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慧献
释义

宋慧献

其个人博客

*博士论文《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之关系研究》,在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度“优秀知识产权博士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

*策划、编辑《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该系列由吴汉东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首部于2007年初面世。

*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之“版权战略研究”,起草小组核心成员;

*参与《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之“沈阳市版权战略”,任首席专家、核心撰稿人。

学术观点摘要:

Δ倡议“版权生态”的理念和方法论。

“版权生态”是指版权生长的环境以及版权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性关系。版权生态包括外部生态与内部生态,即版权的制度生态与产业生态两个层面。外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文化、制度、技术和经济;内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作品、技术和业态。版权生态为揭示版权制度的生长规律、考察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与进路。同时,它也具有实践价值,对变革版权制度、引导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版权生态与版权创新初论》,本文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转摘。)

Δ较早研究知识产权与人权之关系。

知识产权不属于人权。知识产权是一种身份性的特权。人权是目的性的权利;而知识产权则具有工具性。甚至,知识产权还是工具的工具。(《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

Δ系统研究“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之关系",撰写系列文章,并以此为题撰写博士论文。

 表达自由要求表达能够自由传播,而版权则允许权利人垄断其表达,由此,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因“表达”而相关联,并难免发生冲突。版权法已经为表达自由价值的实现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尽量在法律规则上避免逻辑上的冲突,其制度设计主要是:区分作品的思想与表达;合理使用制度等。即使如此,各国、尤其是在美国,一系列典型案例涉及到表达自由与版权保护的冲突。进入网络时代,网络的自由文化与不断扩张的版权保护似乎处于空前紧张的矛盾之中,成为版权法、乃至宪法学和法理学界必须正视的问题。(《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

Δ剖析英国现代版权制度诞生的过程。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的200年间,英国现代印刷业、出版审查制度与印刷出版特权三位一体,同时经历了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历程,从而为现代版权法的制定作了充分的观念、法理与制度上的准备。英国版权制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文化与出版管制(regulation)向财产权(property)转变的过程。其间,书商公司发展了现代版权的基本制度如登记等,孕育了书商特权,成为现代版权的前身。财产权意识对于现代版权制度诞生的必要条件;版权制度作为出版审查的工具,表明了其固有的限制性;而言论自由思潮的流行结束了出版审查,成为现代版权得以诞生的最后的推动。(《出版审查与英国版权制度的诞生》)

Δ深入揭示苏联版权法的制度生态。

西方版权制度史表明,现代版权法主要是自由主义与私权文化的产物,只有在充分肯认私有产权、意思自治与契约自由,允许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的制度环境下,版权——个人就其创作成果所拥有的排他性使用权才具有得到承认与保护的基础。

苏联国家为版权法提供的,却是一种恶性的生态——专制、擅权的,非法治、无宪政的政治环境。其恶性表现为,一方面,苏联的政治体制与现代版权规则在性质是根本对立的;另一方面,苏联体制上解决此种对立的方式,只是单向的消解与异化,即苏联政治体制异化了版权制度的功能、消解了其应有效力,而不是寻求相互的协调与平衡,更不是政治体制的让步与版权制度的胜出。

总的来看,200年前,在英格兰自由主义思潮与实践中,出版商特权演变为现代版权;200年后,在苏联专制主义的舆论审查下,来自欧洲的现代版权畸变为政治奖励下的特权。(《苏联舆论审查与版权法的畸变》)

Δ知识产权特性研究。知识产权的几种特性呈现出这样的关系链:客体的无体性→可复制性→共享性,最终导致,权利的观念性→法定性→有限专有性。……我认为,知识产权法已在许多方面突破了民法的传统性。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既属于民法大类,又突破民法传统规则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法与传统民法原则之间,把握好既遵守又超越的关系——遵守基础上的超越、超越前提下的遵守。(《无中生有,有亦无——论知识产权之特异性,兼与物权比较》)

Δ深刻揭示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民间文学保护的不适应性。

民间文学保护应该超越知识产权的狭隘视野,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有助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私权保护民间文学,必须注意协调它与文学艺术传播、创作自由等各方面的关系。(《民间文学保护:从立法宗旨到版权制度的引入》)

Δ提出产业企业的版权经营。

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双重性的版权要求,即版权保护与版权经营。版权经营是把版权作为财产权进行开发利用,并充分运用市场策略与商业方法,使版权增值。为此,传媒产业需要确立完全意义上的版权财产观,进行从消极到积极、从保护到经营的版权观念转变。版权经营的基本路径是利用法律规则、创新经营策略,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产品链开发、资本化经营以及技术的产业化等。(《传媒产业的“版权经营”初论》)

Δ提出版权产业乃至知识产权之产业价值对有限产业的依赖性和附属性。

 版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相关的有形产品与产业。换言之,无形产权必须依附于有形产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版权的价值归根结底要依附于、寄生于具体的有形产品与产业的经营状况。无论何种版权产业门类,版权的价值最终都要体现为产品的价值,并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中得到实现。(《脆弱的版权产业》)

Δ应该对某些种类的软件著作权进行特别限制,进行弱化。

 纵观各种限制制度,可发现一共同点:越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利客体,其所受限制就越大。“标准化”已成为微软操作系统为代表的某些“优势程序”的客观趋势。它们已经在客观上具有了某种程度的“通用性”。“通用性 + 实用性——标准化”。对于标准化的东西,赋予专有权保护等于以法律保护其绝对垄断,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可想而知。(《应用软件:从“标准化”到权利“弱化”》)

Δ造成微软独霸天下之垄断格局的原因可能有多种,而以版权保护软件的法律制度设计定难辞其咎。——工具软件的特性在于,一旦某种产品借助某种力量进驻绝大多数计算机,这种占据市场的绝对性与普遍性必然对用户的自由选择形成控制和束缚,用户对此种产品产生严重依赖。这就是市场垄断。在垄断的市场上,除了垄断产品,用户可能别无选择。这对用户、对其他软件生产者都构成威胁,进而还将威胁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未刊文)

发表文章:

主要论文:

1.《版权生态与版权创新初论》/《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转摘。

2.《舆论控制对苏联版权法效力的影响简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3.《苏联舆论审查与版权法的畸变》,《法律科学》2008年第3期。

4《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年刊》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硬币的两面”: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关系初探》/《中国版权》2006年第6期。

6.《出版审查与英国版权制度的诞生》,《知识产权法研究》,系列出版物第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即出。

7《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知识产权》杂志2004年第2期。

8《商标保护与艺术表达自由》/《中华商标》,2007年第3期。

9《是保护版权,还是违反宪法?——黑客网站挑战美国版权法》/《电子知识产权》2001年8期。

10.《滑稽模仿与版权保护》(合著)/《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6期。

11.《“版权产业”实证研究的基础框架:WIPO<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查指南>解读》/ 《中国版权》2006年第3期;《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6/15。

12.《传媒产业的“版权经营”初论》/《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13.《政府支持下的著作权社会管理:韩国模式评介》,《中国版权》2007.2。

14.《无中生有,有亦无——关于知识产权特异性的思考》/《知识产权》杂志2003年专题增刊。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征文三等奖。

15.《民间文学保护:从立法宗旨到版权制度的引入》/《电子知识产权》2002年第11期

16.《因应时代的著作权管理制度革新:日本《著作权与邻接权管理事务法》评介》/《知识产权》2002年第5期

17.《应用软件:从“标准化”到权利“弱化”》 /《中国版权》2002年第3期

18.《中美版权产业比较研究》/《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8期

19.《版权:从规则意识到策略意识》 /《出版参考》2001年第20期

20.《今日叫好卖座,明天风光依旧?——关于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的断想》《中国版权》2003年第1期

21.《<哈里?波特>:今日宝贝明日垃圾?》/《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11月13日

22.《走向体系化的知识产权: <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评析》 /《中国版权》2005年第6期;《知识产权年刊》(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评论:

23.《网络版权:尘埃落定会有时》 /《著作权》2000年第3期;《法制日报》等转载

24.《十年风雨铸辉煌:纪念<著作权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侧记》/《著作权》2000年第5期

25.《2000书界版权纠纷评点》 /《光明日报》、《出版参考》等

26.《好莱坞DVD版权保护,“软”“硬”兼施》 /《出版参考》2001年第14期

27.《兰等书屋缘何败北?》/《出版参考》2001年第16期

28.《寻求利益的平衡:<著作权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备忘》/《著作权》2001第6期

29.《版权产业:世界与中国》 /《出版参考》2002年第10期

30.《制定中国民法典:要不要知识产权》(学者专访) /《中国版权》2002年第6期

31.《<网络条约>:开启“后Trips”时期版权制度革新》 /《出版参考》杂志2002年第9期。

32.《软件保护引发震荡》/《出版参考》杂志2002年第4/5合期

33.《综述:WIPO与亚太地区共同研讨“网络条约”》/《著作权》杂志2001年第3期

34. 《版权贸易·版权营销·版权经营》(专家访谈) /《中国版权》2003年第3期

35. 《部长的专著与版权》(杂文 /未刊)

* 《中国版权》杂志2003-2006多期卷首语,其中观点具有创新性的有——《深入产业》;《把根扎下》;《开放的版权管理》;《人权、私产与版权保护》;《战略,首先是理念与思维》《版权产业与创新》《多维的版权》《文化规划与版权保护》等。

*策划并参与编辑《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任编辑部主任。主编吴汉东教授。

*《知识产权领导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本人撰写国际保护与外国制度两章。

*《知识产权法律读本》(约30万字,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本人作用为框架设计、核心撰稿)。

老远先生补充:

宋慧献,

男,河南省濮阳县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8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96年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竞争与税法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0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学博士/2009年

曾在大学中文系任教,教授文学理论与美学课程,

新闻出版报社记者编辑,

中国版权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