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态度
释义
1 心理学内容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态度的概念与特性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一般来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以得可偿失为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观则能使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不惜生命来达到一些目标目的;态度中的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行为的反应倾向。

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

社会心理学的不同定义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

1、奥尔波特(G. Allport 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克瑞奇(Krech 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3、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

4、士气心理学在赞同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同时还认为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感和价值感)、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特性与其构成

《心理学大辞典》及通常的心理学教科书都确认:态度具有对象性、评价性、稳定性和内在性四个特性。1、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是有对象的,它总是针对某种事物的;2、态度具有评价性,它意味着是否赞同该事物;3、态度相对于情绪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持久的而不是偶然的倾向;4、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不能为别人所直接观察到,但它最终会通过当事人的言行表现出来。

弗里德曼(Freedman)将态度构成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但由于认知还包括外在的客观的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深度的社会与自然规律观念与思考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能来源于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立场信念的,这与心理学界公认的态度内在主观特性不符,所以将态度构成中的认知修改为包含道德价值观的内在感受更为准确;同时,“行为倾向”为非心理学用语,即使《心理学大辞典》中也未列明、语意不明,一般应是指意图,而意向在心理学概念中含有意识指向性和意图谋虑双向的含义,正符合态度的对象性、内在性特性,所以以意向替代行为倾向是更为准确的,且国内外很多心理学家在著述中也多有这种应用倾向。总之,将态度的构成解读为内在感受(道德感和价值感)、情感和意向是更为准确的。

态度的功能与维度

态度的功能

为什么人们产生某种态度而不产生另一种态度,可能在于它是为一定的心理功能服务的。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具有如下功能。

(1)工具性功能(utilitarian):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

(4)价值表现功能: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比如一个人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态度的维度

(1)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

(2)强度,即态度方向的强度。

(3)深度,即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

(4)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

(5)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

与某些概念的异同

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影响甚至决定了态度,并需通过态度去体现。态度和价值观的异同点在于:二者都有助于明确个人经验和指导行动,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维持和改变,但一般认为态度比价值观更易于改变。态度是比较具体的,众多的,价值观则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如对正义、真理、自由等。

态度与心向、定势

态度与心向或定势有所不同。心向或定势是普通心理学的概念,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心向或定势是指在一定情境下采取一定行动的准备性、倾向性,这种准备性或倾向性是暂时的。态度则是指对一定社会客体采取一定反应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较为持久的、稳定的。心向或定势一般是无意识的,或处于低意识状态下;而态度一般是有意识的,态度并不是都处于同一的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高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低意识水平上,处于低意识水平的态度之间的不一致,难于被觉察。提高这种不一致的意识水平,就可能解决这种不一致,这对于态度改变有一定的启示。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理论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态度转变模型理论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强调信息背景的作用:

(一)传递者

1.信息的传递者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说服的意图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3.说服者的吸引力 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闲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人们通常会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 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态度平衡理论

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精确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到。(也就是态度改变是“两害相权从其轻,两利相权从其重”,平衡利弊的结果。)

态度的习得模仿理论

个人态度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最初从家庭中获得很多待人接物的态度,这时的态度是十分具体的,范围是狭窄的,概括性和稳定性都很低。后来,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长,少年儿童的态度就逐渐概括化。到了青年期,随着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基础的形成,个人比较稳定的态度就出现了。

从态度的习得方式来看,条件反射的学习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人们在满足需要过程中,可以形成特殊的态度。对于能满足需要并引起快感的客体一般会形成肯定的态度,而对妨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就容易形成否定态度。美国心理学家B.E.洛特和A.J.洛特等人1960年做过如下实验;被试者是互不相识的儿童,分成 3人小组,每组分配玩一种有趣的游戏,有的小组儿童获得奖品,而另外的小组不发奖品,然后要求每个儿童提出共度假期的名单。结果发现,得奖组儿童选择同组儿童作玩伴者较多,而无奖组儿童选择同组儿童作玩伴者则较少。实验说明,得奖的快感促使同组儿童彼此产生了肯定态度。

态度也能以社会赞许或不赞许的奖惩方式按照条件学习的原则形成。因此,儿童的某些态度有时是可以按照教育者的某些要求,或言语的暗示,经过条件学习而形成的。C.J.厄尔利对此曾进行过有趣的研究。被试者是60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彼此熟悉的基础上经过社交测量,其中有个别儿童喜爱单独活动,被认为是“孤独者"。实验者先让全体学生学习一些做为配对用的形容词,然后要求学生把一些积极的形容词如"友好的"、“幸福的”跟一半“孤独者”的名字相匹配(实验组),而另一半“孤独者”(对照组)的名字则要求配以不好不坏的中性形容词。在实验后,对学生游戏中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许多学生愿意接近实验组的而不愿接近对照组的 “孤独者”。实验表明,学生对 “孤独者"的态度是可以通过言语性条件反射的建立而改变的。

个人对没有直接经验和亲身感受的事物的态度,可以在观察别人情绪反应的基础上产生,这称为替代性的情绪激发。儿童许多待人接物的态度,就是通过观察模仿权威性的社会范例(父母、教师、同伴)习得的。有人认为,通过概念形成的程序获得某种态度也是可能的,因为当人们对某客体进行归类和评价时,就形成了对该客体的态度。

态度改变一般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的。交往过程中影响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和交往方法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是研究的主要课题。研究表明,从影响者的特点来看,那些信誉高而又富有经验的人,比那些信誉低而又缺乏经验的人,有更大的成效,能引起接受者更多的态度改变;从影响者与接受者的相似性来看,有相似性的影响者比没有相似性的说服力要大,这是因为他们对于接受者具有更大吸引力和可信任性的缘故。在交往方法方面,一般来说,为了使接受者信服影响者的观点,有单面说明和双面说明两种办法。所谓单面说明,就是只提对影响者观点有利的论据(理由);双面说明则是同时提出有利与不利的论据,但指明前者优于后者。研究表明,两种方法的效果和接受者的原始态度有关系。对于开始倾向影响者观点的接受者,单面说明更有效果,可以加强其过去的肯定态度;而对于那些开始时反对影响者观点的接受者,双面说明则更为有效。

态度改变与智力、自尊特性

多数影响者的劝说以讲明道理为主,但如能注意用不良态度造成的具体后果激发接受者的情绪反应,一般能引起更多的态度改变。有的研究表明,接受者的特点对态度改变也有影响。有的人接受影响较顺利,而另外一些人却对说服常常持对抗态度。这和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有关。在智力水平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智力水平与态度改变有正相关,认为高智力会增强理解,能克服对说服的异议;另一种意见认为聪明人比智力低的人更容易发现说服观点中的弱点和漏洞,从而接受劝说的可能更小,所以二者有负相关。一般说来,二者关系不大。最易被说服的人可能是对说服理解清楚而抗拒力不强的人。另外,影响态度改变的个人特点是自尊。在这方面,早期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态度有自信,被说服的可能较少;近期的研究则发现二者的关系是交错的,最易被说服者是中等自尊的人,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是最难说服的人。

对学生不良态度的改变

改变学生的不良态度或建立一种新态度虽然比较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有的教师采取强制命令,甚至体罚的办法,这最多也只能引起暂时表面上的改变,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情绪紧张和抗拒。只有当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对改变态度的要求有所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时,真正的态度改变才是可能的。教师引导学生的主要措施:①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遇到新情况时教师预先指出情况的变化,提出改变态度的必要性,学生就有可能自己想方设法改变旧态度,并以新的态度适应新情境。②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原有的态度。例如,当学生不喜爱某一门学科时,如果教师能组织学生参观或参加应用这门学科知识的活动,使他逐步理解它的重要性,并设法使之在学习实践中经过努力取得成功,他的态度就会逐渐改变。③教师持续的要求和及时表扬是学生改变旧的不良态度形成新态度的前提。因为旧的不良态度是比较稳固的,因此要改变它,没有坚持不懈的要求和在有所改变时及时表扬是不行的。④依靠集体改变学生的态度,其效果往往更好。团结的集体对成员的态度有较大影响。集体有效地影响个体的态度有赖于以下条件:a.个人必须愿意归属于这个集体;b.集体对个人具有吸引力;c.集体应当有更大的凝聚力;d.改变态度的要求必须成为集体一致的要求;e.提出态度要求的成员必须有威信;f.要全力发现并设法消除集体中存在的某些阻碍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如隐蔽的舆论与“规范”。

态度形成转变事例

生活细节向来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俗话有曰:“细微之处见端倪。”说的就是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生活细节中看出个究竟,找出个所以然。生活细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为人原则,基本上相当于个人的“名片”,是认识、了解一个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注重个人生活细节,保持好的细节习惯,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更能得到别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将对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若能注重培养好的生活细节习惯,以饱满的热情去完善自我,迎接各方面的竞争与挑战,那么,将有助于自身增加日后不断发展的厚实砝码。

那么,为什么说生活细节与个人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一个细节取胜的年代,任何方面要想有所成效,对于细节的处理都必须精益求精。我们且看工作方面,相信大家都读过关于求职经验的系列文章吧,面试官往往在询问、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后,还会通过一些生活细节的考察来探究其“底”,获取更多的印象,鉴定并留住心仪合适的人选。就如:面试过程中,考官事先将面试场所弄得一团糟,再将扫帚横放于大门上,然后观察应聘者对此的反应。结果几乎所有的应聘者对此熟视无睹并大方地跨过了横在门上的扫帚,最终只有一个人将扫帚捡起,并将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这样,被录取的幸运儿就是他了,其他的人都被淘汰。道理很简单,就因为这位应聘者是个注重生活细节的人!

这是一种工作的态度、生活的态度,看不到生活细节重要性或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的人,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与热情是有限的。这样的员工,往往对工作都是敷衍了事的,永远不会站在一个高的角度审视事物,不会在企业与生活中找到适合的立足之地,也不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因此,优秀职员与平庸员工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注重生活的细节,后者往往忽略之。面试官要挑选的合适人才,当然是那位注重生活细节的应聘者。

此外,类似的启发性事例还有:小军与小张都是工作勤劳、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但是半年后只有小张留下并被提升为部门主管,更得经理赏识,而小军则无声无息地离开了。理由何在?经理最终透露了他半年来对两人的考察结果和决定:小张和小军在工作业绩方面确实平分秋色,而且人缘也不相伯仲,要在其中选拔一人实在很为难,但是到了他们的宿舍走走时,却发现凡是没人的时候,小军房间里的灯总是亮着的,电脑也经常是随便地开着的,毫无保密意识;但小张的房间却是熄了灯、锁上门并关闭好电脑的……所以,经过详细的考虑,留下小张,淘汰了小军。

生活的细节往往就是那般的举足轻重。一个小小的墨点、细微的疏忽看来也许不值得小题大做,事实上却足以将白纸玷污,印象分大打折扣。那样,即使你原本做得挺不错的,也可

能因为这小疏忽而导致前功尽弃,得不偿失。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对的,不要因为某生活细节的微不足道而不屑一顾,若对待小事也不能认真,那对待大事的态度也很难说了。事实上,完善生活细节也就是在完善自我的品格与生活态度。

在当今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生活细节的作用与魅力有时更是惊人的,说不定在某个时刻,它会显示出奇特的力量,赢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形中增加你的工作绩效指数,得到上司的青睐,甚至提升你的人格,让你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实例吧:

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员工,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公司里,他总是显得有点“平凡”,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打扮上显得有点“土气”,所以一直未得到公司的重用。有一次,上司带着他和另外几名职员与客人洽谈生意,可惜客户面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和详尽计划书仍不为所动。眼见生意谈不成了,上司开始泄气,于是建议结帐。就在这时,节俭的小李坚持提出将桌上的剩菜打包,不要浪费。其他职员见状十分不解,更暗中埋怨他太“抠门”,有损公司的形象。可是,僵局却在这个时候被打破了!那客户竟然立刻同意与小李的公司签约,原因是小李的节俭风度令客户大为赏识,让他感受到这个公司拥有这样的员工,应该是值得信任和肯定的,先前的疑虑可以消除了。这个意外的“胜利”让上司对小李赞不绝口,并在日后提升了他,他终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良机。

所以说,生活细节确实与个人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潜藏着很好的机会,只是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与遗忘而已。一旦你能敏锐地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空白领域或薄弱环节,找准机会,以小事为突破口,让细节闪耀出光芒,那么,你的工作绩效就有可能得到质的飞跃,关键就看你的把握如何了。

第二,生活细节与个人发展的密切性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方面,诸如学习、创作方面无不如此。下面,先看看学习方面:

很多人都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感到痛苦迷茫,但主要原因还是单词不过关,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随身携带一个单词小本及一张白纸,在空闲时候把单词一个个地巩固击破,相信四、六级的通过率就远远高于现在的数字了。千万别小看这样的细节,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点滴与积累,何来收获?还记得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位舍友正是坚持一年如一日地随身携带单词小本,把握住点滴空余时间巩固记忆,连排队打饭的时间也没错过。结果,她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时便提前通过了四级考试。同时,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知识渊博的同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如一台“活”电脑,为什么呢?难道他(她)是天才吗?非也,他(她)是勤于记录与复习,并懂得分类归纳、补充整理、温故知新而已。所以运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在“实际运行”中有如电脑一样有条不紊、安排得当。其实,记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用,除了积累,就离不开整理与巩固,如果注意到这些要点,并在生活细节方面加以处理,那么,成功离你也就不再是遥遥无期了。

至于创作方面,生活细节更是有着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与促进性。北京广播学院动画学院院长路盛章以及北京城市学院动画专业负责人魏惠筠都指出:艺术创作者特别是动漫创作者光有美术功底还远远不够,要想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必须拥有独特的创意能力、创作意识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尽管动漫往往是一种夸张的艺术,但仍来源于生活;好的作者,是会密切联系生活并从生活细节中提取创作灵感的。如:日本杰出的梦幻漫画家加贺谷穰(KAGAYA)所创作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唯美动人、广泛流传,多次获得国际性荣誉,就源于他注重吸取生活中的细节,很好地将生活、习俗和唯美精细的画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似梦似幻的画面中品味到生活的和谐、浪漫以及大自然的恬静、悠然。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灵感、创作与真实的高度统一”了。可见,能从生活细节中恰如其分地汲取灵感的作品,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第三,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不大显眼的细节,很容易为人所遗忘,但是,这些细节却能在生活中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在无形中为你的个人发展发挥潜在作用。就如毛主席的一席名言:“身体是革命的第一本钱”,我们现在不需要搞革命,但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健康与体魄与充沛的体力,而不少的易忘细节正是有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令人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增进智商和情商,让人拥有更好的状态的。所以,这样的生活细节应该注意。例如:不要非等到很饿时才去进食,不要到了很渴时才想到喝水,那样容易损害肠胃、影响食欲、补水不足;不要到累极时才去休息,那样的睡眠质量和休息质量是打了折扣的,可能会引发过度疲劳甚至亚健康状态而不知;不要到了心理极其糟糕时才记起要找朋友或是心理医生倾诉,因为人是不能长期处于孤寂、寡言环境中的,非常需要友谊与交往的支持,所以,平时应积极与人分享与交流,缓解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中。

既然生活细节与个人发展那么息息相关,那么该如何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细节,使它促进个人发展呢?

其一,平时认真阅读一些有关细节培养的书籍,增加见识,如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书,让你懂得“细节是认真的态度,科学的精神”,逐渐培养起自身的细节观念,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事物或捕抓到瞬时的灵感,学习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细节,屏弃不良的生活细节。

其二,在工作中注意保持办公桌以及周围的整洁有序,切勿让凌乱冲淡自己的工作热情,干扰自己的心绪。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给别人一个好印象所不可忽略的。

其三,要明白公私分明的含义与重要性。做正经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要心猿意马;不要占用办公时间去处理私事,更不能假公济私,以工作掩护上网、玩游戏、听音乐,或是用公司资源去谋取私益。那样一来影响工作的情绪与积极性,二来会给同事和上司极为不好的印象,更是不诚实的表现。在其位就应谋其职,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原则。

其四,平日下班后,不要立即想到回家。最好能够静下心来,将一天的工作做个简单的总结,制定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并准备好相关的工作资料;而离开办公地点时,也最好能检查一下是否关灯和关窗,有无遗漏的东西,做到一切都心中有数而非冒冒失失。同样,作为在校的学生一族,下课后也最好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劳逸结合,松弛有度,即不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白白溜走也不让自己总是处于疲劳状态之中。同时,注意利用空闲的时间多读书“充电”,或是识记,把好复习关,学会归纳、总结、整理,因为学习关通常是容易的,难的还是梳理与巩固。

其五,培养高度的时间观念。因为这是一个细节取胜的年代,也是一个分秒必争的时代,时间犹显重要,所以一定不要小看迟到早退与请假。随便地迟到早退是不负责任、原则有问题的表现,除了会让上司不满,也是让别人诟病的;而作为学生,这更加是不应有的表现。而请假在工作中往往会影响工作进度,给整个集体造成不便,也会给上司不大好的印象,所以,应该能免则免。

终上所述,我们清楚,这是一个细节取胜的年代,个人与集体要想有所成就,都离不开细节,细节之中往往潜藏着巨大的机会,所以,对于细节必须精益求精。细节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态度,行为方式,做人理念,注重细节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具备这样的素质的人才能创造出出色的业绩,由此,能否把握细节并予以关注就成了一个人的素质体现与能力体现,。对于细节给予必要重视的人,必定是有着敬业精神与较强责任心的人;反之,对细节马马虎虎,不以为然的人,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因此,我们要做重视细节特别是生活细节的人,处理好这方面问题,并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能利用的身边资源,在细节中发现新思路,开辟新的领域,充分表现出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出色高效地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提高绩效指数,让自己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就。

警句

1.传不习乎?---《学而》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对生命的态度(人生观)

8.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9.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0.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1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1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13.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14.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15.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16.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17.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18.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19.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谚语

20.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21.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22.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23.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佚名

对金钱的态度(价值观)

24.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茶花女》

2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佚名

26.有钱的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巴尔扎克

27.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往往不贪财;亲手赚钱的人才有一文想两文。——柏拉图

28.为什么一个人要富有?为什么他一定要有马匹,精致的衣服,漂亮的住宅,到公共场所与娱乐场所去的权利?因为缺少思想。你给他的心灵一个新的形象,他就会逃遁到一个寂寞的花园或是阁楼上去享受它,这梦想使他们那样富有,即使给他一州作为采邑,也还抵不过它。但是我们最终是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才发现我们没有钱。我们最初是因为耽溺于肉欲,所以才觉得一定要有钱。——爱默生

29.金钱能做很多事,但它不能做一切事。我们应该知道它的领域。并把它限制在那里;当它想进一步发展时,甚至要把它们踢回去。——卡莱尔

30.一个人要在年轻的时候,感到世界上一切都生气勃勃、趣味无穷,那才需要钱财啊。老天爷为什么不把通常的过程颠倒一下,让多数为首先获得财富,慢慢把它花掉,然后让他们在不需要再有钱的时候,变成一个穷光蛋死去呢?——马克吐温

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钱买卖关系,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登天堂的话,那么天堂也就不是为政治经济学所支配的地方,那儿也就没有我们的事了。——狄更新

31.金钱是能让我们去除了天堂以外的任何地区性方面军的一份护照;同时,它也能向我们提供除了幸福以外的任何东西。——查尔斯·兰姆

32.一个非常喜爱钱财的人,是很难在任何时候也同样非常喜爱他的儿女的。这二者就仿佛上帝和财神一样,形同冰炭。——塞缪尔·巴特勒

33.金钱!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是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再没有其它东西比在金钱上有更多的卑鄙和欺骗,因而也没有其它方面能为培植伪善提供这么丰脾的土地。——马卡连柯

一切对财富的过于仔细的关心都散发着贪婪的气味,甚至以一种过于有意的不自然的慷慨去处理钱财,也是不得去费心指挥和关心的。——蒙田

34.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菲尔丁

35.如果您失去了金钱,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如果您失去了勇气.失去一切。——(德)哥德 36.上做很多事,唯有青春却无法用金钱来购买。——莱曼特

37.金钱和享受的贪求不是幸福.——《伊索寓言》

3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2 廖人帅执导电影

影片简介

英文名:Attitude

语言:汉语普通话

时长:中国台湾:80分钟国家地区:台湾

上映信息:2008年7月17日 台湾

级别:Taiwan:GP

导演Circus小马

廖人帅

主演台啤篮球队

制作人陈建州

类型纪录/华语/文艺

剧情

曾经于2003年一度面临解散的台啤篮球队,不因为当时战绩低迷、士气不振而放弃,靠着热情与努力,终于在2006年SBL第三季靠着实力昂首挺进冠军赛,创造了台啤永不放弃的态度,媒体称之为“绿色奇迹”!

中油球场,是台啤每天练球的地方,不起眼的铁皮屋里装着多少篮球员的梦想,轰隆隆的冷气声,吹出带着铁锈跟发霉的气味,夹杂着球员的汗水!以永不言败与态度,迎战任何一场球赛来感动每一位球迷,不管明天赢或输,都是100分以上的完美演出!

由黑人担任监制与台啤篮球队副领队,一路经历球队解散到打入超级篮球联赛的冠亚军赛,即使冠军赛最后一秒被裕隆队逆转封王,这部八十分钟的贴身纪录片,将输球后休息室冻结的气氛、何守正不过生日的秘密、球员间的兄弟情、陈世念最后一秒投进逆转封王的完美大结局……等等球员切身的经历,真实呈现。

除了黑人担任监制,也是Circus小马(林家纬)与廖人帅首部登上大萤幕的电影作品。

3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信息

作 者:王宁 著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8534

出版时间:2011-01-01

版 次:1

页 数:24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商品编号:10379468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定 价:¥28.00

编辑推荐

王宁不靠青春靓丽,不仿港台腔调,不追新怪流行,但凭一身书卷气,偏拓一片天地宽。节目之外,她也有一些未尽之言要说。随想偶得,有感而发,春华秋实,微言大义。在她这样的文人主持人里,一定是笔聊,且精彩。王宁用自己最内心的话语,构建一个让你无法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所有的人和事情都变得那么淡薄,所有的人都面对恐惧不再害怕,对于未来,对于未知的所有,我们都学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向上的态度去应对,去面对。这或许就是我们向往的一种态度,一种自愈的解脱。

内容简介

《态度》关于人生,有很多痛楚,难以启齿,用几段文字想要说清楚,谈何容易,但是治愈伤痛,却是个终生的期盼。主持人王宁主持读书节目十年,从书里看透多少人生?看清楚多少炎凉?看过多少曾经。这些种种激发她的冲动和读者分享,分享多年的人生感悟,更通透的领悟。真是《读书》五年,领悟十年,分享自愈。

作者简介

王宁,主持人,曾经拥有很多,懂得知足常乐。有温暖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中国》《都市晚高峰》。有诚意的表达: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传奇》。有态度的坚持:河北卫视《读书》。有观点的思考: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正午》。有态度的分享:《中国美容时尚杂志》专栏《女人食分美》。

图书目录

01 序

人好学问好,态度自然好...莫言

光滑的石头...赵立新

如是王宁,如斯美丽...金韵蓉

心动...陈彤

02 光斑

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

未苏醒的希望

人生时间节点

有件疯狂的小事叫坚持

热爱发酵的疯子

生命坚守着奇迹

哭,是以解千愁

让灵魂跟上脚步

心态清雅气自华

真实是一种安全

太阳不会结冰

你好,忧愁

懂得真实是一种美德

改变,是时间的礼物

03 醍醐

严歌苓 Follow your

徐静蕾梦想照进真实

周国平生命之间的感知

席慕蓉暖味的故乡歌

海清不把命运当回事儿

丽江女子透彻守候

徐晓芹清新扑面而至

04 阳宝

当归归期在即

蜂蜜珍惜甜蜜

洋葱头剥出自己

燕窝悄无声息的纯粹

菊美不作声

茯苓平凡不是普通

苦瓜尽头是甘

失眠只缘身在此山中

芹菜爱你的小手

05 缱绻

爱在点滴

好爱情好爱人

珍惜拒绝

驾驭态度

相爱,要如命

放爱生路

相见难别亦难

别和错过较劲

伤痛长出免疫

相遇只为怀念

好了伤疤终会忘了疼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衡量、深浅、庸人自扰

06 须臾

爱上不完整

开始,另起一行

有些爱没有理由

心回心里

活得就是一种态度

喂养幸福

幸福是什么?

留点时间,心灵排毒

不再流浪

知己难求

懂得性感才能优雅

四分云雨,六分月明

学会和时间对话

07 分享

王刚

海岩

慕容雪村

李健

刘震云

羽凡百何夫妇

王丽萍

王刚

苏芩

路金波

程小东

毕飞宇

高原

夏雨

王海

英达

祝勇

08 后记

爱,是一种态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