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爱娣
释义

个人介绍

女,安徽青阳人,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深圳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高中教师,南山区首批课改挂牌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成果

2000年以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学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课例4节,参与编写学辅资料30本。撰写出版的《美国语文教育》,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评为“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美国语文教育系列研究论文获得深圳市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南山区第一届课改创新奖二等奖,多篇论文多次获得省市区的优秀成果奖。2010年编著出版《宋词必读一百首赏析》(香港商务印书馆)

教育探寻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用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成就自己喜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笨小孩,于是,倍加勤奋,相信勤能补拙。几十年来,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在坚守自己喜爱的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在思考探寻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之路。

以勤补拙读书苦

1982年,初中毕业考取安徽宣城师范学校。在校四年,有三件事情对我影响至大,奠定我一生从教和生活的基础。一是年少体弱的我居然成为校运会的中长跑冠军,并且一跑就包揽四年。竞赛场上咬紧牙关,拼却毅力,奔跑,冲刺,夺冠,这种跑的体验,铸就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成为我不竭的精神源泉。二是贪婪的阅读,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语文。从萧军的四卷本《吴越春秋史话》,到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到《志摩的诗》,从先秦诸子、《诗三百》、《离骚》到司马迁的《史记》直至两汉的史传辞赋,从魏晋风流到建安风骨,从唐诗宋词元曲到传奇话本,以至明清小说,我都一本本地静静地读着,一边读,一边抄,也一边写着笔记或心得。博大深厚的文学宝库,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令我叹为观止,给我年青的心灵不断带来极大的震撼。对文学的贪婪吸纳,荡涤着我,浸润着我,也滋养了我,提升了我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牵引着我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上恣意驰骋。三是坚持学习英语,多掌握一门语言,也就多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接触到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如果说我还有点外语优势的话,当得益于从未间断的英语学习。师范期间坚持自学,决定考研并读研后,又不断加大外语学习力度,从《许国璋英语》到《新概念英语》,以及《大学英语》(1-8册)、《研究生英语》等都仔细通读过。学英语还让我明白:学好语言,未必靠死记硬背孤立的单词;大量的阅读实践,比单纯的做题要有效得多。

四年师范,我未曾虚度。长跑的体验,建立我不轻易言弃的信念;对文学的挚爱,为人生增添亮丽的色彩;学习英语的经历,垫高了我的平台,让我可以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反观我们的母语教学,为我国语文教育打开另一扇窗。

1986年师范毕业,我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1992年调入安徽师大附属小学,遇上第七次课改,我的文学积累开始慢慢地释放。参与教学研讨,上公开课,撰写教改论文并多次获得芜湖市一等奖,执笔撰写市小学语文六年课改总结报告。当时由蔡澄清主编的《语文新苑》为我开辟专栏“诗苑探胜”,我一连写下多篇古诗鉴赏文章,如《古典诗歌里的数字》、《浓浓诗情贵在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轻快的节奏,豪迈的气势——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几乎把小学课本里的古代诗歌都“赏析”了一遍。配合课文教学,我按部就班地布置学生背诵古诗,积累古典文化,这一做法得到一些身为大学教授的家长们的赞许。

从师范毕业到1998年夏,我做语文教师已有13个年头,教学上颇为得心应手,教学之余写点文章,倒也轻松自如。这期间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语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板凳须坐十年冷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讲台上的经典感觉,面临着教育转型和社会转轨的时代挑战。从不断求学教外国人学汉语,到投身第八次课程改革,我在努力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以组织者、指导者及分享者的身份与外国留学生、特区的中学生一起学习语文。

1998年,我考进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南大这三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旅程。三年里,我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听课、教学(被聘为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兼职对外汉语教师)。一方面,大量修学专业及自己喜爱的文化课程,我所拿学分比规定的学分多出近一倍;聆听专家讲座,如古典文学的莫砺锋、美国学者费正清等,增长见识;不断阅读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书籍,如英国牛津大学斯基汉的《语言学习认知法》(英文原著)、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以及国内语言学及语文教育家如吕叔湘、朱德熙、叶圣陶、陶行之等先生的文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水平及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为外国学生教汉语,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跳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圈子,站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层面上来反观过去的语文教学。与留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文化碰撞,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思维,打开了问题思考的新视角,渐渐地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这是过去13年语文教学中从未有过的宝贵收获。

2001年7月,从南京来到深圳,成为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幸运地遇上了第八次课改,从初中到高中,我幸运地全程参与。更幸运的是,我遇上了视语文教研事业为爱侣的教研员唐建新老师,从此,便开始了我默默无闻但又欣喜不断的课改实践。南山区是全国38个首批课改实验区之一,课改培训会上,结识大家名流,聆听专家讲座,便是常有的事情。当别的教师还沉浸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惊恐里时,先行的我们已经较为从容地蹒跚起步了。

课改之初,虽然大家都很迷茫,但是我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牢牢守住阅读和写作两大阵地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读写做三线推进的方式,实践着我的初中语文课改实验。首先,以“综合性学习”为阵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人教版初中教材36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都老老实实的一一实践,设计教案,探索教学思路。2002年1月,《戏曲大舞台》在全国首次语文课改培训会上展示并获得成功,应《语文建设》主编之约,将教学实录刊登在2002年第8期,并接受傅道春、江平教授的访谈,就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表达我的观点(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及其价值取向》一文,《中国基础教育》2004.4)。此后不久,人教社将此课例录制并出版发行。此外,开设各级公开课十多节,我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献给母亲的歌》《雨的诉说》等课例受到了广泛欢迎。其次,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开列书目,读课文,读名著,读畅销书,并规定读书时间。第三,要求学生做好两项作业:一是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二是写随笔,写日记,写与课文有关的文章,仿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写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我的要求是“把所有的瞬间变成永恒”。初中三年,绝大多数学生写作随笔达两百篇之多,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初中毕业前夕,指导学生整理自己的语文成长袋,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些文字已成为学生人生历程中非常珍贵的资料。

2004年9月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课改实验的基础,继续着全国首批高中语文课改实践。这期间,我的教学案例《<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的匡超人》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由人教社录制出版,作为新课程必修教材培训资料。

十几年课改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我所掌握的语言习得理论:一方面,语言与思维共生,语言的生成依赖于思维的灵动;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增加语言的输出,坚持以阅读促进写作,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落实我所理解的的语文教育观。

课改让我思索,课改促我成长,课改更让我喜欢琢磨语文学习问题。

然而,我与语文同行们所做的探索,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吗?为什么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兴趣提高了,仍然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语文素养的落实与提高仍然难以见效?我们的新课程在角色上、观念上、形式上,从根本上找到了正确的语文教育之路吗?语文教育到底应该怎么走?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时萦绕心头,叩问着自己一颗从教仅二十来年的不甘寂寞的心。

域外研究不停步

参与课改实践,虽然有过一些思考,也取得过一点教科研成果,但我不甘于现状,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得益于深圳市教师海培计划,以及自己学生在国外学习并与我不断交流的便捷条件,推开一扇窗,睁大眼睛看世界,看外国同行在怎样教语文。

从2004年至今,我对美国、英国乃至港澳台的语文教育进行梳理,纵观其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考试评价、教学辅导及教材使用等教学元件,从中探寻其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启示,对从农业文明脱胎来的语文教育,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宝贵借鉴。

2004年,作为深圳市教育局海培学员,我有幸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协和大学学习考察。从降临洛杉矶国际机场,踏上美利坚国土的那一刻起,我就以中国语文教师的视角睁大眼睛看美国。培训期间,聆听美国教师上课,考察中小学教育,钻进大学图书馆,阅读美国的语文教材,贪婪地搜集美国语文教育资料,观察并思考美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回国后,完成系列研究论文17篇并在中文核心期刊相继发表(其中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录用,1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系列全文数据库收录,3篇被中国社科院美国专题研究所录入论文库),撰写并出版专著《美国语文教育》。此项研究主要对美国的母语教育所涉及到的所有物件、所有内容和所有学段都进行了展示,主要包括美国国家及各州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作业本、家庭作业、课外读本、试卷等,介绍的内容涉及到了拼写、识词、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文学、评价等,学段则涉及到了基础教育的12年。全书从不同的层面较为客观、翔实地介绍了美国语文教育的整体面貌。《美国语文教育》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评为“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并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美国语文教育系列研究成果获得深圳市首届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深圳市南山区第一届教育改革创新奖。

美国作为一个仅有两百年历史、却拥有众多族裔的移民国家,他们的语文教育紧扣课程标准,讲究规范实用,强调批判性思维训练,依靠强大经济与科研力量的支持,利用标准考试来控制学校教育质量,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与之相比,英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的语文教育重视阅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坚守母语课程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根本;注重培养绅士气质和贵族精神,把莎士比亚当作英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例如,学校的莎士比亚对谁教、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等一系列问题,英国教育界为之苦苦求索、论争了百年之久,终于在1988年将“教学莎士比亚”写进国家课程,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而且莎士比亚成为语文考试唯一的必考作家。这种重视经典传统的态度,坚持以读写能力为核心、强调培养听说能力的教育观念,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我的《莎士比亚:英国语文课程一道独特的风景》、《英国语文课的莎士比亚教什么、怎么教?》、《英国高考写作试题及其特点分析》等论文重点探讨了这些问题。

鉴于深圳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我对港澳台语文教育资料也进行过梳理,相继发表了《从“同文异教”看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异同》《从听说训练看香港语文教学的特色》等论文。港澳台吸纳西方教育多年,又没有割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种吸纳与沉淀了中西教育观念之后的教育模式,对我们融入世界教育潮流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看似平常有奇崛,成如容易亦艰辛。回首25年从教路,我从一个热爱语文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喜欢琢磨热爱研究的语文人,心无旁骛地心甘情愿地去吃苦,去探寻那迷茫的也可能是没有终极标准答案的语文教育之路,用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卑微,却总是期待着让更多的语文人没有出国出境也能够看到真真切切的美国教师在怎样教语文、英国教师在如何固守语文教育的根本、港澳台教师又如何在工商社会中坚守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总是期待着更多的语文人能够将欧美和境外的语文教育的丰富营养吸纳过来为己所用,在语文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好更实更远!

教学感悟

教学讲究风格,风格因人而异。口若悬河,汪洋恣肆,以情动人者有之;出语谨慎,语不惊人死不休者有之;沉稳安静,扎扎实实从语文之根本做起者亦有之。三者之中,我属于后者。

我的课堂不事表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我的课堂我作主,谁来听课都不管,只管昨天讲了什么,今天应该如何继续;区里评审挂牌教师了,教室后面齐刷刷坐了一排专家,我和学生开展活动《献给母亲的歌》,使得专家和学生一起感动得泪流满面;市里来评审名师了,专家瞪大眼睛找漏洞,我仍然去做“直面挫折之作文讲评”课,决不表演,只求有效管用,教会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让不合格的作文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修改使之符合主题要求,让写得好的作文再锦上添花。最终我的学生自己修改过的作文在全区期末考试中夺得作文第三名的好成绩。参加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我带着《<论语>侍坐章》去讲;应香港中语会邀请,我带着人教版的《夏感》去讲。不管讲什么,都从文本和自己的以及港澳的学生出发,决不鹦鹉学舌,更不东施效颦。

不教条,不迷信,不崇洋媚外,但笃信“工夫在课外”。把人生阅历和语言文化积淀融进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教好语文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勤勤恳恳几十年,尽管没有终点;教语文是我的事业而不单单是工作,因而我能从中获得了物质之外的诸多欣喜与满足。

阅读笔记

几年前,就买过卢梭的《爱弥儿》,之后一直把它束之高阁,总找不到时间来读。今冬大雪(节气)以来,气温终于降了,从摄氏二十多度降下来,可以穿毛衣了,于是,被厚物裹夹的内心也便宁静了许多,于是,便从书柜里抽出这本教育大著来阅读,或许可以防御寒冷。差不多有半年没有认真地读过整本书了。过去,人们对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谈得很多,如今,我脑子里只剩下一个概念:它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但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现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必须亲自去读,就像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如何必须亲口去尝一尝一样。

虽然平常读书不多,但我有一个习惯,每有阅读,总喜欢涂涂画画,不动笔墨不看书。现在,就把我读《爱弥儿》时想涂画的句子摘录如下。它们是不成体系的片段,就像一个个闪亮的珠子,摆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地要记下它们。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

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思极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不过,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

有一个斯巴达妇女的五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她等待着战事的消息。一个奴隶来了,她战栗地问他:"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贱奴,谁问你这个?""我们已经胜利了!"于是,这位母亲便跑到庙中去感谢神灵。这样的人就是公民。

如果你想知道公众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就请你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象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象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

当人们谈到空想的国家的时候,他们就提出柏拉图的制度;然而,要是莱喀古士只把他那套制度写在纸上而不付诸实施的话,我可能还以为它更空想得多。柏拉图只不过是要人纯洁他的心灵,而莱喀古士却改变了人的天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