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史
释义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词义解释

tài shǐ

(1)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长,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2) 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参之太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太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详细解释

官名。三代(夏、商、周)为史官及历官之长。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是政府中很重要的一名官员。后来职位渐低,秦朝称太史令,汉朝属太常,掌天文历法。司马迁的官职即为太史,在《史记》中的作者评述多以“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词有时也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因此又称翰林为太史。《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2.复姓。 汉末有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多方面展现其才能,智勇双全,可谓一代名将,领军之才。然而早死,所以有“所志未从,奈何而死”的遗憾。

历代官职

也称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姓氏渊源

姓源出有二:

1、以官名为氏。西周、春秋时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时、星历职。其后代以祖上官职“太史”衔为姓,称太史氏。

2、出自姬姓,胡于蔡之后所改。西周时,周文王的孙子胡于蔡,又称蔡仲,其后人有的以太史为氏。

历史名人

太史敫:战国时齐人。燕军进攻齐国,夺城70余座,齐国只剩两城在坚守。齐愍王被杀,太子法章改名换姓逃到莒国太史敫家当家奴,太史敫的女儿感觉这个人很奇怪,因此常常救济他。后来齐军击破燕军顺利复国,派人到莒国请太子回国即位。法章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太史敫的女儿到齐国成婚,册封为王后。结果太史敫得知女儿居然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嫁人,气的半死,说:“女无谋(通‘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当即宣布脱离父女关系,终身不见君王后。

太史慈:字子义,三国时东吴名将。猿臂善射。少年时受郡命劫州章,表现果断,因而知名于世。曾于辽东避难,后助北海相孔融对抗黄巾管亥,善用勇略,为孔融联结平原相刘备,击溃贼众,声名更噪。其后归同郡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鏖战,共相抗衡。后刘繇败死,孙策擒获太史慈,策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慨然许诺。太史慈更替孙策招谕刘繇残军归顺,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分海昏、建昌作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诸将兼治海昏,共拒刘磐。后孙权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委以南方大事。慈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太史亨:字元复,东莱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东吴名将太史慈之子。建安十一年,太史慈抢城中伏,伤重身亡。孙权哀悼不已,葬慈于南徐北固山下,便养其子太史亨于府中。太史亨历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司马迁的官职即为太史,在《史记》中的作者评述多以“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词有时也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如:唐朝的柳宗元《柳河东集》太史也是姓氏,复姓:汉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多方面展现其才能,智勇双全,可谓一代名将,领军之才。然而早死,所以有“所志未从,奈何而死”的遗憾。

古代官职是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比如“太仆”,仆是车夫的意思,“太仆”就是国家的车夫,皇帝的司机。“因管车马,所以国家一切武装,好像“坦克车、飞机”之类,他也连带管了。”类似的还有:太尉、太守、太常、太仆、太医、太师、太史、太祝、太宰、太卜;国家的粮仓就叫“太仓”,国家的学校就叫“太学”。

宗祠对联

·太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佐吴善射;

识主联姻。

——佚名撰太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太史慈,字子义,官郡奏曹史,因事避祸辽东,先后得孔融、孙策重视,后官建昌都尉。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下联典指战国时齐人太史敫(Yuè 音月)之女,齐愍王被楚国人淖齿所杀,愍王之子法章变姓名逃到太史敫家为仆人。太史敫之女看他举止不同平常人,就私下里常送些衣服食物周济他。法章后来被立为国君,是为齐襄王,娶太史敫之女,并立为王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