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渊明集
释义

陶渊明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一个诗人的身分被载入文学史的。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简介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基本信息

作者:(晋)陶洲明 着,逯饮立 校注

ISBN:10位[7101013953]

13位[9787101013955]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79-5-1

定价:¥19.00元

版本

北齐阳休之编《陶渊明集》十卷宋征士〈陶潜集〉九卷旧唐书经籍志录陶渊明集五卷本,目录已失。

刻本

宋绍熙三年曾集本;上海广智书店影印。宋淳佑元年汤汉注本四卷,清乾隆年间拜经楼从书吴骞刻本。明正德何孟春注本十卷毛晋汲古阁本《陶渊明集》十卷焦竑本八卷清《四库全书》本八卷,根据昭明太子萧统本。清道光陶澍集注本十卷。梁启超评清道光陶澍集注本十卷:“博证诸家,考证最精”。 编排:卷首:《陶征士诔》;卷一:诗四言;卷二至四:诗五言;卷五:赋辞;卷六:记传述赞;卷七:疏祭文;卷八:五孝传;卷九、十:圣贤群辅录;附录年谱。

今学者公认“五孝传”、“圣贤群辅录”是后人伪托。

上海涵芬楼李公焕笺注本十卷

内容提要

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四十一岁由彭泽令上辞官归隐,直至去世。卒后友人私谧“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少怀济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替之际,政治昏暗、政局动荡、社会关争复杂、民族矛盾激化,他的理想舆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他逐渐视仕途如棘途,向往平淡自然的生活。同时,魏晋以来玄学勃兴、玄言诗盛行,玄学的熏染又使他追求心灵的自适、人格的完整。仕舆隐的矛盾困扰了陶渊明十九年,最终他选择了在盛年辞官归隐,再未出仕,表现出固穷守节、正直不阿、淳朴率真的高洁品格。

隐居期间,他写有一些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的诗,但更多更好伪是歌咏归隐生活、描绘农村景色的诗篇,也有一些用意境化手法表现老庄思想、玄毕命题的诗,正因如此,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锺嵘《诗品》)。

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汉、魏、正始之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风格冲淡,韵致悠然,极善用写意的手法点染出浑朴深远的意境。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图书目录

前言

注评凡例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并序

酬丁柴桑

答庞参军并序

劝农

命子

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九日闲居并序

归园田居五首

游斜川并序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乞食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答庞参军并序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连雨独饮

移居二首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和郭主簿二首

于王抚军座送客

与殷晋安别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岁暮和张常侍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言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还旧居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己酉岁九月九日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溪田舍获

饮酒二十首并序

止酒

述酒仪狄造,杜康润色之

责子

有会而作并序

蜡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

杂诗十二首

咏贫士七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读《山海经》十三首

挽歌诗三首

联句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

闲情赋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五柳先生传

读史述九章

扇上画赞

尚长禽庆赞

卷之七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

背景搜索

历代诗人谈起“自然之诗”、“隐逸之诗”、“恬淡之诗”,都会想起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东南) 人。他去世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而其诗文则不甚有名。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并作序之 后,他的诗文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越到后来影响越大。他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29岁至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41岁至63岁为隐居不仕时期。历史上名仕归隐的原因不外这么几个方面:(一) 因为官僚世袭、门阀制度的存在,造成了虚假的“人才过剩”,许多贤良正直的士大夫虽然能勉强跻入仕途,但长期得不到晋升,只能沉屈下僚,他们又不愿逢迎长官,于是愤而隐退。(二) 因为处于乱世,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士大夫担心误入歧途,给自己招来不测之祸,所以要退隐自全,保持个人名节。(三) 由于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以自隐无名”思想的影响, 因而鄙薄功名利禄,不愿仕进。(四) 因为功成名就,又怕晚节不保者,往往也退而隐居。(五)借隐居之名,行招摇之实, “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走“终南捷径”者。魏晋南北朝隐士极多,上述各种情况都有。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大致与前三者相合。在隐士当中,他是人格人品最高洁的一个。陶渊明性格中最为后世称道的

有两点:一是他的刚直,他自己也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俨等 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他刚直性格的集中体现。二是他的真率。真率与虚伪是相对立的。陶渊明极端痛恨虚伪,他称他所处的时代为“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感士不遇赋》),要与之决裂,即导源于他的追求真率。真率的人也是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人,他面对大自然,赞叹“此中有真意”,即是如此。真,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陶渊明正是把这两种追求结合起来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结合。

陶渊明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他54岁时所做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各种天灾人祸, 他可以说都遭遇到了。完全隐居之后,他的处境更为艰难。在艰难困踬之中,他从古代的贫士和隐士那里寻找过精神支柱,更从酒、琴、田园与友谊中寻找过精神寄托,但对他最有意义的是亲自参加了劳动。在他晚年构思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中,他既要求“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也要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他希望人人都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没有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更没有阶级和等级制度。这种理想,显然与小生产者的利益相一致。陶渊明对儒、道两家思想都有所继承。从儒家方面说,他 接受过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 曾一度希望建功立业, 有所成就。《读史述九章·厩贾》: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但他也接受过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会而作》: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隐居之后,独善其身的思想是他始终坚持理想、坚持独立人格的重要精神支柱。相对而言,他受道家的影响,特别是受庄子的影响更多一些。他追求真朴的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 他的鄙弃官场、傲视世俗的为人作风,他的高逸飘洒、简静闲淡的人品格调,他的无君理想,甚至他思想中始终充溢着的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都与庄子有关。庄子这些方面的思想, 魏晋的士大夫特别是玄学家们都有所继承,

经过他们的吸收消化,然后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陶渊明。

陶渊明的思想是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他思想中消极的东西也不少。比如乐天安命的思想,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的虚无主义思想等等,都是值得慎重分析对待的。

陶渊明今存诗歌凡120多篇,辞赋、散文凡11篇。最早为陶渊明编集并作序的是萧统,为8 卷本;后北齐阳休之增补为10卷本,但混入了他人之作。北宋宋庠重新刊定刻行10卷本,为陶集的最早刊本。以上各本均未能流传下来。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南宋至元初的刊本。最早为陶集作注的有南宋汤汉的《陶靖节诗注》四卷。较为流行的有宋巾箱本、李公焕的《笺注陶渊明集》10 卷,收入《四部丛刊》。清人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10 卷较为完备,收入《四部备要》。

内容精要

陶渊明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一个诗人的身分被载入文学史的。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 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三个方面。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例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 活的憎恶。但这种对现实和官场的否定,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否定,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否定。诗人看到了,在那种粗俗、卑污、没有人身自由的环境里,人已经丧失了自己天真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善美属性。这是陶渊明把追求目标转向田园的根本思想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田园也并不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这一点诗人并不是没有看到,而且也在诗中写到过。《归园田居》其四云: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这可能才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如果以这一幅画 面来权衡田园生活,则田园未必就真能成为人性解放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可贵就在这里,他不是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而是以理想主义、乐观主义来对待它。因而在诗人眼中,那宅旁的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榆柳桃李,远处的袅袅炊烟,近处的鸡鸣狗吠之声,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生机,又是那样的恬静和谐。它使人心灵得到解脱,并由此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人的本性,就在这种至真至美的审美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心远地自偏”正是诗人能从苦难的现实中找到诗意的原因。陶渊明正是凭着一种心灵的超越才升华出诗的。“采菊”两句历来为诗歌评论家所激赏。苏东坡想像陶渊明的情境是: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这种想像最为近情。陶渊明称自己所发现的诗意为“真意”。所谓“真”,《庄子·渔父》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说,“真”就是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为性,这种属性不是由外物所施加, 也并非外物可以改变。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真”是一种真朴无伪之美。陶渊明是带着一种哲学与美学的眼光来看待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在田园中他领悟到一种最佳的审美境界,却无法以语词或概念表达出来。

陶渊明表现自己投身劳动生产的那一部分田园诗也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士大夫,他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为了坚持他退隐独善的理想,他对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态度是有所改变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他决心老老实实去种地了。《归园田居》其三写他去为豆苗除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他去收割: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是把劳动与坚持隐居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是艰辛的,而且劳动所得未必就真能丰衣足食。陶渊明就是在力图自食其力却仍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甚至于乞食(见《乞食》诗)的田园生活体验中,认识了“田家岂不苦”这一田园生活真相的。封建时代有很多士大夫也因为种种原因隐居,但他们大多不愿意或者不屑于亲自去参加劳动。如谢灵运就曾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登池上楼》)陶渊明的可贵就在于他不仅亲自参加了劳动,而且还在于他能承受劳动生活的痛苦。陶渊明的这一部分田园诗正如《诗经》、汉乐府一样,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歌食歌事两方面的内容。

陶渊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田园诗是写闲居交游、饮酒赋诗等生活的。例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连雨独饮》等。《和郭主簿》描写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是:

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写到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和琴是他的主要文化生活。从他的诗来看,他是相当善于捕捉生活的韵律节奏的。酒也是他诗中常写的。萧统《陶渊明集序》称:“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家庭生活方面,他写到了小孩在他身边嬉戏,呀呀学语。这些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都是他的精神寄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感情的丰富,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可以体味到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移居》写到了他与隐士、农民朋友的交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种真诚坦率、不拘形式的自由交往、谈吐,与官场那种勾心斗角、装腔作势的生活相比,谁更接近人性是再清楚不过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上述各类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的概括。它所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而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进而描绘出一个人人劳动、生活富裕且愉快的理想社会,以与肮脏的尘世相对立,“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 (清丘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而且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成果不受统治者的剥削与掠夺;甚至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隐士躬耕的小天地,而且多少体现了农民小生产者要求自食其力、不受剥削的理想和对劳动者不得食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当然,桃花源理想也受到过庄子、阮籍、鲍敬言等前辈思想家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小生产者和诗人自己的某些局限,如否定智慧、小国寡民和复古倾向。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有《杂诗》、《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咏怀诗中一些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所表现的孤独、悲愤心境,显然与阮籍《咏怀》诗相接近。封建时代,士大夫都以出仕为建功立业的惟一途径。隐居,除了一些人把它当作做官的捷径外,多数人显然是出于不得已。隐居以后,他们常常会引起一种人生价值的失落感,并同时会激起一种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陶渊明正是这样。《声诗》中 几乎篇声都在慨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五),“人皆尽获宜,抽生失其方;理也可累何,且为陶一觞!” (其八) 情调是极其悲怆的。读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我们会觉得他内心很平静,很达观,一读他的咏怀诗,才知道达观与平静只是一种表面的,或暂时的现象,悲怆才是他的真实内心。

陶渊明的咏史诗中颇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写荆轲刺秦王之事,极其慷慨悲壮。朱熹曾评:“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其实,陶渊明的性 格本来就有刚烈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位缺少斗争精神的人。《读山海经》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种诗在晋、宋文人中是很难看到的。

专家点评

陶诗的艺术风格平淡自然。这同东晋玄言诗人所倡导的清淡文风有一定的联系,但陶诗的平淡不是思想内容平淡,而是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与玄言诗根 本不同。他的诗尤其注意对意象的整体把握,注意构图的和谐统一,因而能创造出一种似浅而实深的意境,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例如前面提到的《归园田居》其一, 《饮酒》其五即是如此。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造诣。 刘勰曾称宋初的文风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 明诗》)。文人创作,多好锤炼个别句子,而未能从整体着眼去加以把握,结果产生“有名句而无名篇”的现 象,如谢灵运的一些诗即是如此。陶渊明则不然,一切都以他所要表达的意境为目标,而不以雕章丽句为能事。他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眼见耳闻的事物,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因而用的也是平平常常的生活语言、词 汇。例如“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今日天气佳” (《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之类。他也炼字,但目的也是为了增强表现力,丰富内涵。如“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的“贮”,“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的“翼”,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的“扇”等等,就都是能以少总多、增强形象性的平常的字眼。从美学角度说,平淡自然本来就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的境界,陶渊明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美学境界。他的诗平淡中自有深厚,朴实中自有华采。苏东坡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元好问称其“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都是这个意思。陶渊明的诗中还常常带着一种理趣,这与他喜欢对宇宙、社会、人生做哲学思考有关,也与魏晋玄学及玄言诗的发展影响有关。陶渊明诗中的理趣往往与景物、情感结合在一起,因而来得不觉,且绝无说教气。诗是以情景为主的,没有情景的哲理诗必然淡乎寡味,令人生厌,一些玄言诗是这样。但一旦理趣与情景很好地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一样。它可以更好地诱导人们的理性和悟性,把人们引向深沉而高远的境界,起到按之愈深、恢之愈广的积极效果,这也是陶诗经得起咀嚼、咏叹的一个重要原因。

陶渊明还善于捕捉那些能表现自我、表现个性的景物来增强诗的内涵。诗中经常写到孤松、秋菊、白云、归鸟,这些都带有某种象征意义,象征着自己孤高傲岸、不拘世俗的品质与情怀,这是对楚辞的比兴有所吸取。

陶渊明的诗有五言与四言两种主属体式。从五言说,他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传统,特别是对阮籍的咏怀传统有所继承和发展。从四言说,他上继《诗经》,下继嵇康而又有所发展。他的四言诗像他的五言诗一样,以自然而有情韵为特色。王夫之称他的《停云》、《归鸟》为“四言之佳唱,亦柴桑之绝调”( 《古诗评选》卷三),如从四言诗发展的历史看,嵇康以后,渊明之作确可称为绝调,但四言的表现力毕竟不及五言,故就陶诗的整体看,还是以五言诗的成就为高。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就已为人所称道。萧统《陶渊明传》说:“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诗人颜延之所做《陶征士诔》,主要就是从他光明峻洁的人格角度来缅怀他的。陶渊明可以说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一个耿介正直、孤高伟岸的人格模范,具有相当动人的示范力量。唐代诗人高适不平拜迎长官,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都与陶渊明精神一脉相承。陶渊明的真率性格对士大夫也影响极大, 他那种不拘形式上的礼仪、讲求真情实感的生活作风常成为后世士大夫效法的榜样。这种真率性格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就是一种豪放超迈的风格。当然,它多少也助长了士大夫的隐逸心理,把一些人带进逃离现实生活即所谓“独善”的精神世界之中。

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唐末的《无能子》、南宋邓牧的《伯牙琴》、康与之的《昨梦录》中都曾憧憬过相类似的理想境界。《昨梦录》中所描绘的异姓一家,计口授地,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屑皆公有均分的思想,尤与桃花源境界相似。后世文人对桃花源的性质的理解虽有不同,或以为是仙界,或以为其中“虽有父子无君臣” (王安石《桃源行》),但都把它看成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则是共同的。历史上很多诗人如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汪藻、王恽等,都曾根据他们对桃花源的理解做诗加以赞美。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也以此做题材。他们都把桃花源理想境界看成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对立或不同的社会加以憧憬,本身就具有否定黑暗现实的意义。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宋齐唯鲍照、江淹稍效其体。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认为他的诗具有“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等特点,但却只把他的诗列为中品,显然不公允。刘勰做《文心雕龙》,竟对他只字未提。他的诗受到重视,是在萧统为他编集并做序之后,这时已是他死后八九十年了。萧统说: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渊明之文 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这个评价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及韦应物、柳宗元都是田园山水诗的优秀继作者,世称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山水田园一直是历久不衰的诗歌题材。田园生活是后代许多士大夫都曾经历或接触过的实际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陶渊明的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大量地发掘这一生活素材,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经过他的发掘,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田园生活的确有着世俗生活所没有的那种特殊的美感,并继续致力于对这一领域的开掘。

陶渊明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是使他历代影响不衰的重要原因。从南朝鲍照、江淹开始,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许多著名诗人都以陶渊明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杜甫说: “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陆游说: “ 我诗慕渊明, 恨不造其微。”(《读陶诗》)又说: “ 学诗当学陶。”(《自勉》)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沈德潜曾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 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 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 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啐语》卷上)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他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 后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明人许学夷讲自己的学陶体会说: “靖节诗甚不易学, 不失之浅易, 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 终岁得百余篇, 率浅易, 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 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诗源辨体》卷六)唐顺之概括说: “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 但信手写出, 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答茅鹿门知县》)这些都可谓会心之论。

版本仍推荐中华书局1979年版,由逯钦立校注。此书将陶渊明现存诗文按诗赋散文的顺序编为七卷,各本异文随文附入,可供研究者参考;篇末另有简要注释,颇便初学。前有《例言》及萧统《陶渊明集序》,后有附录二种:《关于陶渊明》、《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对读者皆有参考价值。此书聚作者几十年研读陶渊名集之功力,融入心得,是行世陶集中较好的一种。

四库提要

《陶渊明集》·八卷(内府藏本)

晋陶潜撰。案北齐阳休之序录潜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编比颠乱,兼复阙少。一本为萧统所撰(案古人编录之书亦谓之撰,故《文选》旧本皆题梁昭明太子撰,而徐陵《玉台新咏·序》亦称撰录艳歌凡为十卷。休之称潜集为统撰,盖沿当日之称,今亦仍其旧文),亦八卷,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四八目》即《圣贤群辅录》也。休之参合三本,定为十卷,已非昭明之旧。又宋庠《私记》称《隋·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志》作五卷。庠时所行,一为萧统八卷本,以文列诗前。一为阳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数十本,终不知何者为是。庆元间,信安徐民瞻始得之於秘书省,与机集并刊以行。然今亦未见宋刻,世所行者惟此本。考史称云所著文词凡三百四十九篇,此仅录二百馀篇,似非足本。盖宋以前相传旧集,久已亡佚。此特裒合散亡,重加编缉,故叙次颇为丛杂。如《答兄平原诗》二首,其《行矣怨路长》一首乃机赠云之作,故冯惟讷《诗纪》收入机诗内。而此本误作云答机诗。又“绿房含青实”四语及“逍遥近南畔”二语,皆自《艺文类聚》《芙蕖部》、《啸》部摘出,佚其全篇。故《诗纪》以为失题,晚乃得江左旧本,次第最若伦贯。今世所行,即庠称江左本也。然昭明太子去潜世近,已不见《五孝传》、《四八目》,不以入集,阳休之何由续得?且《五孝传》及《四八目》所引《尚书》自相矛盾,决不出於一手,当必依托之文,休之误信而增之。以后诸本,虽卷帙多少,次第先后,各有不同,其窜入伪作,则同一辙,实自休之所编始。庠《私记》但疑《八儒》、《三墨》二条之误,亦考之不审矣。今《四八目》已经睿鉴指示,灼知其赝,别著录於子部类书而详辨之。其《五孝传》文义庸浅,决非潜作。既与《四八目》一时同出,其赝亦不待言。今并删除。惟编潜诗文仍从昭明太子为八卷。虽梁时旧第今不可考,而黜伪存真,庶几犹为近古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