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释义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1953年华中工学院建院时的机械工程二系的基础上,经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发展演变而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批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拥有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科技部设立的快速原型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材料加工特聘教授岗位。 师资队伍学院具有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30多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40名(博士生导师31名),副教授33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比例50%以上,已形成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目前,在校博士生151人,硕士生386人,本科生 1140人。 发展历程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方针,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8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近2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3项,大学领先奖1项,GM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2项。2001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48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论文10篇。获授权专利6项(其中实用2项,发明4项)。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回国人员基金2项,省基金1项,博士点基金1项,省攻关1项;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实用6项,发明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1项。2002年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国外期刊21篇,国际会议16篇,被《SCI》收录论文18篇、《EI》收录论文 20篇、《ISTP》收录论文3篇。2003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 1000万元,获自然科学基金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0篇,《ISTP》收录15篇;申请专利24项,获批11项(其中实用4项,发明7 项);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基金3项,湖北省基金2项。 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在2003年7月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再度对我国高校本 科专业进行的排名中,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学院在新型模具材料、塑性成形设备计算机控制、凝固模拟研究与软件开发、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研究与开发、现代模具技术、金属液态与塑性精密成形和快速成形技术、化学粘结剂 砂成套技术、材料激光加工技术、现代塑性成形设备及数控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和优势。近两年又在模具熔射快速制造、高强轻金属精确成形等方面形成新的方向与优势。教学改革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为加快学院建设以适应21世纪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整调整,合并成立了“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学院开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全新的专业培养本科生。 2009年,学院新开设专业“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电子封装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设计、环境、测试、材料、制造和可靠性等多学科领域。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将为我国向电子制造强国迈进、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封装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封装布线设计、电磁性能分析与设计、传热设计、封装材料和封装结构、封装工艺、互连技术、封装制造与质量、封装的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及组织管理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器件和系统制造厂家及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