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子璋 |
释义 | 萧子璋(1896-1983)原名萧子障,笔名埃尔、萧、爱梅等。湖南湘乡人。又叫萧三。是毛泽东小学时代的同学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18年参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预备班学法文,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旅欧学生爱国活动,参与编辑出版《少年》刊物。1923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与陈乔年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到长沙,任青年团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共湘区区委委员,参与领导开展湖南青年运动。1925年春调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北京及北方各地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学生和民众爱国斗争。同年秋成立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积极领导开展对冯玉祥部国民军的统战工作,发展当地党团组织。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参与领导全国团组织的发展扩大,推进学生和青年运动,支持北伐战争。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特别委员会委员,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4至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参与主持共青团四大,任主席团成员,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担任左联常驻苏联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负责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1934年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经过中共党组织批准加入苏联共产党,并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同鲁迅保持密切通讯联系。在苏联期间,他写了大量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被译成俄、英、法、德、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939年3月回国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常务委员、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文委常务委员、华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任。他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文学翻译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中国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兼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萧三诗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