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昶雄 |
释义 | 王昶雄以日文写小说、散文、诗、评论,质量都很可观,小说创作虽以短篇为主,但也有数篇中篇的佳作,如“淡水河边”、“涟漪”、“镜子”等,尤以“奔流”最引起大家的注意。中篇小说“奔流”,深刻传达被殖民者受迫害的心灵,引起战前战后的各方学者热烈的讨论。此作品曾被入选1943年《台湾小说选》,评价方面则呈现两极化,有些人认位这篇文章是站在台湾人的立场,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篇皇民化的作品,然而正因其复杂的诠释面向,更可看出“奔流”的重要意义所在。 中文名:王昶雄 别名:王荣生 出生地:淡水镇九坎街 出生日期:1916年 职业:教师、医生、作家 毕业院校:日本大学齿学系 信仰:文学是人世的镜子 主要成就:《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最负盛名 代表作品:《王昶雄全集》 人物生平淡水公学校毕业后,留日求学,先进郁文馆中学,再入日本大学文学系,父逝后转读日本大学齿学系。1942年毕业,第二年返乡,在家乡开设齿科诊所。留日时期,他的文学活动在即开始,曾加入“青鸟杂志”、“文艺草纸”季刊为同仁,并在台湾新民报发表作品。返台后,加入“台湾文学”杂志,常有日文写作之小说、诗、评论发表于日、台两地报刊。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战争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张恒豪曾如是说:“细读《奔流》,不禁让人想起南非作家娜汀.葛玛蒂在面对白人才酷镇压时,她说:‘一面忍受通满恶意的官僚作风,一面设法逃避他们手中的条款,为了苟且偷生,黑人作家们不得不从明白的表现法,转向比较含蓄而暧昧的语句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同样的情况,对于决战文学的凝视,实在不能不有如此的‘同情’及‘文学的见识’。” 战后,他一度担任中学老师。1953年,淡水搬至中山北路,继续从事牙医的工作。忙碌的门诊,使他无法像“文学少年”时期一样,专注于文学上。然而,爱好文艺的他并没有封笔,时有游记、小品散文之作,最值得赞许的是他的中文,书写文字流畅,毫无语言转换之障碍。除了纯文学的创作之外,其与吕泉生教授也合作的台语歌曲,如:“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结与结”、“我爱台湾我的故乡”、“失落的梦”,更是引起大众的欢迎,成为脍炙人口的台湾风味之歌谣。 其他信息灵敏的作家,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出新颖的地方来,体认出新颖的意义来,这便是所谓‘见人之所常见,而道人之所不能道’。我的笔,也就是要再生活的潮流冲激下,才会变得更尖锐、更有力的。只叹作品既寥若晨星,又惯写半截文章,致令壮志难酬。不过‘寡产’固敌不住‘多产’却总比‘不产’高强得多,乃自鸣‘精兵’以自遣。” 综观王昶雄的一生,战前为台湾文学战争期少数的作家之一,也是当时作家中散文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战后执业牙医,封笔二十余年后以中文重现文坛,文学风格转而着重于抒情言志。文学之外,也参与作词,以《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最负盛名,其一生的成就有多方面的意义。2000年1月1日凌晨因胃癌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六岁。 三个原则据研究者指出,王昶雄对文学的认同,一直坚持着三个原则: (一)文学是不该穿制服的,任何环境下,总要有自己的个性。 (二)文学的精神是自由的表现精神,文学精神存在的地方,就是自由存在的处所。 (三)小说的构想和技巧,虽然无定法,但理应不断的求新、求变。他的执着与严谨的“文学观”,可见之于“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 年表1946 任纯德女中历史老师。 1950 自淡水搬至中山北路,仍执牙科医务。 1965 十月,杂感〈吹不散的心头人影—王井泉快人快事〉发表于《台湾艺术》第九期。 1974 四月,评论〈感慨话文评〉发表于《台湾文艺》四十三期。 1978 十月,出席联合副刊主办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座谈会,参加者另有巫永福、杜聪明、王诗琅、郭水潭、龙瑛宗、廖汉臣、杨逵、杨云萍、陈逢源、黄得时、叶石涛、刘捷、郭秋生等人,座谈记录〈传下这把香火〉22日—24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1980 十一月三日,随笔〈人生是一幅七色的画〉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1981 五月,杂感〈无论来与往,俱是梦中人—悼念廖汉臣兄〉发表于《台湾文艺》七十二期。 1982 八月,杂感〈老兵过河记〉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一期。 1983 三月,诗〈追悼文环兄〉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一期。 五月,杂文〈性的升华—从我国传统观念谈起〉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二期。 十一月,杂感〈王白渊(1902—1965)点点滴滴〉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五期。 1984 一月,人物介绍〈坐拥颜色连城—颜云连「看云的日子」〉发表于《台湾文艺》八十六期。 七月,札记〈灵感与气氛〉发表于《路工》四十九卷七期。 1985 一月十九日,杂感〈陋巷出清士—哀悼王施琅兄〉发表于《自立晚报》副刊。 1986 五月,杂感〈一股傻劲的冲力〉发表于《台湾文艺》一○○期。 以上数据来源: 1. 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着,张桓豪编,《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市:前卫出版社,1991年2月。 2. 王昶雄著,《驿站风情》,板桥市: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 作家书目出版书籍1980年 《翁闹、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卫。 1991年 《王昶雄集》,台北:前卫。 1993年 《驿站风情》,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6年 《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台北:前卫。 1998年 《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王昶雄散文精选集》,台北:前卫。 2002年 《王昶雄全集》,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共分为散文、随笔、翻译、诗歌。) 期刊、报纸、散篇1970年 〈宝岛心影─发人深省的延平邵王祠〉,《今日生活》4卷4期,5月30日页2-5。 1983年 〈追悼文环兄〉,《台湾文艺》81期,页57-86。 1983年 〈「性」的升华 : 从我国传统观念谈起〉,《台湾文艺》82期,页80-84。 1993年 〈巴尔札克在家吗〉,《联合报》4月30日43版。 1983年 〈不信童年唤不回〉,《学前教育》6卷7期,页1。 1985年 〈乐天知命一学人:悼念吴本立先生〉,《文讯月刊》21期,页274-279。 1999年 〈浩劫当中悼斯人〉,《文讯月刊》169期,页95至96。 2000年 〈安魂歌〉,《淡水牛津文艺》7期,页62-63。 2000年 〈安魂歌〉,《淡水牛津文艺》7期,页62-63。 2000年 〈王昶雄自订日治时期著作目录〉,《文讯月刊》34期,页68-78。 2000年 〈感慨谈家山─沪尾风情画〉,《淡江史学》11期,页265-267。 品评作家文选自《反殖民的浪花—王昶雄及其代表作〈奔流〉》 〈奔流〉一件,王昶雄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心里写实的基调,通篇弥漫着冷静宁肃的气氛,真确地反映出「皇民化运动」下台湾人的心理冲突和精神煎熬,作者并透过朱春生受到「皇民化」之迫害后那种苦难憔悴、白发逆立的形象,间接批判了「皇民化运动」的泯灭人性和罔顾人道,其沉痛的心声,实已呼之欲出。 文选自《台湾心窗》 〈奔流〉这篇中篇小说,在皇民化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发表,记载了当时日本高压统治下,台湾人面对国家与身分认同的挣扎与苦闷,可说是一篇触及政治与历史课题的深刻作品。王昶雄通过一个受过日本完整教育的乡下医师「我」﹝洪医师﹞与伊东春生、林柏年两个台籍青年的来往,描绘了皇民化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在「日本人」认同或「台湾人」认同之间犹疑、彷徨,到底是要以统治者的日本人为傲、还是要以生为台湾人为荣的双重苦恼──这当中凸显了缺乏自主权的殖民地人民的国族认同课题,复杂、吊诡,而且形成一种深沉的悲哀,也就是后来被李登辉提出的「生为台湾人的悲哀」,正是台湾近现代史的深刻而巨大的课题。 评论汇编期刊论文1991年 吕兴昌:〈文章千古事,得失予心知─评王昶雄<奔流>校定本〉,《国文天地》10月,页17-22。 1992年 张恒豪:〈《奔流》与《道》的比较〉,《文学台湾》4期,页243-259。 1992年 垂水千惠:《「战前日本语作家」─王昶雄与陈火泉、周金波之比较》,日本。 1993年 张恒豪:〈反殖民的浪花〉,《驿站风情》,页310-328。 1993年 庄永明:〈<奔流>的时代见证〉,《台湾文艺》5月,页58-63。 1993年 垂水千惠:〈战前「日本语」作家─王昶雄与陈火泉、周金波之比较〉,页44-57。 1994年 杜文靖:〈人生「驿站」,「风情」无限〉,《文讯》1月号,页7-8。 1996年 杜文靖:〈<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读后〉,《文讯》4月号,页7-8。 1995年 黄武忠:〈还有梦的王昶雄〉,《文讯》,页24-25。 1995年 许素兰:〈甘醇似酒淡如茶前辈作家王昶雄先生〉,《文学与心灵对话》,页136-143。 1996年 杜文靖:〈随王昶雄打开心内的门窗〉,《风范─文坛前辈素描》,页76-79。 1997年 欧宗智:〈老干新芽─评介王昶雄散文集《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书评》12 月,页06-11。 2000年 张明雄:〈彷徨心灵的回响─王昶雄的小说〉,《台湾现代小说的诞生》,页140-145。 2000年 吕正惠:〈殖民地的伤痕:脱亚入欧论与皇民化教育〉,《第一届台杏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殖民地经验与台湾文学》2月,页45-62。 2002年 张恒豪:〈反殖民的浪花─王昶雄及其代表作<奔流>〉,《王昶雄全集:评论卷》,页3-18。 2002年 吕兴昌:〈评王昶雄<奔流>的校订本〉,《王昶雄全集:评论卷》,页19-29。 2002年 陈万益:〈梦境与现实─重探<奔流>〉,《王昶雄全集:评论卷》,页105-124。 2002年 垂水千惠着,涂翠花译:〈多文化主义的萌芽─王昶雄的例子〉,《王昶雄全集:评论卷》,页125-140。 2002年 林镇山:〈土地、「国民」、尊严─论<奔流> 与《偶然生为亚裔人》的身份建构与认同〉《王昶雄全集:评论卷》,页125-140。 2003年 林政华:〈尽善尽美的「全集」编辑─《王昶雄全集》成典范〉,《文讯》01 月,页21-22。 报上评论1991年 苏伟贞:〈少年大的,访王昶雄先生〉,《联合报》25版6月29日。 1996年 张香华:〈风中的泪滴─从王昶雄小说<奔流>说起<上>〉,《联合报》37版4月16日。 1996年 张香华:〈风中的泪滴─从王昶雄小说<奔流>说起<中>〉,《联合报》37版4月17日。 1996年 张香华:〈风中的泪滴─从王昶雄小说<奔流>说起<下>〉,《联合报》37版4月17日。 1996年 林忠胜:〈打开心内的门窗─王昶雄的故事〉,《民众日报》27版7月28 日。 2000年 陈建忠:〈一事能狂便少年─追忆王昶雄先生的人与文学〉,《中央日报》22版1月12日。 2000年 向阳:〈台湾心窗〉,《中央日报》20版11月6日。 2000年 李魁贤:〈民众日报〉15版11月4日。 2000年 李敏勇:〈打开心内的门窗〉12版1月16日。 2000年 路寒袖:〈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台湾日报》35版1月27日。 2000年 郑清文:〈停云和飞鸟〉,《台湾日报》31版1月29日。 2001年 欧宗智:〈留下热爱生命的足迹─谈王昶雄的散文成就〉,《为有源头活水来》,页11-21。 2002年 赖素铃:〈王昶雄全集出版搜编总动员过程彰显文学心〉,《民生报》A13版11月7日。 2000年 彭瑞金:〈从小说〈奔流〉看战争时期台湾作家的边缘战斗〉,《民众日报》17版10月30日。 2000年 廖清秀:〈自传录像憾事〉,《联合报》37版1月27日。 2000年 林政华:〈王昶雄先生获颁「台湾文学家牛津奖」因缘〉,《台湾时报》25版1月27日。 2000年 陈文芬:〈告别王昶雄,咏叹安魂曲〉,《中国时报》11版1月29日。 2000年 蔡文章:〈永远的少年大仔─悼念前辈作家王昶雄〉,《台湾时报》25版1月28日。 2000年 吕泉生:〈怀念王昶雄〉,《自立晚报》17版2月17日。 2000年 张恒豪:〈奔流到海唤不回─追怀文学家王昶雄〉,《联合报》37版1月27日。 2000年 陈凌:〈庄严的姿容─悼念「少年大仔」王昶雄先生〉,《自由时报》29版1月28日。 2000年 林政华:〈误解一生终获平─写在「福尔摩莎的心窗─王昶雄文学会议」之前〉,《民众日报》15版11月3日。 2000年 杨翠:〈奔流复位在历史扉页中〉,《台湾日报》31版1月30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