学生382人,转专业学生144人,第二学士学位学生136人,软件工程硕士281人。计划年招生800人,四年后,软件学院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80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封装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800余人。学院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两个硕士点,与总校共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校研究生30余人。学院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和“焊接技术与表面工程”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学院下设“材料成形教研室”、“焊接教研室”、“材料科学教研室”、“教学实验中心”和“新材料与成形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目前有学术人员27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7人,有5人在国家相应学术组织中任副理事长以上职务,初步形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科学研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国防和工程建设需求,重点发展“武器装备材料与加工技术”、“电子封装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方向。目前初步形成了“塑性加工与数值模拟”、“冲压与超塑成形”、“微连接与电子封装”、 “特种焊接与表面工程”、“特种陶瓷与碳材料”、“粉末冶金与储氢材料”、“高分子与树脂基复合材料”、“材料计算与设计”等课题组。研究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国防预研计划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并与总校材料学院一起承担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制与开发任务。在总校帮助下具有威海校区特色的材料学科正在形成,并在快速发展。

本学科先后投入今8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购买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真空热压烧结炉、气氛压力烧结炉、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离子喷涂机、冷等静压机、综合热分析仪、计算机机群服务器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学院主编教材及专著11本,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其中50余篇被SCI检索,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级奖励。目前共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

本学科注重学术交流,2002年以来主办2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国际会议,有2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同行中产生较好影响。我们还与一些世界名牌大学建立了稳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学院学生提供了出国留学机会。

学院注重学风建设,以“真材实料、锻焊大器”的目标培养学生,近三年的学生考研率平均达43%,就业率达92%以上。

理学院

为适应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军“深空、深海、深蓝”三大未知领域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理顺办学体系,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基础教学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原数学系和光电科学系的基础上,于2011年6月新成立了理学院。理学院是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下设数学系和光电科学系,覆盖数学、物理两个一级学科、三个本科专业和三个研究生专业。数学系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设有计算数学硕士点和应用数学硕士点。光电科学系现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有光学专业硕士点。学院同时还承担学校工科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三门公共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治学严谨的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提高理学院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数学系现有的30余名教师中,有正教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2人,二级教授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宝钢基金优秀教师3人;光电科学系现有的20余名教师中,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名,副高职人员12人。近年来,学院还引进了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多名优秀博士,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开拓了新的学术方向。学院上下通过采取以老带新、适时送国外交流互访、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讲座等形式,加强自身教学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共600余名,研究生40余名。每年平均招收200余名本科生、20余名硕士生,初步形成了规模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建立起基础教学与学科专业互动的发展机制。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不断改革,注重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美国组织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连续多次获得一等奖,参加物理创新大赛也多次获一、二等奖。理学院的毕业生知识面宽广,具有“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每年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超过10%,考取硕士研究生率平均在50%以上,每年都有多人被清华大学、中科大等国内著名大学及中科院相关院所录取,多人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院教学成果显著,科研成果斐然。出版专著6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在内的各种教学用书共13部。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200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数学学科于2005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11年,理学院的超快光子技术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光电科学系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学院学术氛围浓、科研实力强,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每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被SCI、EI等三大检索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威海市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省级奖励。学院的超快光子技术研究团队被评为2007年校级优秀科研团队。多年来,培养出大批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水平高、独立工作能力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专业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按照哈工大(威海)“努力建设与哈工大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校区”的发展规划,全院教职工正以团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勤奋工作、迎接挑战,努力为学校的理学学科发展和基础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多年励精图治,已经形成初见规模的学术梯队和专业培养群体。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院辖会计学系、应用经济系、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实习实验中心。下设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六个专业和两个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技术史)。学院拥有十个研究室(所)以及两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经济管理学院将在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与经济科学专业人才先进培养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高水平专业经济和管理人才,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教育的重要基地。

语言文学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6月,前身为外国语学院与人文学院。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朝鲜语、汉语言文学等三个本科专业,有英语系、韩国语系、中文系、大学英语教学一部、大学英语教学二部、语言实验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留学生部等部门。 学院共有教职员工65人,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1人,硕士导师3人,兼职教授5人,外籍教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 9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访学或工作经历。近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黑龙江省教委“十一五”规划课题、黑龙江跨世纪教学改革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十余项,大学英语课程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2009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当代外国文学研讨会。

学院现有在校生325人,多次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二十一世纪杯”全国大学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韩语经济论文比赛、山东省大学生韩国语演讲比赛中摘金夺银。

学院硬件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4个,多媒体教室12个,自主学习中心2个,资料室2个,拥有图书15000多册,学术期刊和报刊108种,音像等有声资料3000份,并装有1套可以接收到国外英文、韩文电台的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无线电台2个。

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是依托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和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才及资源优势,于2007年在威海校区新成立的教学科研机构,由土木工程专业教研室、工程力学教研室、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材料力学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和计算中心组成。现有教职工19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名,含国家教学名师1名),副教授5名(硕士生导师3名)。在职教师都拥有博士学位。另外,特聘院士2名,作为两个研究中心的顾问或名誉主任。

土木工程系招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分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2010年起招收结构工程学科研究生。此外,还与总校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结构工程学科和工程力学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土木工程系成立3年来,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其它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70余篇。此外,还与总校土木工程学院共同建设《有限单元法》课程,并于2010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

土木工程系特别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系在2009年山东省第3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荣获2项最佳结构分析奖和2项优胜奖,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在2010年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中荣获贰等奖1项(仅设壹等奖1项,贰等奖2项);在2010年全国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一项;在2010年全国第二届混凝土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项(仅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土木工程系办学起点高,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培养质量好,社会需求大。2011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6%,其中研究生入学率达40%。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主要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研究机构: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

基础学部

学校于2007年7月成立基础学部。从2007年开始,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新生入学后全部进入基础学部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和集中的教育管理,两年后回到各自的专业和院系学习专业课程。 基础学部是学院级单位,在业务上接受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督导与评价办公室和校团委等部门的指导。学部下设团委、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五个学生工作组。

基础学部的目标是:实现平稳过渡、夯实学习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部对全体教师队伍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点、三个了解、四个保持和五个掌握”的基本要求,即在所有的工作中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学习(以文化课为中心的广泛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班级和寝室两个集体的建设作为工作的立足点;了解学生管理制度、了解学生培养方案、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始终保持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始终保持合作互助的协作精神,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特殊群体的实时状态,掌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实现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适应,通过较为严格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在大学之初就养成健康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加强班级建设,加强学业的过程指导、过程管理和过程激励,通过实施学业预警机制,使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夯实学习基础并逐步寻找到大学学习的信心与目标;通过修身讲堂、启蒙党校、创新与实践、文化与体育等多方面的素质平台建设,通过爱国主义、航天精神、诚信、感恩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增强人文、科技、文化和体育等方面的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在威海校区,基础学部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关心和帮助,基础学部也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和建议,把“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学校论坛

“观海听涛BBS”从2001年蹒跚走来,已有十个年头,对于一个网络田园来说,十年——已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这十年的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然而这种文化积淀又是“观海听涛”所特有的,它包涵着威海校区的历届“GHTTers”学习、生活、感情、思想等方方面面,并由他们点滴积存,它影响了一届又一届校友的大学生活,它也必定会对现在和未来的校友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术成就

哈工大(威海)坚持以服务山东蓝色经济发展需要为己任,不断推进多领域应用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了数百项以“863”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并已在新体制雷达、制导技术、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等方向凸显特色,尤其在电子对抗、水下焊接、分离与合成技术、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医疗装备、快速艇、特种车辆等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一些企业与校区建立联合实验室,成为技术和产品的孵化基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工大(威海)始终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教学上坚持哈工大的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更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教育、自我教育”的途径,建立了从一年级基础学部教育管理到高年级导师制的学生培养体制。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学生四级英语一次通过率89.85%,考研率39.7%,出国率5.2%,就业率93.3%,展现了名校的人才培养效益。近年来,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51项,其中,国际一等奖8项,国家级奖励17项。校区连年被山东省评为大学生创业示范院校。2011年校区0702101班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学校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国防与地方经济,突出特点。先后承担了300余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与地方的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已有多项成果获国家、航天科技进步奖和省科技进步奖。并在新体制雷达、电子对抗、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对等网络等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许多被SCI或EI检索收录,出版著作100余部。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沿海开放地区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企业进行科技协作,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学术和文化技术交流,现已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和交流关系,聘请一些外籍专家、学者前来任教或讲学。

科学研究所

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于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中心下设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室;汽车零部件结构分析室;汽车电器和电子研究室;产品快速设计样件制作及逆向设计室;试制试验及产品化工程室等。 中心为了减少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成本,购买了先进的快速反求设备和激光快速成型设备,以及各种设计软件和结构分析软件,为企业快速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提供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持;您可以通过我们的快速成型技术的服务直接制作出产品样件,使您的产品的外观、功能等得到验证,为您的新产品尽快投入和抢占市场提供技术支持,为您的新产品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供有力的保证。

中心主要对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先进、快速设计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也可为企业节约大量产品开发资金。中心能够承担产品数字化设计、逆向设计、结构分析、快速样件制作、快速小批量生产,以及模具的快速制造和产品的性能测试等。

哈工大(威海)企业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企业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 (IEC: Intelligent Computing for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 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联合成立的。IEC中心以国家863CIMS主题专家徐晓飞教授领导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集中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致力于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与政府信息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系统研发、工程实施与信息化服务。

研究方向

IEC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适合中国国情的CERP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虚拟企业集成技术、企业建模与仿真技术、软件重构与重用技术、数据与知识工程技术等。

IEC 中心在徐晓飞教授的带领下,自 1995 年开始承担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和省市部委的项目,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被 SCI 、 EI 收录 50 多篇,并获 4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软件著作权。其中,“九五”期间承担的国家 863 计划重点项目“哈尔滨电机厂 CIMS 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十五”期间承担的国家 863 计划重点课题“适合中国国情的可重构 ERP 系统”等均在国内引起较大影响。

师资成员 IEC 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 2 人,教授 3 人,副教授 3 人,讲师 5 人;有博士生近 30 人,硕士生 30 余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通信与电子对抗研究所

研究所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乃通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中兆教授等知名学者担任顾问,研究所的20名科研人员,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

发展历史

通信和电子对抗技术是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当今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基础,也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重点扶植的学科方向。2006年,学校成立了通信工程系,2008年又成立了通信与电子对抗研究所。研究所队伍以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为基础,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和深圳研究生院电子信息学部的骨干教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保科研,科、教互补,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建设。

研究所成果

研究所梯队构建合理,科研实力较强。刘永坦院士、张乃通院士、张中兆教授、李绍滨教授为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指导,引领研究所的科研走在国内学术前沿。目前,研究所承担着国家973项目“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基础研究”、863项目“某信号处理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综合抗干扰、电子侦查等领域的国防预研基金、航天支撑基金等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着人造毛皮机控制系统、电力线载波抄表技术、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控等多项横向课题。

团队在IEEE宇航与电子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 System)、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Wiley))、IEE 电子学快报(IEE Electronics Letters)、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电子学报和IEEE国际雷达会议,IEEE无线通信与网络会议( WCNC)等国际会议上以及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指导本科生发表(录用)EI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2篇、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省二等奖等。

未来发展

近年来,学校党委按照“加强共建、提升内涵、盘活资源、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在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2010年2月,学校成功实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的三方共建,共建协议的签署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哈工大(威海)还很年轻,但哈工大的文化传统和深厚底蕴给了他坚韧的灵魂、拼搏的意志和宽厚的品格。历史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时代给了我们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出发点,以建设船舶与海洋特色学科为重点,以服务蓝色经济建设为主要方向,坚定信念,乘势而上,在建设与哈工大协调发展的大学校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目前,全校上下万众一心,正朝着 “努力建设与哈工大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校区”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进,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