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艾赛尼派 |
释义 | 概述自西元前2世纪至西元1世纪流行於巴勒斯坦的犹太教派。由小型修道院团体形成,会员恪遵摩西律法,严守安息日,与世隔绝,在耶路撒冷不采寺庙膜拜,靠自己的劳力支撑。通常将妇女排除在外。「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被可能认为是艾赛尼派所写成、复制和收集的。 详解艾赛尼派(Essenes):此派名称来源不详,根据希腊文Essenoi可能指“虔诚者”。这一派的成员主要为下层群众,包括农牧民阶层,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信仰虔诚,所以是玛喀比起义的主要力量。在起义胜利以后的年代裏,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反受到当权者的迫害。他们因而悲观失望,成群避居於偏僻山村和死海沿岸,建立互助集体社团,过朴素的集体劳动生活,注重虔修祈祷,殷切盼望救世主“弥赛亚”的来临,实行比法利赛派更严格的禁欲生活。法利赛人不离开社会,不离开圣殿,而艾赛尼派两者都脱离了,他们认为圣殿崇拜已经形式化甚至腐化了,完全世俗化了。艾赛尼派反对世俗的奢华安乐,主张过淡泊清贫的生活,严守安息日,安息日不做一点工作,全部时间用作祷告、默想与读经。宗教虏诚与对政治社会的态度,决定了艾赛尼派对犹太宗教特权者和希腊、罗马政权的统治者怀有强烈的反抗情绪。1947年在死海沿岸一些洞穴中发现一批古代文献(即《死海古卷》)以及后来在邻近的库兰(Qumran)地区发现古代社团聚居村落的遗址,可能就是艾赛尼派当年活动留下来的踪迹。 艾赛尼派生活于僻村荒野,不与现实社会接触,因此新约中对他们毫无记载。只是记载旷野之中出现了一个施洗约翰,他“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马太福音》3:4)。这个施洗约翰倒有点具备了艾赛尼派生活风度的特点。但没有证据可以断定施洗约翰就是一个艾赛尼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