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维摩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地处维摩乡中心地带,是乡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县砚山县城40公里。东邻阿伍村民委,南邻长岭街村民委,西邻倮可腻村民委,北邻倮可者村民委。辖塘子边、塘房、石桥、油房、白石岩、落水洞、大新寨、以堵、田坝心、板桥、阿麦黑、糯邑老寨、糯邑新寨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99户,有乡村人口7125人,其中农业人口7125 人,劳动力405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052人。 全村国土面积 46.17平方公里,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16.1 ℃,年降水量1070毫米,适合种植 烤烟、辣椒、水稻、花生、葡萄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8594亩,人均耕地1.21亩,林地51711亩。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594亩(其中:田1890亩,地6704 亩),人均耕地1.21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拥有林地5171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3亩,主要种植桃子、李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456亩,其中养殖面积30 亩;草地0亩;荒山荒地8210亩,其他面积280亩。无矿产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村中均无路灯。全村有468户通自来水,有750户饮用井水,有25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5.63%)。有1599户通电,有650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4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0.65%和89.1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8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0户(分别占总数的23.76%和16.26%)。 该村到乡上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84辆,拖拉机365辆,摩托车45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564亩,有效灌溉率为41.4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5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5户;建有小水窖4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5户。全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1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0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1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7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87.3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60.00万元,占总收入的54.78%;畜牧业收入610.00万元,占总收入的43.9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396头,肉牛799头,肉羊1200头);渔业收入 0.15万元,占总收入的0.01%;林业收入12.20万元,占总收入的0.87%;第二、三产业收入5.00万元,占总收入的0.36%;工资性收入19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92.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80人(占劳动力的11.85%),在省内务工110人,到省外务工370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辣椒、生猪养殖,主要销售往国外。2008年,辣椒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1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5.9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辣椒、生猪养殖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林果等产业。拥有企业2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0个;专业合作组织2个,其中,已登记注册2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35人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599户,共有乡村人口7125人,其中男性3752人,女性3373人。其中农业人口7125人,劳动力4052人。该村以汉族、壮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壮族、彝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3262人,彝族1180人、壮族2647人,其他民族92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人,占人口总数的0.0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698人,参合率97.01%;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2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8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0 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1254户,占农户总数的78.42%。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8所,校舍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拥有教师65人,在校学生1294人,距离维摩乡中学0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94人,其中小学生1105人,中学生189人。 村内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业余文娱宣传队18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该村以汉族、壮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壮族、彝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3262人,彝族1180人、壮族2647人,其他民族92人。多年来,该村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合作,推动了全村乃至全乡积极社会发展。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彝族、壮族、汉族有共同的节日,在节日里,不同的民族同在一起欢歌艳舞,共同唱响民族大团结的曲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