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藏中路 |
释义 | 西藏中路原为185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防御太平军,在租界西侧开挖的一条小河,名为泥城浜,北面到苏州河,南面在今大世界处与东西向的洋泾浜相通,接周泾。浜上由3座木桥:北泥城桥(东接芝罘路、北京路;西接新闸路、爱文义路)、中泥城桥(东接南京路,西接静安寺路)、南泥城桥(东接广东路,西接龙门路)。在中泥城桥以南的泥城浜东侧有一条小路,名为西藏路,因位于租界西端,俗称西外滩,与租界东端黄浦江畔的外滩相对应。泥城浜西侧即上海跑马厅。1930年代,西藏路是上海饭店、戏院、舞厅等娱乐场所集中的街道,包括大上海大戏院、皇后大戏院、爵禄饭店、东方饭店等。此外在汉口路口有监理会设立的慕尔堂。 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越过泥城浜向西大为扩展,泥城浜本身作为公共租界中区和西区的分界线。191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填埋泥城浜,修筑成新的西藏路,形成市中心区少有的宽阔的南北干道。 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西藏路以宁波籍富商虞洽卿更名为虞洽卿路,成为上海公共租界内唯一一条以华[iframe]data-type=map style=float%3Aright src=containerPrefix%3Dcontainer%26amp%3Bquery%3D%25E8%25A5%25BF%25E8%2597%258F%25E4%25B8%25AD%25E8%25B7%25AF%26amp%3Bcity%3D%25E4%25B8%258A%25E6%25B5%25B7%25E5%25B8%2582%26amp%3Bzoom%3D17%26amp%3BmarkerPosX%3D121.479492%26amp%3BmarkerPosY%3D31.244747%26amp%3BcenterX%3D121.481684%26amp%3BcenterY%3D31.240857%26amp%3BmarkerUid%3D4e18c5eca59333554251c0ad%26amp%3Bnomark%3Dfalse%26amp%3BmarkerTitle%3D%25E8%25A5%25BF%25E8%2597%258F%25E4%25B8%25AD%25E8%25B7%25AF%26amp%3BmarkerAddress%3D%25E4%25B8%258A%25E6%25B5%25B7%25E5%25B8%2582%25E9%25BB%2584%25E6%25B5%25A6%25E5%258A%2Bf3D26amp%3Bdesc%3D[me]人命海法租界内有2条以华人命名的街道:朱葆三路和麟桂路,但是都是极短小的次要街巷)。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将虞洽卿路改回西藏路原名。1945年更名西藏中路。 改革开放之后,不少国际品牌更是涌入西藏中路,与我们零距离接触比如:路易威登、香奈儿、圣罗兰等。而此时的西藏中路也在向“美食、旅游、娱乐”业发展。自1987年以来,西藏中路上的旅行社越来越多。仅在20世纪80年代,就拥有大世界游乐中心旅行社、春秋旅行社、国际旅行社、华侨服务旅行社等19户。兴起的旅游街,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