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理工学院 |
释义 | 四川理工学院座落在享誉国内外的恐龙之乡、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四川省自贡市。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基础上组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 中文名:四川理工学院 外文名: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校训:厚德达理、励志勤工 创办时间:1965年 类别:公立理工学院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省属本科院校 现任校长:曾黄麟 知名校友:罗朝俊、饶雪漫 所属地区:四川 主要院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 硕士点:20个 院系及专业介绍(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 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学院 政治学院 外语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院 体育部) 学校沿革1、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1965 年) 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作为教育部重点高等学校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内迁部分保密专业,选址自贡黄岭创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开始了四川理工学院本科教育的办学历程。 2、四川化工学院(1979 年)与四川轻化工学院(1983 年) 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基础上组建四川化工学院。学院保留了化工系和化机系的建制及两系的师资、实验和图书,同时筹办一批新专业,并积极从全国引进各类人才,投入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中。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 3、四川理工学院(2003 年)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四川理工学院。 学校简介四川理工学院坐落在享誉国内外的恐龙之乡、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四川省自贡市。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基础上组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08年3月四川理工学院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汇东、营盘、黄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245.47亩,其中汇东主校区占地1000多亩,营盘校区占地800余亩,黄岭校区占地4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741353.66平方米,学校国有资产总值约74501.90万元,其中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012.3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约207万余册,电子图书211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约1230人,教授、副教授51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0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师德标兵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自贡市拔尖人才6人,自贡市首届命名的优秀专家4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建成了材料与化工、生物与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管理类五大学科专业群,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4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工程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5个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学校有四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四川省“一号工程”建设基地。 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酿酒工程)培养高校。 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学校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和4个高校师资(GCT)专业学位的授予权;3个省级科研条件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2个研究所(室),与企业联合建成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产学研创新联盟,形成了33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研究白酒酿酒技术唯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是我国研究盐文化的唯一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几年来,学校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30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700余篇,被SCI等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文章300余篇。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与自贡市等地方政府、山东兖能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大学科技园土地划拨方案已经确定,规划和建设工作即将启动。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十五”以来, 1门课程被推荐参评国家精品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8项。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学生22933人,其中本科生20137人,研究生1016人。46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名列省属高校前列。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每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和省一、二等奖。学院设立奖学金覆盖率达35%左右,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一套助学体系确保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与省内外用人单位建立有长期的毕业生供求关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居四川省高校前列,是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已胜利召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四川理工大学将成为我校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跨越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全面推进四川理工大学建设,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转变,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校训校徽校徽主体图案为圆形,中英文校名,中文字体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图案色彩以墨绿色为主色。图案造型由汉字“川”及“理、工”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L”、“G”变形组合而成,呈白鸽云端飞翔之态、帆船破浪航行之姿、团结向上之势,体现了师生员工朝气勃勃、奋发图强、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和高远志向。 校训厚德达理、励志勤工。学院以德育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师生诚信、宽厚的健全人生品格;崇尚科学,孜孜以求,努力追求科学真理;勉励心志、奋发图强,传承“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勤学苦钻,练就精湛技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理一工,又暗含学院特色。 办学特色传承黄岭精神,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黄岭精神 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 黄岭精神,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为内涵,是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黄岭精神形成、弘扬和丰富发展的历程,既是学院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也是一代又一代理工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艰苦奋斗史。 1965年春天,第一批开拓者远离亲人,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岭,开始了代号为“652”工程的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建设,开始了四川理工学院艰难的办学历程。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拓荒的黄岭人胸怀祖国,一心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求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把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黄岭开发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 4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四川理工人,传承升华着黄岭精神。无论是黄坡岭上的辛勤耕耘者,还是营盘山下的人生引路人,或是一对山旁的艰辛创业者,都是在黄岭精神激励下,坚持个人发展服从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办学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教书育人,哺育桃李,形成了用黄岭精神培养学生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学生就业链,培养学生艰苦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优势学校现有汇东、营盘、黄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498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69万平方米,学校国有资产总值约6.8亿元,其中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约207万余册,电子图书11580GB(211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约1230人,教授、副教授51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05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师德标兵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 学校建立了14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61个,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建成了材料与化工、生物与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管理类五大学科专业群,拥有9个省级特色专业和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在原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申报成功能够覆盖近20个学科专业方向的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新增4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和高校师资(GCT)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学校有4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四川省“一号工程”建设基地。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在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喜获优秀。近5年来,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2门,校级精品课程64门,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建成省级教学团队4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8项。 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近5年来,学校建成3个省级科研条件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2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建成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产学研创新联盟,形成了33个科技创新团队;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课题近100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700余篇,被SCI等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文章300余篇。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与自贡市等地方政府、山东兖能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大学科技园土地划拨方案已经确定,规划和建设工作即将启动。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学生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16人。46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近5年,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名列省属高校前列,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已胜利召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四川理工大学将成为我校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跨越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全面推进四川理工大学建设,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转变,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院系及专业介绍理学院1.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4个: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专科专业2个。 2.教学职能 负责数学、物理各理学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学院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实验物理的基础教学;负责理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计算机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科专业 2 个。 2.教学职能 负责计算机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基础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负责计算机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6个: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专科专业 3 个:。 2.教学职能 负责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机械工程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科专业2 个: 机电一体化技术(升本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升本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2.教学职能 负责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生物工程学院1.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6个:生物工程、酿酒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轻化工程;专科专业 2 个:生物技术与应用、制浆造纸技术。 2.教学职能 负责生物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生物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1. 专业设置 研究生专业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分为以下方向: 化工过程开发、催化技术与应用、精细化工、化工腐蚀与防护、工业分析与技术;本科专业7个: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科专业3个:应用化工技术(升本为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升本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工业分析与检验(升本为应用化学)。 2.教学职能 负责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1.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3个:化学专业(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制药工程(包含生物制药方向、化学制药方向)、化学生物学。 2.教学职能 负责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负责学校四大化学的基础教学;负责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建筑工程学院1. 专业设置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设有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方向;本科专业4个:包括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及工程造价二个专业方向)、工程管理(四川省特色专业)、给水排水工程、工业工程 ;专科专业2个:分别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 2.教学职能: 负责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经济与管理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7个:旅游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农村区域发展;专科专业5个: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证券。 2.教学职能 负责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营盘校区 法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4个: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科专业2个。 2.教学职能 负责法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负责法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营盘校区 政治学院1.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1个: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学职能 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负责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负责政治学院的学生管理。 3.办学地点:营盘校区 外语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2个:英语、日语;专科专业3个。 2.教学职能 负责外语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学校公外课程教学;负责外语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人文学院1.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4个: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心理学、历史学;专科专业4个。 2.教学职能 负责人文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负责大学语文教学;负责人文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艺术学院1.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5个: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表演艺术;专科专业4个。 2.教学职能 负责艺术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营盘校区 体育部1.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1个:体育教育;专科专业 1个。 2.教学职能 负责体育部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负责学校公体课教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工作、群体活动;负责体育部各专业学生的管理。 3.办学地点:汇东校区 黄岭精神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 黄岭精神,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为内涵,是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黄岭精神形成、弘扬和丰富发展的历程,既是学院锐意改革、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也是一代又一代理工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艰苦奋斗史。 1965年春天,第一批开拓者远离亲人,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岭,开始了代号为“652”工程的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建设,开始了四川理工学院艰难的办学历程。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拓荒的黄岭人胸怀祖国,一心为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求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把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黄岭开发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 4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四川理工人,传承升华着黄岭精神。无论是黄坡岭上的辛勤耕耘者,还是营盘山下的人生引路人,或是一对山旁的艰辛创业者,都是在黄岭精神激励下,坚持个人发展服从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办学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教书育人,哺育桃李,形成了用黄岭精神培养学生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学生就业链,培养学生艰苦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任校领导党委书记: 游建军 院长、党委副书记: 曾黄麟 党委副书记: 唐健禾 李开世 纪委书记: 李开世 副院长: 龚敏刘康蔡乐才王成端 学校发展学校于2008年6月进行内部改编,将原来的系部改成了学院,于是,四川理工学院现在拥有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一共13个二级学院和基础教学部、体育部两个基本部门。 2011年5月4日,学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教育工委相关精神的要求,争取早日建成四川理工大学,在原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政治学院、法学院。至此,学校二级学院(部)数量达到16个。 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黄岭精神,坚持以团结为生命,以创新为灵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一所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学校定位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把四川理工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经、文、法、历史、教育学协调发展,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