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严俊波 |
释义 | 人物档案姓名:严俊波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南充 出生年月:1958年01月 党派:中国共产党 学历:高中 职务:四川豪吉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创业经历严俊波的道路比其他创业者更加坎坷,在这个当地人形容为“多见猴子,少见人”的地方,他埋头苦干,硬是将一个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极其陌生的调味品做到了家喻户晓,并带动了鸡精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严俊波虽已是知天命之年,不过浓眉下依旧散发出着英气,随和的脸庞虽有岁月的沧桑痕迹,但久经磨砺后的锋芒还是在不经意间显露无遗。时光倒回21年,当27岁的他研制出中国第一包鸡精时,他还是当地人眼中的“异类分子”,思想超前,甚至有些“反动”。 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当鼎鼎大名的“严采购”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回到当年落户的大凉山,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拍着胸脯说:“3~5年后让所有职工住上新房”时,严俊波甚至还不知道鸡精是什么。 他的“自大”令有些人无法容忍,人们用各种语言指责他,怀疑他的人说他只会吹牛,更有甚者说他在搞资本主义,还有更多的人对他既爱又恨。这个“异类分子”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当地人的心,他的每一次“大放厥词”都让人觉得离经叛道、荒谬可笑;他的每一次行动又都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的好处,最后,他总是能用令人惊叹的成就回击当地的顽固守旧。 严俊波深爱着大凉山,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将豪吉鸡精送到了全国各地的厨房里,改变了中国人的调味习惯,同时也把改革的思潮带进了这个封闭静默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来自凉山的中国第一 严俊波说,当年向老百姓宣传鸡精的时候一样,所有人都以为鸡精是用来喂鸡的。对于这一新生事物,老百姓在接受的过程中曾经历了长时间的误解。“我背着大包去给老百姓宣传豪吉鸡精,做消费者使用调查的时候,问他们吃了过后感觉如何?很多消费者都不看说明。他们都回答说,我们鸡吃了过后很喜欢啊,让人哭笑不得。我告诉他们,这是给人吃的,不是给鸡吃的。”说起那段历史,严俊波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末,味精类调料在全国大行其道,豪吉鸡精在此时进入市场,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眼看老百姓接受起来有困难,严俊波决定投放广告。“八十年代电视广告还很稀少,我们就在电视上大肆宣传鸡精,结果老百姓买回去后还是用来喂鸡。” 无奈之下,严俊波想了个办法,退而求其次,将豪吉鸡精改了个名字:豪吉鸡鲜味精,老百姓一看是味精,就知道该用来调味。没过多久,严俊波发现改名也不是长久之计,国家有明文规定,如果某产品叫做味精,其中的谷氨酸成分必须占到百分之八十。豪吉的产品显然不符合规范,但如果添加进百分之八十的谷氨酸,又不是鸡精了,只好又将名字改了回来。 “通过这样一次名称转换,加上我们采取立体战术,在各种媒体上反复说明和解释鸡精的用法,老百姓渐渐理解了鸡精的用途。”严俊波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市场打开。老百姓从对豪吉鸡精完全陌生到普遍接受,花了三四年时间, 事实上,在中国人开始大量使用鸡精的时候,鸡精早已成为西方人餐桌上的必备调料。据严俊波介绍,1962年鸡精便在国外诞生。“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的老百姓还比较清贫,日常烹饪里谈不上太多的调味讲究。”严俊波说。 1984年,严俊波出国考察,偶然品尝到了鸡精,觉得味道很不错,认为这种新兴调味品在中国必定大有市场,于是买了几盒拿回凉山州开始研发。“改革开放后,一直到我们决定研制鸡精的时候,经过对市场的充分估计,我认为中国老百姓未来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对烹饪的味道要求也自然会越来越高。” 严俊波发现,在西方国家,鸡精是块状物,放在汤里加热搅拌入味,不用作炒菜。如果照搬国外鸡精的形式,不利于在中餐里推广,严俊波在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鸡精时着重考虑了中餐的烹饪特点、调配方法和口味。经过两年多的研发,严俊波终于研制出了不同于西方鸡精的粉粒状鸡精产品,既可以炒菜,也可以煲汤。1987年,豪吉鸡精正式推向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第一”层出不穷,人们激情澎湃地在各自的行业里开荒拓地。然而,在凉山州普格县这个边穷山区里诞生的中国第一包鸡精,并没有很快引起轰动,大部分中国人对大凉山的认识还仅仅停留于彝族聚集区和国家级贫困山区上。 1976年,当严俊波支边落户到普格县时,已经感受到了当地的信息闭塞,第一次背井离乡,严俊波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异域荒地。“以前只听说过这里是彝族聚集区,进去以后发现那里的风俗习惯跟外面完全不一样。”尽管如此,严俊波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对大凉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一个人创业的路径,包括选择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是不同的。”严俊波说,很多年轻人返回城市,就不再会想回到当年下乡落户的地方,而只会把那里的山山水水作为人生的一段宝贵记忆珍藏起来。 很多年后,严俊波经常跟别人说的一句话是:“你最喜欢的地方,和你觉得最适合你发展的地方,就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地方。”在他眼里,这个地方的种种特质,甚至包括气候,能不能让人从心底产生感情,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当选对一个地方的时候,未来就会改变。 临危受命,起死回生 离开凉山州后,严俊波做了几年采购员,穿梭于好几个城市。“很多单位聘请我,经常同时担任好几个单位的业务员。”严俊波说他在采购方面很有天分,因为对行业的敏感性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一去就能做到。“当时很多物资采购不到,单位的老领导老采购员出去三四次都拿不下来的业务,我出去一趟就能搞定。”他的口才并不出色,而是依靠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在采购行业里独树一帜。几年后,业内人士给他取了个绰号:严采购。 “在重返凉山州研发鸡精之前,我在采购领域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对于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心里有数了。”严峻波说。 在那段四处采购的岁月里,因为凉山州给他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几乎每隔半年都要回去一次。1985年的一天,严俊波突然接到普格县农机局领导的电话,领导告诉他,普格县仅有的几个工业企业之一——县味精厂欠债120多万元,濒临生死边缘。当地领导认为严俊波是个人才,就给他做工作,说“俊波同志你回来,帮味精厂一把。”严俊波答应了。 “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领导看中你或者普通老百姓看中你,都是你价值的体现,只是体现的角度不同。”虽然味精厂命悬一线,严俊波却坚信企业的未来一定光明,“那时的我很风光,年轻气盛,政府奖励万元户,我都是几万元户了。”严俊波笑着说。 刚到味精厂,严俊波就对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演讲,演讲过后,人们激动万分,无论男女老少,在宴席上都喝醉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厂有希望。”严俊波首先回顾了味精厂的历史,“作为普格县的重点企业,味精厂在旧有体制下走过了光辉的历程,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大气候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表明大家信任我,我自然要不负众望。” 严俊波对着全厂职工许下了三句承诺:“第一,我来领导这个企业,如果依然做不好,我就算在外面做生意挣钱也要给你们发工资;第二,我有一口饭吃你们就有一口饭吃。第三,3~5年,让你们所有人住新房。”话一说完,全厂职工都哭了。 坐在台下的领导一听,不禁皱起了眉头,觉得严俊波在吹牛,都不敢相信。演讲一结束就叫到他,语重心长地说:“俊波啊,你还年轻,这些话不能讲。你讲了这些话,实现不了怎么办?”严俊波斩钉截铁地回答:“就算我在这里实现不了我许下的承诺,我在其他地方挣到了钱,也要拿回来让他们实现住新房的愿望,我相信我的能力。”领导又说:“你这样说是害你自己!一诺值千金,怎么能给那么多职工轻许诺言?” 那时的严俊波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当他豪情万丈地给全厂职工勾画美好蓝图的时候,还不知道鸡精是什么。但他明白,必须寻找新产品,进行产业转型,才能让味精厂起死回生。味精厂在严俊波入主之前做过很多产品,淀粉、柠檬酸钙、葡萄糖浆都搞过,全部失败。严俊波一进味精厂就着手开始进行产业调整,将产品换成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 研制鸡精的两年多时间里,企业依靠生产特鲜味精等过渡产品来维持生存,鸡精推出后这些产品立即淘汰。“这两年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大家同舟共济渡过难关。”严俊波说,那段时间他又当厂长,又搞采购,又做推销。 “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一个目标,从讲出来想得到,到做到摸到实现到,需要一个过程。”几年后,豪吉鸡精成功推向市场,严俊波不但没有食言,并且超标准地实现了当初对全厂职工许下的承诺。 传奇是这样炼成的 如何让豪吉鸡精享誉全国,使企业产生更大的效益,是严俊波接下来面临的新课题。按他的说法,当时普格县有五缺:缺资金、缺市场、缺人才、缺交通、缺通讯,只有一个不缺:精神。“在普格县要打一个长途电话,得开车到西昌,那时的公路系统还不发达,要开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西昌,电话也是手摇式电话。遇到天气恶劣,还会经常路断。”严俊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豪吉鸡精慢慢做到了家喻户晓。 相比沿海地区的商人,严俊波遇到的困难和阻碍要大很多。1992年,他给企业制定了一个发展规划:1997年实现年产值上亿元。“当年企业的产值只有两百万,人们都笑话我。在那个年代,年产值上百万已经很了不起了,年产值上亿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