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下在村
释义

下在村位于苍南县南部,是宋元古村, 明朝时归蒲壮所城练兵抗倭辖制。距苍南县城60公里。东南濒海,西北倚山,兼备山海之利,属平原地区。清《(乾隆)温州府志》,《(民国)平阳县志》均作村名为厦材。 因此间有棵巨树,可资建大厦之材而得名。东临厦材浦,蒲江由此注入,形如葫芦,萦回七十二处,江水自此入海,系海涂涨积之地。浅海滩涂沙埕港水和蒲江江水流注,底质以软泥粉沙为主,属盐渍土。

人文历史

历史沿革

宋元间,称为厦材市(含今蒲城、西门外、甘溪、沿浦、廿亩、化峰头等村)。1949年后,旋从地方方言谐音并简化为"下在"村。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此间建造蒲门所城和壮士所城,后合并为蒲壮所城。在此,练兵抗倭,屡有战绩。 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为避寇乱,姚、徐、华、项、纪五姓共13人,自福建泉州永春迁居蒲壮所城。姚姓五世孙国英于嘉靖年间(1522~1566)挈眷移居厦材大坪头。此后内佑邱氏于明万历年间,谢氏、陈氏于清康熙年间,郑氏于清雍正年间,流岐陈氏于清咸丰年间,朱氏于清光绪年间,相继迁入村区,生息繁衍。

厦材村,清乾隆间属蒲门城五十五都,清末属招顺乡五十五都。1932年属蒲门区沿蒲乡,1937年属蒲城乡。

建国以后

1950年属沿特乡,1984年属沿浦乡。由流岐、宫尾、内佑、大坪头、圆山尾5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宫尾。1992年,全村418户,1622人。耕地799亩,粮食总产量591吨。虾塘170亩,紫菜920亩。年总产值281万元,人均收入达646元。村民以经营农业与养殖业为主。

经济发展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全村粮食亩产最高仅有6代谷(即300斤)。不但产量低而且粒小质差,歉收年村民难以度日。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耕作制度改间作为连作。50年代粮食平均亩产400~500斤。60年代中期实行了品种改革,改高秆产品为矮脚品种,推广矮脚南特新品种,粮食平均亩产达800多斤。60年代后期,全面推广大种红花,稻田养萍等增产措施,粮食亩产达900~1000斤。1976年乡农科员陈其景(流岐人)率先在下在村引种杂交水稻和秋季制种等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并全面推广。1978年全村793亩粮食总产量91万斤,平均亩产达1192斤。至1989年的10年中粮食产量年平均以8%的速度递增。近两年推广水稻高产模式栽培,配方施肥以及三高一稳等双杂高产攻关。使粮食产量再度跨上一个新台阶。至1992年全村799亩粮田平均亩产达到1414斤。

明洪武年间、清顺治乾隆年间,已有人在此捕毛虾、沙蚕、养殖虫益蛏。1939年全村渔船8只,渔民27人。但养殖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至1970年10月,下在村率先用人工养殖紫菜2.5亩,尔后逐渐推广全县。1972年建成育苗室,建筑面积840平方米,育苗水体720立方米,育苗能力1020尾。1974年9月陈其超在沿浦湾开展紫菜拨孢子水采苗养殖,面积2亩,当年成功,1976年全面推广采用。

1978年苍南县人民政府确定下在村为海水养殖基地。是年8月,下在村对虾育苗室动工,次年2月竣工。建成亲虾越冬室10平方米,育苗室168平方米,育苗水体56立方米。11月,苍南县水产研究所苏超瑜等在下在村,进行中国对虾亲虾越冬育苗试验,次年4月,获对虾苗34.3万尾。继而,又开始人工养殖中国对虾30亩,当年成功。1983年3月,村育苗厂开展长毛对虾人工养苗,从福建霞浦购进亲虾126只,育苗140万尾,当年放养50亩,亩产达60公斤。1986年4~5月,脊尾对虾人工育苗在下在对虾育苗厂开展,获苗15.66万尾。

至1992年底,养殖对虾170亩,紫菜920亩,对虾育苗水体310立方米,育苗能力1亿尾。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全村固定资产共有134万元,还有对虾育苗室,紫菜育苗室各1所,集体提留,归村级经济收入11.5万元。村里有10余户通过养殖途径率先致富,这些户年收入超过万元至10万元。1992年春,全村91人外出,到福建等地承包对虾养殖共有1004亩。

村民同心

水利设施

随着经济发展,下在村的基本建设也取得了成绩。建厦村水闸,原称厦村陡门,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成。规模三孔、木质水闸。1964年夏,平阳县水利局委派工程队予以重建。三孔改安启闭机并加高一层,盖上机房,更名为厦材水闸。它是马站平原河流的主排线,对马站平原2万多亩粮田起到旱涝保收的作用。

电力设施

架设高压线路。1986年夏,在村委会领导下,清除陈旧输电线路,架设3.6公里高压线。总投资7万元,其中全村集资4.7万元,输电量达260千瓦,基本上解决了全村的照明和生产用电。

建设改水点。1987年至1992年底,下辖的5个自然村(流岐、内佑、宫尾、大坪头、圆山尾)重建水塔5个,共计总投资6.2万元。其中,县爱卫会资助1万元,台胞陈可渔捐赠港币折人民币5千元。用户自行承担4.7万元。

交通道路

道路建设。蒲云公路由蒲城至下在村和下在村至云亭两段组成。蒲城至下在村段长达4.2公里,总投资23.76万元,下在村集资投入18.74万元,于1989年12月7日正式通车。下在至云亭段长达4.5公里,总投资53万元,于1990年12月27日正式通车。1990年又由村民献工建成1200米长的环村机耕路。1992年建造了流岐水泥路100多米。

重视教育

教育历史

据《(民国)平阳县志·学校志》载:民国初年推行新学制,兴办学堂,村人陈可柱于1942年创办厦材私立初级小学。次年夏,热心教育人士劝募基金田20余亩,扩展校舍,更名为蒲城乡第九保保校,后又更名为第六保保校。当时学级编制,采取复式教学,4个级段仅有2个教室,学生多时达104人。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下在小学。1973年学额、级次增多,转为完全小学,设置5个单式班,学生124名。1975年秋,校舍失火,教室付之一炬。是年冬,由县教办拨款新建4个教室,1个办公室。1992年添建6个教室480平方米,总造价11.5万元。除县教委拨款3.5万元,台胞陈可渔赠助2000美元(当时人民币折1万元)外,其余7万元由村里集资解决。现共有6个班,学生210名(包括学前班),教师8名。1983年获"县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近4年来普及率、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重视老年人

综述

老年人的生活受到重视。台胞陈可渔捐助人民币67000元(含彩电在内),建造老人俱乐部,取名老年乐园。

设施

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电视机室、村史展览室、棋类室、科技讲座室。

领导团体

基本概况

下在村党支部,十余年来,连续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集体、县级先进党支部、县级先进集体。村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荣誉简介

村委会主任郑可河获得1990年度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党支部书记陈其超获1991年度县级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度市级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

计划生育

目的

??1、建立村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订本村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抓好本村人口与计划牛育工作任务的落实。

措施

2、建立健全村级性育工作网络队伍和服务阵地。构配计划生育管理员,村民小组和村企业配计划生育联络员,落实人员职责和任务。设立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建立月会制。

3、建立以“五老”为骨干,以育龄群众中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分子为主体的村计划生育协会,积极发展会员,会员人数要达到上级的要求。领导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建立会员联系户制度和会员小组,动员和组织会员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充分发挥会员的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作用。

4、实行计生政务公开。摸清本村初婚、己婚未育和按政策可照顾生育二胎的人数,并上报镇政府。经办育龄大妇生育审请,及时把《生殖健康服务证》发放到育龄大妇手中。实行生育政策与生育审批程序公开、规划生育对象和奖惩政策公开。联络员工作职责和联系对象公开。

5、认真搞好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帮助已婚内龄妇女落实综合避孕措施,认真做好随访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的孕怕、环情检查和生殖保健服务。动员计划外怀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

6、经常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晚婚晚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优教知识,搞好避孕药具管理发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