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绍史 |
释义 | 徐绍史,1951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大学普通班学历,在职经济学硕士,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2007年6月被免去国务院副秘书长职务)、机关党组成员。2007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徐绍史为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土资源部部长。十七届中央委员。 个人简介徐绍史,浙江宁波人,1951年10月生,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兼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第一政治委员,黄金指挥部党委委员、常委、第一书记 学习经历1977年3月至1980年3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现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学习,1993年至1996年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全日制脱产学习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曾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干部、部领导秘书、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广东省地矿局副局长、局长;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副局长、局长;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等职。 个人履历1969年4月至1971年12月,为吉林省汪清县插队知青,随后在汪清县食品厂、罗子沟公社、县工业局工作。 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3月至1980年3月,在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习。 1980年3月,地质矿产部干部,历任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干部、部领导秘书,部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等职。 1991年12月至1993年10月,挂职广东省地矿局副局长,1992年11月兼任深圳市地质局局长。 1993年10月起,历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副局长、局长。 2000年12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 2007年4月,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兼任国家土地总督察。 2007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11年11月1日,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39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2.5.8---兼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第一政治委员,黄金指挥部党委委员、常委、第一书记 讲话选登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能等、不能急、不能乱,要始终在依法规范的轨道上进行。当前要警惕一种倾向,农村缺钱、城市缺地,两者一拍即合,大量农村土地继续流向城市。当前更要注意,在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权力、资本、宗族强势甚至黑恶势力巧取豪夺,侵害农民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一大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改革热情高涨,各种探索十分踊跃,取得一些积极进展。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推进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变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收益权,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积极探索试点。要坚持“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边试点、边总结、边规范,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加强监管,跟踪评估改革试点的效果,对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使各项改革试点始终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注重依法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不能等,要积极探索;二不能急,要稳妥推进;三不能乱,要依法规范。探索创新总体上应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进行,需要突破现行法律的,应该履行申报程序。要注重解决农村土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不够规范、收益分配不够合理等问题。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整治,整理出来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其次要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次要留足农村发展用地,使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收益权;最后,富余的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城镇使用,土地级差收益要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当前,要高度警惕一种倾向,农村缺钱、城市缺地,两者一拍即合,大量农村土地继续流向城市。当前更要注意,在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权力、资本、宗族强势甚至黑恶势力巧取豪夺,侵害农民权益。要特别关注这些苗头和倾向,及时予以解决,使改革始终在依法规范的轨道上前进。 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体。对农民群众而言,土地不仅是生活保障,还是社会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拥护不拥护、农民受惠不受惠,作为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农民群众是富有创意、创见、创新、创造精神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推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标的实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现代化土地资源保障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土地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和资金支持。特别是近10年,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各类建设提供用地达到6791.80万亩。与此同时,还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徐绍史说,60年来,新中国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出台了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13部,土地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颁布实施了3次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能力,为协调各业用地奠定了基础。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责任,保护我们13亿人口的“饭碗田”。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3.6%,实行永久保护。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补充耕地,近10年来,通过土地整治,全国补充耕地4163万亩。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努力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新的提升,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徐绍史说,在现代管理中,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还是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规划圈内的土地统一由国家征收,进行出让。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益性项目,仍由国家征收进行建设,前提是把农民补偿、安置好;如果是非公益性项目,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农民可以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建设,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上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总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我国土地由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向有偿、有期限、有流动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世界矿产资源大国徐绍史说,60年来,我国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矿产资源管理法制机制逐步完善,地质环境建设和保护日益加强,地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1949年,我国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两种,矿山只有300多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今天,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159种、矿产地有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三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地质矿产事业的大发展,成就了中国矿业的繁荣,为中国经济60年的大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我国目前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业和居民用水来自于矿产资源。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300多座城市因矿而生,大庆、攀枝花、平顶山、金昌、白银、嘉峪关等一批矿业城市在神州大地崛起。 海洋资源开发成就巨大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大海,1.8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 徐绍史说,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海洋资源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重要物质基础。在陆域水、土地及矿产等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人们更将眼光投向这片“蓝色国土”。 国际上通行的一个叫法,称海洋为“海土”。几十年来,海域国家所有、有偿使用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养殖用海正由“无序、无度、无偿”转变为“有序、有度、有偿”。2007年,《物权法》规定了海域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海域”第一次与矿藏、水流并列,明确成为重要的国有财产,海域使用权也被确立为基本的用益物权。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累计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46612本,已确权海域面积达147万公顷,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达124亿元。从2002年的1.2亿元到2008年的58.9亿元,显示海域这一海洋资源载体使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徐绍史说,土地也好,矿产也好,总的工作布局,简要来说,我们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研究怎么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这项研究,给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定向、定位、定思路。第二,做好打基础、摸家底的工作。打基础共有两大块工作,一是修改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二是制定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工作。摸家底,正在做两个大的调查。一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年7月启动,投入130亿元,历时3年,以真实、准确掌握全国土地状况。二是矿产资源调查,又分三项,即:资源潜力评价,对整个矿产资源做个远景调查;矿业权核查,探矿权有多少,采矿权有多少;储量利用调查,占用了多少储量、消耗了多少储量,还有多少储量。 第三,在中间层次,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土地方面重点是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地矿方面重点是构建地质勘查新机制。我们正在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和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找出问题,制定对策,解决好如何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服务与管理问题,解决好如何进一步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问题。 徐绍史最后说,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是辩证的统一,只有管理和利用观念转变了,发展方式转变了,发展才会有保障,资源也才会得到保护。关键在于要有变革的勇气,要有创新的思路,要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使有限的国土资源更好地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