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生态 |
释义 | 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词语释义词语 文化生态 读音 wén huà shēnɡ tài 释义 ①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 ②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③ 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 例句 殷谦:“保护与重视文化生态环境还要依靠人的自觉性,如果我们每个都光着膀子搂住圣人雕像的脖子拍照,甚至骑在黄帝的头上张牙舞爪,然后把吃剩下的垃圾都统统甩到仲尼先生的脸上,那我们还谈什么重视文化生态?如果有钱就能在黄帝陵撒泡尿,那我们还谈什么保护文化生态?” 中国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就像端午节一样,到过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菖蒲开始,包粽子,赛龙舟。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 比如,客家文化是中原祖先辗转流离,最后在梅州等地形成的;羌族由北到南流动、迁徙,把羌族文化带到了西南羌寨;苗族的红苗,根就在湘西,至今,苗族文化中祭祖的鼓声依然响彻在湘西的山山寨寨;在闽南,男女老幼随口哼唱的就是古老的“南音”,就是耳熟能详的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和闽南山歌……这些文化生态不是我们一两天能打造出来的,那都是人家祖祖辈辈“打造”出来的,是当地家家户户的老百姓“打造”出来的。所以要真正保护这些文化生态,靠的是当地的老百姓,靠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老婆婆、老公公们。 特征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旦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因此在文化生态上绝不能搞“先拆毁、后重建” 保护人们现在都已懂得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各级政府设有专治环保的机构,谁家工厂排出污水或者有害物质,就勒令整治、罚款直至停产;对以往造下的孽,如植被破坏、水域侵占、地面沙化、大气污染、生物链失调等等关键是,人们都懂得了不能惹恼大自然,它报复起来很凶,要危及人的生存。可是,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却很少有人关注,很少有人懂得它同样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那危害是精神方面的,从腐蚀心灵、败坏风俗直至伤害人性。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某些恶果,是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示的,比如,上世纪50年代起的舆论一律,只许信仰不准思考,封闭锁国杜绝世界信息,精神生活的清教徒化,等等,不旋踵而导致了10年灾难的文化沙化。其恶果至今尚有余烈,未全整复。 文化生态的污染和破坏是隐性的,它对社会精神的腐蚀、国民素质的凌夷,乃至对人性的残害,往往不会在短时期内显示其危害,那只有用理性鉴别才能察知。不像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之影响那样明打明,人们从日常直感便能辨悉。人们日日夜夜身处在文化生态恶化了的环境中,受着毒害也未必感知,真所谓“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个体说,日浸日淫,潜移默化,美孜孜地沉溺其中,精神萎颓情操卑下了还不知是受其熏染所致;就社会说,营营攘攘,闹闹哄哄,花花绿绿,初不觉其有异,风尚糜烂道德败坏了还不知是劣质文化流荡侵害的结果。文化生态尚无环保觉悟,更无治理设施,以往的破坏既未修补完竣,恶因还在引发恶果;新的污染更大量滋生,正如贪图近利不顾公益的企业之不断大量排污( 有的甚至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大肆排污)。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