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循化地震站 |
释义 | 基本情况以站类别:县级地震站 录属关系:青海省海东地区地震局 地理位置:青海省循化县 地理气候自然地理循化县地震站原址位于循化县清水乡下滩村,于2006年4月搬迁至新址——循化县县城所在地积石镇。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地貌特点是山高谷深,切割破碎,境内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辖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部和西南部是山区。主要河流有黄河、清水河、街子河等。 气候特征循化县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全年年均气温在10.0摄氏度,年均降雨量为268.6毫米,全年降雨量大多集中在七、八、九月,形成春季干旱,秋季多雨的气候。每年初霜期约在10月中旬左右,无霜期约220天。 地质构造台址所在区域循化县群山环绕四周,有大力加山、那浪山、古毛卡山、小积石山等围护,黄河流贯其中,川道平衔,森林茂密的地方。北部是拉脊山构造带,南部有数组小断裂。许多山川河流构成了整个循化地区多山多沟的自然风貌。在全县总面积中,山岭面积占73.2%,丘陵和河谷平地只占26.8%。山岭的构造主要是板岩、花岗岩及第三纪的红砂岩和第四纪的黄土构成。地势高北低,山洞沟壑由南向北形成东部的清水河、西部的街子河,在县城两侧分别流入黄河,因降雨稀少,小河水流量不大。按地形利用情况全县可划分为四个地区类型,即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牧业区。 历史沿革循化县地震站成立于1980年,一直由科委(现更名为社会发展局)分管。从1980年至1986年仪器选用陶瓷偏角磁变地磁仪。1986年省地震局在循化县进行选点,分别在四个地点进行试测,其中县城以东约15km处扎木泉,因离台站太远,未能采用。西约8km处的骆驼泉,因人畜饮水较频繁,难于正常取水。后来找到离现在台址处西约5km处的丁江泉,经考察后认为适合观测,于是开始了氡水观测。 1992年,由于政府修建肉联厂,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建议把地震站搬迁到清水乡下滩村,由于丁江泉离下滩村台站太远,建议省地震局进行选点,后来确定为台站以东较近的石巷泉。 1980年至今,由循化县科委代管地震站,数据报送给海东地震局,由海东地震局转报省局。 自1980年循化县地震站成立至2005年12月以来,在历届科委主任们的领导和台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地震站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多次的资料质量评比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工作条件循化地震站位于循化县清水乡,距离循化县城6km。能保证工作用电,但工作和生活用水非常困难,且没有交通工具,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台站总占地面积16亩,办公室为48m2。 观测项目循化地震站以水氡观测为主。每天将观测数据报送省地震局。 台站1980年转入正常观测工人作,首先用陶瓷偏角磁变地磁仪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约7年左右,更换新设备后便停止了地磁观测。1987年开始水氡观测,在循化县丁江泉采样,观测至1992,后因台站搬迁,省局决定从清水乡石巷泉采样,进行水氡观测。 1、观测仪简述: FD-105K型静电计水氡观测仪:其工作原理――水样中的氡气经真空扩散脱气,被鼓入电离室,氡及其子体的a-射线使空气中的分子电离,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电离电流,使静电计的石英丝偏移,目测石英丝指示的移动格数(格╱分),然后计算氡浓度。 FD-125水氡观测仪:测镭时,闪烁室充射气一小时,测量时间为100s,闪烁室镭的系数约为1.4χ10ˉ13gra╱脉冲。测钍时,采用降压法(连续抽气),测量时间为300s,以1g溶矿样品,可准确测定万分之三以上的钍含量。闪烁室固有本底(未进行射气测量的闪烁室)不大于10计数Sˉ1。闪烁室是密封的,当烁室内残余气压1.33×104Pa(100mmHg)时,在10分钟内漏气不超过1.33103Pa(100mmHg)。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样品重复测量的误差不大于±10%。极限温度下,测量的附加误差不大于±15%。在温度35±2ºC,相对湿度95±30%的条件下,测量的附加误差不大于±10%。预热半小时,连续工作8h,测量的附加误差不大于±10%。耐一般运输振动和冲击。 2、仪器设备: 从1980年至1987年仪器选用陶瓷偏角磁变地磁仪1987仪器更换为水氡观测仪FD-105K射气仪,一直用到1996年;1996年又更换为水氡观测仪FD-125氡钍分析仪,一直沿用至今。 新上项目“十五”项目为循化站新上强震动观测一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