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北村
释义

1、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官浔镇西北村

西北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官浔镇中部,为镇政府所在地,是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邻锦江村,西邻赵厝村,西北邻下炉村,东南邻洪霞村,南与春建村接壤。

政区沿革

民国23年属官浔联保(民国29年改为官浔镇)的西行、北行二保,民国33年合并为西北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三区官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西北大队。1984年8月改为属长桥乡的西北村。1985年5月设官浔乡,1990年4月改为官浔镇,西北村属官浔乡(镇)管辖。该村辖西北、下石二社(自然村),现共有926户,3488人。有何、陈、吴、郑、李、黄、程、蔡等姓氏,以何为主。西北何姓源流同锦江、洪霞、下炉等村。官浔何姓有上宗、下宗之分。西北村内有上宗追远堂与下宗孝思堂两座祖庙。

经济状况

该村有耕地2181亩,其中水田1858亩,农地323亩。另有村办的大坂、五坪二农场,有农地388亩,于1998年3月由台商承包开发高优农业。1960年建大坂水库,库容28万立方米;1970年建五坪引水渠道1000米,灌溉全村水田。农产品有稻谷、杂粮、蔬菜和荔枝、李、香蕉等水果。

基本设施

该村已有大型客车6辆从事客运。有小汽车6辆、机板车及手扶拖拉机十多部从事运输。有石板材加工、蘑菇加工、肉品加工等小型工场7家。有淡水养殖业1家。县道公路“海三线”北通海澄,南通三古与国道324线相接,又有马佛线(马口——佛昙)与“海三线”交汇贯通,交通方便。个人合股在五坪建自来水设施,供村民饮用。家庭安装电话机近千部。有手机600多部。摩托车约500辆。

学童在官浔中心小学就学,1996年,西北、锦江二村集资合建新校舍一座。

古迹风俗

大夫家庙,是乾隆朝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即蔡相爷)岳父何鸣玉故居,子孙改为家庙。何鸣玉,清雍正年间太学生,他外孙(蔡新第六子)蔡本俊于嘉庆年间官至南宁知府,奏请封赠外祖父何鸣玉为奉政大夫。

明山堂,祀多种神像,主祀“黑脸王公”。民间传说,这黑脸王公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其所以穿黄袍和妆黑脸,是因为:蔡相爷伴乾隆皇帝游官浔,到明山堂时,将皇袍脱下穿在王公身上,从此脱不下来;乾隆皇帝拜王公,王公自认担当不起,惭愧得脸涨红至极,变成黑色。编者按: 闽南一带有多种“王公”,主要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广惠尊王”谢安,往往因为都简称“王公”而混淆。其区别是:开漳圣王红脸,寿诞在二月十五日;广惠尊王黑脸,寿诞在十一月十五日。明山堂的王公既是黑脸的,又是十一月十五日庆祝寿诞,很可能是广惠尊王,他所穿的黄袍与清朝的皇袍明显不同。据传,明山堂原来是书院,后来变成神庙,多种神像如神医吴真人、孙真人等都是从附近各处坍废的庙宇中抬来的,黑脸王公也不例外。

2、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齐家务乡西北村

齐家务乡西北村位于齐家务乡西南方8公里处,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210户,927人,耕地面积为2356亩。村上有小企业近30摊,主要经营生产印刷、纸盒、五金等,即将建成的李村印刷工业园将为这些企业扩大规模打造良好的平台。

该村社会综合治理方面成绩突出。成立了民事调委会,使村上的矛盾纠纷全部能够解决在萌芽状态。村庄生产生活秩序良好,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恶性事件。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村两委认真宣传贯彻《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村规民约,全村没有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群众在工作生产之余,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文娱活动。特别是逢年过节场面更加热闹。村上又组织群众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农业科学等知识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

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西北村

西北村位于杏坛镇中心城区东南1.5公里,面积1.99平方公里,有环村路连接齐赞公路。从原西岸村、北头村合并而成,辖北一组、北二组、北三组、北四组;西一组、西二组、西三组、西四组、西五组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782人。

4、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西北村

基本情况

义和镇西北村位于义和镇政府驻地的西北角处,南临西南村,东临东北村。全村区域面积253.2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30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60户,总人口878人,其中男性449人,女性429人。

村庄发展

1978年3月全村实现了电灯照明,1982年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1989年实施了小康型自来水工程。1999年以来,全村大力发展冬枣生产,现有冬枣园650亩,1999年村里安装了电话,现在全村80%的农户都安装了电话,2004年安装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2005年投资62万元修建了柏油路4000米,基本上实现了户户通。今年又投资10万元,完成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全村的党建、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社会事业成绩显著。几年来被区镇评为先进单位,党支部被区镇评为五好党支部。

生活状况

解放后,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该村已有 90%户住上砖瓦房, 100%户有电视机,20%户有电冰箱,35%户用上洗衣机,有 8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100%的户有手机,50%户有摩托车,40%的户有三轮车,轿车5辆,客货车15辆,少量家庭购入电脑。

文化教育

1973年3月创办西北村小学,学校占地面积 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校舍20间,设小学班4个。1984年将该村适龄学生转至义和镇学校就读,入学率达到99%,1990年建幼儿园。

卫生医疗

2002年实行合作医疗,建卫生所,备有常有药品,杜忠国任卫生员,“文革”时称“赤脚医生”2003年村里建造标准医疗卫生室,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

计划生育

60年代,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70年代起,计划生育坚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实行结扎节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进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宣传教育,并严格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2000年在村规民约中,特别列入计划生育内容。1985年村成立计划生育协会(补充协会工作情况、对独生子女户的奖励补助措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2006年,全村育龄妇女200人,全年出生数12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6%,独生子女领证率100%。年死亡数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三。

经济产业

西北村依托区镇西级农业开发,大力种植棉花及冬枣,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粮棉、冬枣及务工收入。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村史简介

西北村原址于义和镇政府驻地,现址是义和镇政府驻地。1914年由沾化县流转中传村李大龙到此地开荒种地,后有寿光、利津等地的农民迁入,因住户增多,取和睦之意,立村名为义和庄;到1942年因村大人多,管理不便,按方位分成了4个自然村,本村位于庄西北角,故名义和庄西北村。1942年10月西北村第一名党员入党,1942年10月西北村第一个党小组成立,主张李春荣,党员2人,隶属义和南六区党委。1942年11月西北村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党员3任,支部书记李春荣,支委张顺文、杨树真,隶属义和南六区党委。

1942年2月成立西北村村公所,孙奎光任第一位村长;1942年1月成立西北村农救会,张九富任会长;1942年3月成立西北村妇救会,杨金英为会长;1955年3月改称为妇女大队,陈增兰为妇女大队长;1954年10月成立西北村分社,杨树宣为第一人村长;1955年12月成立西北村生产大队,大队长是王正宽;1964年6月成立西北村贫协会,何效贵任贫协主任;1968年2月成立西北村革委会,杨清泗任主任;1977年3月成立西北村管委会,主任为李泽胜。

1984年1月,恢复乡村建制,撤销原生产大队管委会,建立村民委员会。1月全区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完成选举工作。西北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设主任1人,委员6名,分管经济、民政、调解、治安保卫、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村委认真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努力推进村民自治,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村内重大事情。村级组织由原来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级行政决策权被村民自治的民主决策权所代替。

大事记

1942年11月 西北村党支部成立。党员3任,李春荣担任支部书记, 支委张顺文,杨树真,隶属义和南六区党委,张顺文任组织委员,杨树真任宣传委员;

1941年10月西北村第一名党员李春荣入党;

1942年10月西北村第一个党小组成立,组长李春荣,党员2人,隶属义和南六区党委;

1942年2月成立西北村村公所,孙奎光为第一任村长;

1942年1月成立西北村农救会,张九富为第一任会长;

1942年2月西北村以进步知识青年共产党员张顺文自发组成民兵自卫队

1942年3月西北村第一个妇救会成立,王孙氏为第一人妇救会会长

1955年3月妇救会改称妇女大队,陈增兰为妇女大队长

1954年10月成立西北分社,第一社长杨树萱

1955年12月成立西北村生产大队,大队长王正宽

1961年11月成立路东路西两个大队,李泽胜为路西大队长,杨洪路为路东大队长

1964年3月成立西北村贫下中农协会,何效贵为第一任贫协主任

1965年1月妇女大队改称为妇代会,晋芹贵为第一任妇代会主任

1968年2月成立西北村革命委员会,主任为杨清泗

1977年3月成立西北村管委会,李泽胜为管委会主任

1984年1月,恢复乡村建制,撤销原生产大队管委会,建立村民委员会,李泽胜当选西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1986年2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赵德祥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1993年12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张士杰当选为村名委员会主任

1999年11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杨希学当选为村名委员会主任

2002年12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杨希学当选为村名委员会主任

2004年12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杨希学当选为村名委员会主任

妇女组织

1942年3月,西北村成立孙氏为为会长的妇救会(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1953年12月改称妇女大队,1965年1月改称妇代会,1984年起,妇代会主任由村民委员会委员兼任,主要负责妇女、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妇代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带领妇女群众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计划生育、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半边天作用。(各村补充在上级妇女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团组织

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抗争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成为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5、山东省即墨市七级西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天下大乱,各地逃难人土颇多,于此时丁世祖带两子由诸城藏马山迁于七级居住。后有张姓迁入。解放前七级原属胶州,四周村落全属即墨宛如海中孤岛解放后划归即墨。据老年人讲七级原名为七级是根据地理入挂所定,此处地方七面进水一面出水。出水出为北门,所以定名为七及后改为七级。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七级镇驻地西北方向,居住面积230000平方米,人口1037人,共330户现有耕地面积1850亩。

经济状况

2003年我村引进苗木种植园一个并发展两处养殖小区,共有养殖户十二个成为我村的致富带头户,在05年开采石场一处。增加村集体收入两万余元。

优势产业

为更好的发展经济,我村支部利用本村的有利条件发展家庭加工生产等项目,近几年发展鞋帮加工户二十余个,现在我村共有鞋帮加工户50余处,每年能增加收入60余万元,花边刺绣加工业也是我村的有利产业,年收入也有40余万元,新增蔬菜种植面积80余亩,经济效益也非常客观。

社会事业

自95年以来,我村将村办公室新建8间给全村村民装上了自来水总投资十万余元,1996年砌排水沟700米,将中心大街整理垫平,改善了村交通条件和排水。1999年投资6万余元建冬暖大棚6个为本村菜农提高了有利的致富条件。2005年村两委将村西和村北的两条路进行修整,使雨天两脚泥大车小车不能行的情况没有了,得到群众的好评。总投资约3万元。06年村投资两万元对村中心大街进行绿化,砌筑路边石700余米,栽植绿化苗木紫中梨150棵,胶东卫矛150株。全村90%以上拥有彩电,8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的安装也将近70%,全村95%以上的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我村的各项条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