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阳鸡蛋 |
释义 | 1959年到1962年,被中共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中共高官带头儿减少自己的粮食定量,中南海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把自己的粮食定量降了下来。定量压缩了,饥饿感和营养不良的现象,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为了增加一些营养,各大小食堂的厨师们和官员们便想了好多办法,采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与粮食掺和在一起吃。一开始,是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像挖野菜、捋榆钱儿等。中南海里,特别是沿着中南海的外墙,种植了不少榆树。榆树籽的形状有点像古钱,俗称"榆钱儿。采摘来后,厨师们就把"榆钱儿"和在面里,使蒸出的馒头个儿大一些。 自然生长的东西很快就被摘光了。于是各家就种植一些野菜,比较普遍的是一种俗称"扫帚菜"的植物。这种野菜枝蔓多而密,把叶子撸净后,一株就是一把天然的扫帚,其俗称大概就是这么来的。这种野菜特别容易生长,路边或犄角旮旯,再贫瘠的地方也能长得很茂盛。扫帚菜叶和上玉米面或白面,放在笼屉里蒸熟了,也不难吃。 朱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开荒,种瓜、豆、蔬菜,还种了一些杂粮,朱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粮菜不足的问题。朱德的做法,不久就在中南海迅速普及。许多院落房前房后的空地,都被开垦了出来、种上了向日葵、玉米、南瓜、土豆……一时间,中南海内到处都生长着高高低低、重重迭迭的农作物。 1960年春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北京郊区的西山附近,建立了一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机关官员和工作人员轮流去那里参加劳动,每人每年去一个月。去劳动的人,每天补助一斤粮食。 官员们在生产基地里,种植了玉米、大豆、瓜菜等作物,还饲养了数十头肥猪和一二百只羊。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年下来即见成效。生产基地农作物的丰收,使中南海机关食堂里的伙食有了改观。同时官员们还感到,经过这种锻炼,在感情上和民众更接近了。这个农副业生产基地因此坚持办了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才被划归到附近的人民公社。 为了渡过难关,什么办法都想到了。中南海里一直养着鱼,专门有养鱼班的人负责打草喂鱼。以往是隔一段时间撒网捕一点儿,主要是给食堂,也卖一些,但次数很少,所以鱼长得挺大。由于多年的积累,在"困难时期",为了增加一点荤腥,打鱼的次数便多了。 1961年春节前,青海省委知道中共中央机关生活艰苦,便从青海湖打了2000多斤鲤鱼,送到国务院,说是给周恩来总理送鱼,并请周转送中共中央。 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指示: 第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困难时期党中央应该和人民同甘共苦,不能接受这样的馈赠。 第二、既然鱼已经送到北京,再返回耽搁时间,可能腐烂,由北京二商局按市场价格收购,在市场上出售。 这批鱼,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一条也没敢留下。 到了1961年,食物缺乏的情况更严重了。就在这时,官员们从报纸上看到某位大科学家提出"少活动,晒太阳"就可以抵抗饥饿的介绍。继而又有人换算出晒多少时间相当于吃一个鸡蛋,他们便立即效法。 在中南海里的机关里,每当正午之际,很多干部们便坐在阳光下,大吃"太阳鸡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