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 |
释义 |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简称武汉社院)是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负责指导和管理武汉社院。 武汉社院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培训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统一战线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统战工作干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 机构简介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简称武汉社院)是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为正局级事业单位,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负责指导和管理武汉社院。 武汉社院的基本职能是:教育培训武汉市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提高他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教育培训武汉市统一战线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教育培训武汉市统一战线工作干部,提高他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胜任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统战理论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和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水平。围绕武汉市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对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进行考察,为培养、使用党外后备干部提供参考;接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的业务指导,指导区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工作;承担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统战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建院至今,在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市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以行政后勤服务为保障,我市一批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以及德才兼备的统战工作干部曾在我院培训学习过,为全市统一战线工作,为武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学员7000余人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培训的学员中有39人担任了副局级以上领导职务;有129人担任了处级领导职务;有255人次当选为全国、省、市政协委员;有172人次被聘请为特约“四员”。 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与设在学院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一道,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开展富有特色的科研活动。近几年来,先后举办了6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和3次全院性的理论研讨会以及多次小型专题研讨会。编辑出版了《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组织编写了《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7本统战理论读本。完成了中央统战部交办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有关章节的编写任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于1990年5月,为正局级事业单位,设立了院党组。现设院长1名,党组书记1名,副院长3名。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4个处级机构。 学院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9000余平米。校舍由教研楼、办公楼、学员楼各一幢并连为一体的环形建筑组成,可容纳200人同期在校学习培训。图书室藏书5000余册。建立了微机室、校园网和学院网站。 学院除教研室自有教师外,常年聘请一批专家、学者和市委、市政府等党政部门领导以及市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根据中央统战部《关于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的通知》(统发[2003]69号)文件精神,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增挂“武汉中华文化学院”牌子,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任务是以爱国主义为宗旨,积极开展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学校规模学院于1990年5月建立,学院占地15亩,建筑面积9173 M2 。校舍由教研楼、办公楼、学员楼各一幢并连为一体的环形建筑组成,可容纳200人同期在校学习培训。图书室藏书5000余册。建立了微机室、校园网和学院网站,拥有微机30台。 师资力量学院为正局级事业单位,设立了院党组。人员编制30名,现有教职工30名。常年聘请一批专家、学者和市委、市政府等党政部门领导以及市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组织结构2002年,市委批准学院的人事和工资实行分类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相应的工资制度。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干部,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相应的工资制度。 学院现有院长1名,党组书记1名,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1名,副院长3名。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后勤服务中心)处级机构4个。 自建院至今,在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市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以行政后勤服务为保障,培养了一批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的代表人士以及德才兼备的统战工作干部,为全市统一战线工作,为武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共举办各类班次124期,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培训的学员中有39人担任了副局级以上领导职务;有129人担任了处级领导职务;有255人次当选为全国、省、市政协委员;有172人次被聘请为特约"四员"。 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与设在学院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课题组一起,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开展富有特色的科研活动。近几年来,先后举办了6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和3次全院性的理论研讨会以及多次小型专题研讨会。编辑出版了《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2003年11月组织召开了有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办、湖北省、武汉市有关领导和80位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参加的丛书出版座谈会。《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求是》、《大公报》等10余家媒体发表书评或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牵头或参与主编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3本。组织编写了《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7本统战理论读本。完成了中央统战部交办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有关章节的编写任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办学宗旨2002年,经上级批准,将"武汉市社会教育专修学院"更名为"武汉市中华文化专修学院",与"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其任务是以爱国主义为宗旨,积极开展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