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恰县
释义

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帕米尔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端,天山南麓与昆仑山两大山系接合部。东靠阿图什市,东南部与疏附县相邻,西南以阿克陶县为邻,西北部则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县城乌恰镇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500千米。全县总面积19118.11平方千米,总人口46076人(2003年)。

中文名称:乌恰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下辖地区:2镇9乡30村

政府驻地:乌恰镇

电话区号:0908

邮政区码:845450

地理位置:天山南麓与昆仑山结合部

面积:1. 79万平方公里

人口:4.16万人

气候条件:属温带干旱气候区

著名景点:加力登避暑山庄、尚亥牧场、玉其塔什草原、乌恰抗震纪念碑等

代码:653024

拼音:Wuqia Xian

县情概况

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帕米尔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端,天山南麓与昆仑山两大山系接合部。东靠阿图什市,东南部与疏附县相邻,西南以阿克陶县为邻,西北部则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县城乌恰镇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500千米。

乌恰县位干天山南麓与昆仑山的结合部。东与阿图什市、疏附县毗邻,南与阿克陶县接壤,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边境线长410公里)。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60公里,总面积1.79万平方公里。辖2镇、9乡,1个口岸管理委员会,34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4个党支部。县城距乌鲁木齐市1527公里。人口57075人(2010年数据),其中柯尔克孜族占73.10%,维吾尔族占19.76%,汉族占6.89%,其他民族占0.25%。乌恰在汉代为招毒国地,汉代末期并于疏勒国。唐代属疏勒都督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归喀什噶尔。清光绪八年(1882年)疏附县成立后归疏附县。民国9年(1920年)设置乌鲁克恰提县佐,辖于疏附县。民国19年(1930年)析置乌鲁克恰提设治局,隶属第三行政区。民国27年(1938年)设县,改名乌洽。1954年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管辖。

该县以牧业为主。现有耕地0.37万公顷(5.55万亩)、森林l.31万公顷(19.65万亩)、草场108.59万公顷(1628.80万亩)。牲畜有羊、黄牛、马、骆驼、驴、牦牛等。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油菜、青棵、大豆、豌豆等。

乌恰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县城与州府阿图什市和吐尔尕特口岸之间有柏油公路相连,与乡镇之间有干线公路和简易公路相通。县城至自治州段已通光缆,程控电话也与全国联网。地处该县的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口岸,是新疆与吉尔吉斯共和国通商的主要口岸。 乌恰县属温带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4.7℃,极端最低气温-29.9℃。年平均日照时数2797.2小时,≥10℃的积温2529.3℃,无霜期138天。年平均降水量16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564.9毫米

乌恰县境东起铁列克乡,西至吉根乡,南起波斯坦铁列克乡,北至托云乡,南北宽为106公里,东西长180公里,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边境线长400多公里。克孜勒苏河从西至东横贯全县,闻名遐迩的玉奇塔什草原牛羊肥壮;对外开放的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口岸,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县境群山雄奇、层峦叠嶂,渠道纵横交错,林带拥绕。

乌恰县辖9个乡、2个镇、1个国营羊场,乌恰县是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聚居地,同时是新疆南疆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乌恰县名胜虽不多,但别有天地,加力登避暑山庄、尚亥牧场、玉其塔什草原和乌恰县人民广场、乌恰抗震纪念碑等构成了境内的主要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还有对外开放的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国家二级口岸,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口岸进出口贸易频繁,有利于振兴乌恰县经济的不断发展。

乌恰县于1938年建县,县城位于黑孜苇。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城发生7.4级地震,县城夷为废墟。自1986年连续3年,国家拨款5440.46万元,在离旧县城6公里的博鲁什戈壁建成新县城。新县城建筑规划构思新颖、立意深刻、飞轮式设计象征乌恰县开始腾飞。新县城坐落有序、建筑高雅美丽、富有民族特色,是一座具有现代建筑的美丽的城镇。

具有优势

乌恰县是一个具有很多事优势:

1.好的政策 2.具有两个口岸 3.资源丰富 4.劳动力量很多 5.山清水秀 6.民族特色 7.平安,和谐 8.公共实施完善

历史沿革

乌恰,是柯尔克孜语“乌鲁克恰提”的简称,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克孜勒河谷在该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汉时属安西四镇之———疏勒都督府管辖。公元六世纪中叶属突厥汗国统治。公元八世纪中期属回讫汗国。公元九世纪四十年代,柯尔克孜人夺取政权,建立柯尔克孜汗国,本地属柯尔克孜汗国。公元十六世纪初,建立叶尔羌汗国,乌恰县属叶尔羌汗国。清代属喀什噶尔道疏附县,1913年设乌鲁克恰提分县,分县治乌鲁克恰提。1929年改为乌鲁克恰提设治局。1938年置乌恰县,县城由乌鲁克恰提搬迁到黑孜苇,属喀什行政区。1954年乌恰县划入新成立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县城被毁。后又在东北6千米的博鲁什地方重建新县城。1989年10月17日举行了新城落成典礼。

2000年,乌恰县辖2个镇、9个乡:乌恰镇、康苏镇、黑孜苇乡、乌鲁克恰提乡、吉根乡、波斯坦铁热克乡、巴音库鲁提乡、膘尔托阔依乡、铁热克乡、托云乡、吾合沙鲁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002人,其中乌恰镇6143人、康苏镇4868人、乌鲁克恰提乡3477人、乌合沙鲁乡1355人、吉根乡2069人、膘尔托阔依乡5661人、黑孜苇乡5837人、托云乡2243人、铁列克乡3125人、巴音库鲁提乡2304人、波斯坦列克乡2314人、羊场虚拟乡2606人。

自然资源

该县三面高山环绕,东南部为喀什三角平原。境内有克孜河和恰克马克河两大水系,地表水资源量9.6亿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棕熊、鹅喉羚、野猪、旱獭、雪鸡、石鸡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紫草、甘草、阿魏、麻黄、车前草、党参、当归、蒲公英、黄芪、锁阳、茯苓等。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油、油页岩、铁、铜、铅、锌、锶、金、磷、盐、硫磺、石灰石、石膏、陶瓷土等。其中煤的储量占全州煤炭储量的一半以上。

乌恰县地势东南低,西北、西南高,群山环绕,平面呈马蹄形。北接南天山山脉西端,南靠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北麓,位于喀什三角洲以西地段的楔型地带,为中、新生界褶皱山地。地貌以侵蚀断块山地出现。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6%,折合21801780亩。

乌恰县地处内陆,山高峰巅、四季积雪、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年平均气温6.5℃,属中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特征。但光能资源丰富,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33.9千卡/平方厘米。水文具有典型干旱大陆性水文特征,平均年降水量西北部为220.3毫米,中部为162.8毫米,东部为112.4毫米,虽然降水量不多,但有雪水补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由于热量资源较缺,不能生长喜温作物,只能生长耐寒作物。

乌恰县矿产资源丰富,便于开采。金属矿主要有铁、铜、金、铅锌,非金属主要有煤、石油、磷、陶土、天青石、石膏等,其中储量较多的是煤、铁、石膏。截止2004年底,乌恰县共有34家矿山企业。

民风民俗

居住

柯尔克孜人的居住受其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影响。在叶尼塞河流域从事农业的古代柯尔克孜人居住原木屋和草泥屋;从事游牧的居民,大都居住毡帐、毡房,从事林业生产和狩猎的居民大多居住原木屋。

现代柯尔克孜人的居住,还是分为定居农业和游牧两种。居住在平原地区从事农业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都住上了砖木、土木结构的住房。这种住房大多为长方形、以土盖顶的平顶屋。住房一般为一明两暗三间,中间开门的一间为厨房,左右两间分别为父母和已婚子女的住房。

牧区居民依然以居住毡房为主,但大部分已有定居的村庄和住房。村落一般都在较平坦的山谷中,村庄周围有少量耕地,居民都已住进整齐的平顶土屋,但一般牧民只是在冬春季居住在村落里过冬,夏秋季依然要带着毡房到夏牧场居住。帕米尔高原和天山深处的柯尔克孜族,居住的毡房各有自己的特点。毡房为雪白色,远看似一个雪白的大蘑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柯尔克孜族的居住条件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住房内的布置、陈设,仍然较多地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和风格。虽然住房内也放着雕花木床,但这只是摆设,农牧民依旧喜欢睡在铺有层层花毡子和羊皮的土炕上。不论是冬夏,也不论家里有多少床被褥、枕头,从不收入壁橱或衣柜,而是整齐地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有的可达一人多高,沿毡房墙摆半周,形成一堵五彩缤纷的花墙,给人以富有的感觉。

柯尔克孜人很注重室内装饰和布置,无论是毡房和土木屋,壁上都挂着挂毯和帐幔。炕上还铺着坐褥。靠门的墙上钉有衣架,衣架上挂有精心刺绣的盖布。门上有编织精细的门帘,窗有绣花窗帘。这些门帘和窗帘,都是家庭主妇千针万线精心绣制的。夏季是用芨芨草编织的草门帘,其风格也很别致,一般都以染色的芨芨草,编织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饮食

柯尔克孜人的饮食习惯多为一日三餐,但在牧区也有一日两餐的,特别是牧民和猎人,一日两餐的较多。一般早餐较简单,多以鲜奶佐以其他食物,晚餐较丰盛。牧民午餐大都是携带干粮在野外食用。

奶皮子柯尔克孜族在饮食上,以肉和奶制品为主。据史书载:柯尔克孜人“四季出行,唯逐水草,所食唯肉酪”,“以肉为食,牛马乳为酒”。柯尔克孜族以豢养牛、羊、马、骆驼、牦牛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或乳制品。小麦、青稞、蔬菜只是辅助食品。夏秋季,主要饮食为鲜奶、酸奶酪、奶皮子、奶油、肉食和面食。冬春季,主要饮食是肉、酸奶疙瘩、酥油、面食等。马肉、马肠为最佳食品。经济生活对柯尔克孜人的饮食影响极深,在叶尼塞河流域,古柯尔克孜人就有取鹿乳、采松实、挖山丹、芍药根为食的居民。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席地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人们说柯尔克孜人的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柯尔克孜人的肉食、奶制品和面食中,皆有很多风味食品,主要有:

烤全羊、大块肉、手抓肉、锅烤羊肉块、灌马肠、酸奶酪、干酸奶、酸奶疙瘩、奶皮子、酥油、酥油饼等。

柯尔克孜族节日期间,一般食用的食品有油馕、油炸面块、油炸果、烤包子、水饺、油散子、奶油稀饭、抓饭、凉面、馕、花卷、烤饼等。

柯尔克孜族的饮料主要有:孢孜酒和马奶酒等。

特色美食

柯尔克孜人的饮食习惯多为一日三餐,但在牧区也有一日两餐的,特别是牧民和猎人,一日两餐较多。一般早餐较简单,多以鲜牛奶佐以其它食物,晚餐较丰盛。午餐也较简单,牧民午餐大都是携带干粮在野外食用。

柯尔克孜在饮食上,肉和奶制品占主要地位。据史书载:柯尔克孜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以肉为食,牛马乳为酒”。柯尔克孜族以豢养牛、羊、马、骆驼、牦牛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或乳制品。小麦、青稞、蔬菜只是辅助食品。夏秋季,主要饮食为鲜奶、酸奶疙瘩、酥油、面食等。马肉马肠为最佳食品。经济生活对柯尔克孜人的饮食影响极深,在叶尼塞河流域,古柯尔克孜人就有取鹿乳、采松实、挖山丹、芍药根为食的居民。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席地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人们说柯尔克孜人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

柯尔克孜人的肉食、奶制品和面食中,皆有很多风味食品,然后放入烧好的镶坑中烤。这样烤出的羊肉外表呈金黄色,外焦里嫩,美味可口。吃时将整羊置于大木盆中,放在餐布中间,食者围餐布而坐,用一把小刀从头至尾轮番一块一块割食。

“肖奴帕”:即大块肉、手抓肉。这是柯尔克孜人待客的食品之一。做法是把肉切成大块,分肋骨、脊骨、大腿、小腿及羊头、羊蹄、羊肝煮在一起,待客时按客人等级而分肉。这种肉的做法有一个特点,就是热肉凉水下锅,煮熟的肉香而不腻,嫩而不烂。牧民一般外出放牧也带大块肉作干粮。

“库尔玛”:即锅烤羊肉块。将羊肉切成一寸见方的肉块,放在烧热的锅内大火烧烤,用铁铲不停地快速翻动,烤熟后在上面撒以孜然、盐面、辣椒面用手抓食。

灌马肠:将马肠洗干净后,灌以切碎的肉块和大米及其它佐料,放入水中煮熟,食用时切成段盛入木盘中上餐布,这是柯尔克孜人最喜欢的食品。

酸奶酪:将新鲜的牛奶(最佳为绵羊奶)煮沸后加入酸杆菌(少许酸奶或酸奶疙瘩),使其发酵后即可食用。酸奶酪形似豆腐脑,雪白细腻,味酸而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酵酶等。这是柯尔克孜族夏季的主要食品。

酸奶疙瘩

干酸奶:将酸奶酪过滤去水而成,如同豆腐,一般都装入细白布口袋内,外出时挂在马背上,饥时可食,渴时加水可饮。是夏秋季外出放牧携带的方便食品。

酸奶疙瘩:将干酸奶团成圆形疙瘩,放在用芨芨草编成的特制的帘子上晒干即成。酸奶疙瘩酸中略咸,可以存放两三年而不坏,是柯尔克孜人冬季的主要食品。平时也可当点心待客和馈赠远方亲友,各族小孩特别喜食。酸奶疙瘩还可以还原成酸奶奶酪。

奶皮子:是鲜奶煮熟放冷后上边的一层淡黄色凝固物,也叫奶油。奶皮子既可以加工其它食品,又可用馕挖着同吃。酥油:从奶皮子中提炼而成,色泽金黄,较奶皮子纯而易久放,可以加工其它食品,也可以冲水饮或单食。

“居布尕”:即酥油糖饼。先将面粉和成团,擀成很薄的饼子,放在锅里烙熟,乘热抹上酥油,撒上白糖,然后再叠成三角形即成。这种饼子,香甜酥脆,大人小孩均喜食。

“卡特玛”:汉译名为烤酥油卷。把和好的面团擀薄,将奶皮子或酥油在面上抹均匀,卷成长条,然后盘成圆形,放在锅内用文火烙烤,两面烤成桔黄色即可食用。另一种做法是将和好和面团,切成数等份,擀成数第薄饼,然后抹上油,一张张地叠起来。放在锅内文火烙烤成桔黄色即可。这种食品,外酥里软,香味浓郁,是待客的上乘食品。

“窝馕”把和好的面擀薄,上面抹奶皮子或者酥油,卷成一根长条,再盘成圆形,放在蒸笼内蒸熟(亦有在馕坑中烤的),然后在上面洒上白糖即成。这种食品,吃起来松软香甜,尤为老年人所喜爱。

“西仁古奴奇”:有的地方又叫“沙勒阔勒”汉译名酥油羹。这一饮食,有两种做法,有的地方把大米加水煮熟后,加入鲜奶和酥油共食。有的地方把大米用水煮成半熟,再放上鲜奶煮,等大米与奶子煮成稠粥状,盛到盘内,上面再加入溶化了的酥油即可,它融米香,奶香、油香于一起,食起来余味无穷,老幼皆喜食。

“库鲁提苏依阿希”:汉译为酸奶面条。把酸奶疙瘩放在水中泡软,搅拌成糊状,加水烧开下面条。酸奶面条是典型的牧区饮食,吃起来又酸又有奶香味,是牧民的家常便饭。

柯尔克孜族节日期间,一般食用的食品的“库衣玛克”(油馕)、“布尔沙克”(油炸面块)、“曲衣布尔沙克”(油炸果)、“沙木沙克”(烤包子)、“曲曲”(水饺)、油散子、奶油稀饭、抓饭、凉面、馕、花卷、烤饼等。

柯尔克孜族饮料,主要有:孢孜酒:制作方法是:把小麦挑选洗净晾干,再用温水浸湿捏干,用棉被盖严捂起来。等长出零点二至零点五厘米左右的麦芽后,晒干,磨成粉。冬季一般加包谷面百分之七、八十、夏季一般加青稞糜面百分之七八十。原料越杂,质量越好。第一次酿造的可放发面作菌种(以后可用过滤酒渣作发酵菌种),拌匀后捂起来。冬季在生火的房子里发酵约二、三天,夏季一天即可。发酵后闻有酒味时,加水过滤成粥汁状,再放到锅里文火煮沸,即成孢孜酒。冬天热喝,夏天凉喝。其酒味醇厚、甘美、清香,甜中略带点酸,好的孢子酒可达到十度左右。

孢子酒不仅是好的饮料,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祛寒、生津、开胃助消化。

马奶酒:将鲜马奶煮沸后装入羊皮口袋内,吊在帐篷的壁上,用一根木棒在里面搅动,促其产生高温而迅速发酵,发酵后即可饮用。马奶酒是一种乳酒,微辣而略酸,伴有奶香。酒性温和,一般含酒精十度左右,是柯尔克孜人夏秋季的清凉健身饮料。

特色旅游

乌恰县玉其塔草原乌恰县玉其塔草原,面积60平方公里。玉其塔什是三座雪山之间的草场。这三座雪山,高耸人云,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它距县城二百余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覆盖度达80%。草质好,产量高,一般草高15厘米左右,是新疆南部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夏牧场。玉其塔什草原山低坡缓,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成土母质为残积物,植被丰盛,有针茅、棘豆、嵩草、萎陵菜、蒲公英等。特色:玉其塔什草原是新疆南部最大的夏牧场,这里牛羊满山,牧歌悠扬,风光优美,可以欣赏稻独特的柯尔克孜民俗风情。

夏牧场玉其塔什

美丽的夏牧场玉其塔什在乌恰县西北部边境地段,有一片美丽如画的夏牧场。它就是令人神往的玉其塔什草场,以其特有的田园诗歌般的风光,被载人《中国名胜古迹大观》一书之中。

玉其塔什原意为“三个石头”。按当地群众的解释,玉其塔什是三座雪山之间的草场。这三座雪山,高耸人云,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像三座银白色的固体水库。每年夏季冰雪融化,形成潺潺溪流。众多的泉水,灌溉着这大片草场,成为玉其塔什草场十万头牲畜、五千名群众生命的源泉。

这块天然牧场,距县城二百余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覆盖度达80%。草质好,产量高,一般草高15厘米左右,是新疆南部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夏牧场。玉其塔什草场,山低坡缓,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成土母质为残积物,植被丰盛,有针茅、棘豆、嵩草、萎陵菜、蒲公英等。这里雨雪多,水足草茂,是牲畜的天堂,是牧区的宝地。

七月是玉其塔什放牧的黄金季节。这时,气候温和,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牛羊满山,令人心旷神怡。四周的群山顶峰白雪皑皑,与天空的朵朵白云和草原上的群群绵羊连为一体,远眺真让人难以分清是天、是地、是云、是雪还是羊。群山环抱中玉其塔什,绿草茵茵,苍翠欲滴,望不到边,看不到头,象是绿色绒毯铺向遥远的天际。在这绒毯之上,还有许许多多白的、黄的、红的、紫的山花竞相争艳,把祖国边陲草原装扮得如此多娇!每当微风荡来,草摇头,花儿笑,牛羊丛中跑,给人以生活美的享受。

清晨,整个牧场被乳白色的雾霭笼罩着,草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空气清新、湿润。漫步在晨曦中的草原上,会使人心醉。不一会,东边的太阳腾空出世,万道霞光洒射到草原上,红的纱帘,绿的草毯,再加上从柯尔克孜毡房里冒出的缕缕白烟,把草原装点得更加秀丽。在这里,人们可尽情领略这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还有那穿过草原的条条小溪,弯弯曲曲,从远处的雪山冰川淌流而来,白哗哗,流潺潺,象是悦耳动听的琴声,水中的小鱼随着这奏乐声翩翩起舞,这流水给草原带来生机,给牧民带来欢快,然后又带着草原上的欢声笑语,悄悄地流向了远方。

每年一入夏,各乡的牧民们吆着牲口,欢天喜地地如同赶“巴扎”一样,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山坡上,沟谷中,毡房星罗棋布,十万头牲畜撒向草原,一群群,一片片。白的是羊群,黑的是牦牛,红的是骏马。羊儿咩咩,吃着肥美嫩绿的小草;马儿追逐,寻找着如意的配偶;牦牛慢步在草地上行走觅食;牧羊人挥着鞭子穿梭在畜群之间,粗犷的歌声在草原上飘荡,真是人欢马叫,热闹非凡。柯尔克孜牧民的毡房里,扑鼻而来的是奶香肉香,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好客的主人热情地端来酸奶子、马奶酒、奶皮、酥油和奶干,让客人吃个饱喝个足。暇余,便开始了攀谈,话题总离不开勤劳致富的经验和党的富民政策给牧民带来的美好光景了。

盖孜峡谷,古书上称之为剑末谷,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市西南127公里处。是中巴友谊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前往帕米尔高原的第一站。汉朝政府曾在盖孜设立驿站,如今遗址还留在盖孜村附近。峡谷左侧有浩荡的盖孜河,白浪滔天,轰鸣如雷。特色:盖孜峡谷中怪石嶙峋,奇峰陡壁,地势险峻,景色奇险多姿。

地方特产

玉其塔什煤矿?

位于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东北60千米处,煤质为亮煤型煤,总储量为88.92万吨,有待进一步作地质工作。

康苏煤矿?

康苏煤矿位于乌恰县城西北约18千米处,距自治州首府阿图什市125千米。属乌恰县。矿区煤系地层时代为下侏罗世,厚度为800~1307米,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炭质岩夹煤层,属山前拗陷陆沉积。矿区共发现煤层10层,总厚度平均为8米,其中可采煤层4~6层,可采厚度最大11.08米,最小2.71米,平均6.67米。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均为层状,煤结构为复杂结构,煤层中夹矸,以炭质页岩为主。1958年初步勘探,求得工业储量621.2万吨,远景储量为230万吨(此储量储委已批准)。1970年进行补充勘探,求得工业储量:1276.45万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4: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