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痰火点雪 |
释义 | 中医痰病学术体系,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代医家和学者的研究与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到清末已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成为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痰病学术,既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仅是口传心授的经验。其自宋元以来,以其普遍应用、疗效独特的实用价值而受到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而且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而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 明代随着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成熟,痰病研究与应用,进入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阶段。论痰治痰已成为诸家著述中普遍涉及的问题,乃至医书中多有专门的篇章和门类,对此进行论述。方书、本草著述中,较之前代也多有阐发,特别是治痰方剂已在多数方书中自成一门。医家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观点,而且对以往和当代的经验、学说、观点加以研究、综合,使之从理论上更为系统、深化并有显著提高。在临床方面,理论与实践有 机结合,是一大特色。不仅临床各科疾病中,普遍注意到痰浊致病,而且在防治方面积累了极 其丰富的实际经验,明清时期的不少临床医案和著作中,有大量的治痰案例,不少医案著作户将此专列一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一些久治不愈的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及以眩晕、中风、胸痹、癫痈、哮喘等为代表的急危重症的急救,乃至一些奇异怪症的诊治方面,治痰法体现了独到的疗效。甚至出现了诸如《痰火点雪》之类的专著。这些对今天的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仍颇多启发和借鉴。 这部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又名《痰火点雪》。四卷。明·龚居中撰。刊于1630年。书中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为痨瘵的病因、病理;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卷一-二主论痨瘵的各种主证、兼证和治疗;卷三介绍治疗方法与杂症补遗;卷四为痨瘵病的灸法禁忌及保健气功疗法。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亦有较大的影响。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及《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序 昔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对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今人不能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夫妄作则伤于形容,耗真则伤于神气,疾之所起,二脏先损,心肾不交,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故上士施医于未病之先,保养于未败之日,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病入膏肓,非药石所能及也。神哉!应圆龚君,业则轩岐,心则天地,囊括文雅,著述成林,于斯道得三昧焉。悯二竖之为祟,叹庸流之偏执,乃出其纂辑《痰火》一书行世,问序于余。余阅其着论立诀,靡一不精,别门分类,靡一不详。未病之有养生却疾之术,既病之后,有调护攻治之法,深探隐微,穷尽玄变,一团生气,浮于纸上,所谓红炉飞片雪,龙虎自相随,八卦正位,二竖消灭,将寿世人,皆为井谷中老矣。 通家弟邓志谟拜题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