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析晶 |
释义 | 所谓析晶,是当物体在处于非平衡态时,会析出另外的相,该相以晶体的形式被析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比如说过饱和溶液析出的溶质晶体,某些掺杂金属热处理中析出的小颗粒。晶,特指玻璃材质,如水晶,水晶玻璃等。 析晶过程一般有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与晶体的生长。玻璃析晶的基本概念 在玻璃生产过程中,玻璃析晶是必须防止的。所谓玻璃析晶就是从玻璃体中析出了晶体,玻璃体中出现的晶体,是玻璃体的一种缺陷,在玻璃生长过程中时不允许发生的。玻璃在高温下熔成之后,将其从液相以上的高温迅速冷却到室温,除玻璃必须具有的特殊性质以外,玻璃一般不会发生结晶化。如果对玻璃熔体的冷却速度控制,让温度逐步下降,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的温度范围时,这时玻璃就会产生析晶,这个温度范围通常指在液相线温度以下到玻璃成为固体时的温度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从玻璃态中出现结晶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生长。玻璃在不同温度下,晶核形成速度和结晶的增长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必须在两者都有较大速度的温度下,结晶才容易出现,也就是说最易发生析晶现象。所谓的玻璃晶核形成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玻璃熔体中增加的新晶核的数量,所谓晶核生长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晶体的线生长数量,晶体生长速度通常以每分钟生产的微米数来表示。 由此可知,玻璃熔体的温度在液相线以上的高温时,玻璃熔体的晶核形成速度和晶核的生长速度都等于零,再此温度下无析晶情况发生。当温度逐渐下降到每种化学组成所固有的一定温度时,在玻璃熔体中首先析出极小晶核,一般把这时的温度成为玻璃析晶上限温度;在该温度下,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在单位时间内新晶核的形成数量不断增加,一直到最大值时的温度;从这一温度起,由于熔体黏度增大,新晶核的形成数量渐渐不断减小,当温度更低时,由于玻璃熔体的黏度已很大,物质的原子已失去相互移动的能力,故不会再形成新的晶核。同时,晶核的生长在析晶上限附近,生产速度很慢,但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生长速度不断增大。而在某一温度时,晶核生产速度达到最大值,然后当温度下降到更低时,生长速度变慢知道晶体停止生长,一般把晶体停止生长的温度成为析晶下限温度。所以说,从玻璃熔体中析出晶体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析晶上限温度和析晶下限温度。在析晶温度范围内,玻璃析晶最为严重的区域是发生在晶核形成速度最大和晶核生长速度最大处,此时对玻璃结晶来说是最适宜的温度区域。当玻璃熔体在析晶温度范围内,如果有足够的停留时间,玻璃迟早都会发生析晶现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