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体性
释义

基本信息

体性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俱舍论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体性是善,犹如良药。’体是本体,性是本性。体与性,同体而异名。

《体性》篇出自《文心雕龙》第二十七篇,是刘勰风格论的主要内容。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体性》的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

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

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风格即人的定义

“风格即人”,它是作者个性的艺术表现。本篇能结合“体”、“性”两个方面来探讨,这是对的。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区别

(术语)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为法身,称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三论宗以实相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注:‘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往生论注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胜鬘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虽谓为实相,然与台宗之实相异,虽谓为真如,然与法相之真如异,仅为空理之异名也)。法苑义林章七本曰:‘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清辨等师皆有此义。’法相宗于法身立二种:一为三身总具之法身,一为三身中之法身。总相之法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与大圆镜智等之有为无为五法为法身,别相之法身,唯以无为之真如为法身。如前所言:华严天台等之一乘宗于法身立该摄分相二门,又于分相门之三身中以所证之理为法身,能证之智为报身,与法相宗同,然其理非如三论家空理之实相,非如法相宗凝然真常之真如,乃总该万有之一真法界也。华严以三千诸法为圆融之诸法实相。天台又非如法相谓法身之理无为,报身之智有为,有为无为性相各别,乃谓真如法随缘而现万德之智相,则理智本来不二,又法性之体,自具能照之智用,则理智本为一体,故理智皆法尔也,无作也,无为常住也,姑依能照所照能缘所缘之义相,而分法报之二身耳。止观五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相。(中略)智境冥一,而言境智,故名无作也。’真言宗以六大为法身,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者,皆事法也,故法身具本来色相,有宛然之人格如显教之报佛化佛。辨惑指南三曰:‘密教法身为地水火风六大,此六皆事法,故具本来色相,出言语,能说法。(中略)此法身有二种,六大常恒无碍涉入,无可差别之状,表前五大,名自性身,是理法身也(胎藏界之大日法身)。表第六识大,名自受用身,是智法身也(金刚界之大日法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