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城镇 |
释义 | 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位于阳谷县东部,镇驻地西偏南距县城2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2′,北纬36°11′。南与本县张秋镇、河南省吴坝乡为邻,西连闫楼镇,北接七级镇,东与东阿县关山乡、刘集镇毗连,东南隔黄河与东平县银山镇相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城镇原属阿城县管辖,后为阿城市市区,今为阿城区城区。位于阿城区腹地,东临阿什河,南、西、北三面为阿什河乡(城郊乡)所环绕,是一个纯城镇人口的聚居区。 地理概貌阿城镇南北长12.3公里,东西宽10.6公里,辖区面积115.4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03个自然村,83个行政村,总人口68121人,人口密度为590人/平方公里。有汉、回、布依、黎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各少数民族占人口的1%。 优越条件阿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境内的古阿井、古城墙、海慧寺等名胜古迹享誉海内外。明清时期曾繁华一时,“士民福辏,商贾云集”是运河两岸著名商埠之一。在这个古老土地上,也曾出现许多历史名人,其中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三国名将程昱,元代政治家曹元用等是其中代表,阿城也是中药瑰宝“阿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地理地势阿城镇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河、金堤河流经镇东南部,小运河(即历史上的会通河)纵贯全境。境风沟渠纵横,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水利条件较好。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化潮土为主,土壤质地绝大多数为轻壤土和中壤土,适宜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及蔬菜等,镇东南四铺一带实施稻改,稻谷产量增加较快。近年来,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冬暖式大棚已形成相当规模,是鲁西大棚生产第一镇,市蔬菜生产明星乡镇,鲁西著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阿城镇交通阿城镇交通便利。明清时期,镇为大运河所经,扼南北水运咽喉,处东西陆路要冲,水陆交通便利。镇东南部陶城埠为黄河重要渡口和客运码头,下通济南,上达郑州。齐(河)南(乐)公路横贯镇中部,聊(城)位(山)公路经镇东部。另有专线防汛公路贯通镇驻地和金堤。镇汽车站每日有驶往济南、泰安、淄博、青岛、安阳、濮阳、新乡等地的班车通过。 经济发展近年来,阿城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切实抓紧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实现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的新突破,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4亿元,农业总产值3.2亿元。 阿城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使全镇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万吨,蔬菜、林果、花生、牧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5∶5,复种指数达到200%。目前,蔬菜、畜牧、林果、养殖、劳务输出等已成为全镇农民创收的支柱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研究制订了以蔬菜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选上种、养、加工项目。全镇各具特色的多种经营生产呈现出勃勃生机。 经济成果镇党委、政府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几年来,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加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健全三级服务网络,筹建科技示范园和蔬菜批发市场,使棚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棚菜生产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4.4万亩,冬暖式大棚12000个,大拱棚1500亩,仅蔬菜收入一项人均增收1700元。多次市命名为“蔬菜生产明星乡镇”,被省授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荣誉称号。畜牧业稳步发展,大牲畜存栏量达到2.2万头,羊存栏1.6万只,蛋鸡存养量超过56万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2005年,全镇新挖、清挖沟渠20条,动用土方18万方;新建、修复各种桥、涵、闸80座;新打机井53眼,修复旧井95眼,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3000亩,占耕地面积的99.1%。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阿城处黄河冲积平原,水利条件优越,物产十分丰富,是鲁西重要“粮仓”,畜牧业发达牛、羊、猪等出栏量在鲁西首屈一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相当规模,全镇有冬暖式大棚1.2万个,是“鲁西冬暖式大棚第一镇”,所生产的茄子、西葫、黄瓜等瓜菜获山东省“无公害蔬菜证书”畅销大江南北。 招商引资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全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处,其中阳谷古阿井阿胶集团生产的“贡”“宗”牌阿胶畅销国内外,龙山化工厂、阳谷古阿井酿造酒业有限公司、鲁艺彩印有限公司、森江裘革制品有限公司、双隆冠鞋厂、银丰工艺品厂、机械配件厂、清真肉联厂等企业也有相当规模,此外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奥龙有限公司近期可以生产。 历史述要阿城镇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此地春秋时称为“柯”,处齐国西部边境,因地近泽,故名。古时“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称“阿”。汉设东阿县。南北朝时东阿县治东迁。此地仍沿称阿城。置阳谷县,阿城属之。隋镇域内叠路头村附近原为阳谷县城所在地。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遭黄河水患而迁离。元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设阿城上、下二闸,委闸官驻镇专司河水蓄、泄事宜。上闸位于上闸村,保存尚好。下闸已经毁坏殆尽。清朝时期,阳谷县丞驻镇开衙理事,称“县二堂”,民国初年于此设义和乡。1929年重新区划为阳谷县二区,区公所驻阿城镇。1939年9月,成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流动于阿城附近村庄。1947年秋,设置徐翼县,县政府一度驻阿城镇海会寺内。1949年8月,徐翼县建制撤销,阿城镇仍回属阳谷县。建国后,先后于此设阳谷县第二区、阿城区、阿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阿城镇。2001年3月撤乡并镇,原范海镇并入阿城镇。 名胜古迹阿城镇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璀璨。镇驻地西北三华里处有东阿故城遗址。镇驻地西南5华里处有马湾遗址。西南15华里处常楼村南有黑土坑遗址。镇驻地南端的海会寺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等落成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典型的清代古代建筑群落,总面积近百亩,分为刘公祠、佛寺和运司会馆3个自成体系的单元。镇西北三华里处东阿县故城遗址中的古阿井(亦称阿胶井)乃海内外罕见古迹。有关此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汉代的《本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东阿故城中央阜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即指此井。井以青砖砌成,上覆以石板。井侧原有接官厅、龙神庙等建筑,今仅存一石质碑亭。碑亭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六角对称,结构紧凑,额题“济世寿人”四字,左右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亭下石碑高五尺,宽二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海慧寺,位于阿城镇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寺碑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所建,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慧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现存81间。海慧寺作为寺院建筑,结构完整严谨。沿其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进院落。山门三间,额匾上写“海慧寺”三字。山门外原有二个大石狮,其上建亭,称为狮子亭。山门内有泥像哼哈二将,高约一丈五尺。进山门即是前院,院内东西两侧建有钟鼓二楼。前殿三间,内有二个佛龛,关帝与韦驮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东西山墙分别立着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间,为穿堂式建筑。殿中南向供弥勒佛,靠背北向供观音菩萨。院内各有平顶配房五间。后殿是正殿、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木结构、砖登顶、是寺内主体建筑,比前殿、中殿都高大宽敞。正中供奉三尊木雕池佛坐像,中间一像是释迦牟尼、俗称西天如来佛。海慧寺后院落两面三刀旁各有小院,以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西院为大悲阁,东院主体为方丈阁。海慧寺是阳谷现存的古代文化宝贵遗产。 历史名人阿城镇历史上名人颇多。战国时期阿邑(今阿城)人孙膑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其本名失传,因在魏国受过“膑”刑,故名孙膑。齐威王时任齐国军师,先为齐国田忌设“批亢捣虚”之计,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后又用“减灶”之计惑敌,再败魏军,魏军统帅庞涓势穷自杀。所著《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崔山汉墓中出土其残编,经整理得440筒,11000余字。程昱为三国时东阿(今阿城)人。先在兖州刺史刘岱部下任都慰。曹操据兖州,迁为寿张县今。后又升为中郎将,任济阳太守,督兖州。程昱长于谋略,屡为曹操献计献策,多为采纳,累迁至振威将军、安国亭侯。死后谥号车骑将军。曹元用,字子贞,元代著名史学家,阿城镇人。少有才华,为阎复所用,荐入翰林,官至礼部尚书。曾参与撰修《元实录》,诠释《贞观政要》,有《超然集》四十卷传世。 交通邮电几年来,全镇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以齐(河)南(乐)公路、聊(城)位(山)公路、防汛公路、阿(城)张(秋)公路、五四渠路等为主干,干支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2003年借助县开展“村村通公路”这一契机,全面展开了公路建设工作。至此,全镇83个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公路里程达260公里。 镇域内设邮政支局2处,有干部职工14人。电信局2处,有干部职工9人。2005年,全镇已开通程控电话9500多门,村村通上了电话。 科教文卫几年来,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以镇技术站为龙头的镇、管理区、村三级农业新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加强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引进推广,通过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姻,先后推广各类科研成果40多项,聘请、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0多人。全镇先后选派70多名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到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学习,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人员已达400多人。因成人教育工作成绩突出,阿城镇多次被评为“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全镇拥有中学2处,31个教学班,小学20处,幼儿园9所,在校学生51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全镇共有教师436名。近年来,全镇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镇财政在增支因素增多,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加大投入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范海中心小学、中学先后被评为市、县“花园式学校”。阿城镇联校、中学均已达到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文化广播事业文化广播事业日趋繁荣。镇驻地设有文化站、广播站各一处。共有农村基层俱乐部、老年人活动室、青年之家86处。全镇每年用于广播事业的投资在5万元以上,无线广播通播率达到100%。群众喜闻乐见并开展得较为普遍的传统文化娱乐形式和文娱活动有戏曲、大鼓书、河南坠子、莲花落、踩高跷、舞狮子、撑旱船等,特别是镇夕阳红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的节目,脍炙人口,颇受群众喜爱。有线电视全镇已开通光点31个,通信号的村46个,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400多户。 全镇卫生技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现有卫生院1所,病床80张,医护人员96人(其中主治医师17人,医师76人),配备有日本原装进口B超、X光、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心电工作站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镇政府大力支持阿城卫生院的合资医疗,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阿城卫生院于2001年更名为阳谷县第四人民医院,是“全省优质服务百佳医院”之一,跨入全省同级医院先进行例。全镇现有农村卫生室102个,其中甲级卫生室85个。镇每年投资近20万元,用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使全镇卫生条件逐年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镇村规划及建设阿城镇镇村规化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2001年3月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随着聊城创办国家级旅游城市的验收和阿城镇海会寺的开发建设,为阿城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阿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发展蓝图已规划完毕,并通过了县政府的批复实施。目前,镇区三纵三横框架已经形成,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扩大集市100多亩,新建和完善改造了蔬菜、粮食、畜牧、百货、鞋帽、布匹、木材家具、建筑材料、生产资料、工业品等9处专业市场。阿城镇农贸大市场已成为阳谷、东阿、台前、东平四县接界处最大的农贸市场。镇政府紧紧围绕“以农稳镇,以工富镇,以商活镇,以城兴镇”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把阿城建设成为设施配套,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镇。 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城镇阿城镇原属阿城县管辖,后为阿城市市区,今为阿城区城区。位于阿城区腹地,东临阿什河,南、西、北三面为阿什河乡(城郊乡)所环绕,是一个纯城镇人口的聚居区。滨绥线铁路设有阿城站。阿城镇是一座古城。始建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为阿勒楚喀协领所建新城,并将协领衙门由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移驻新城,名为“阿勒楚喀城”(即阿城镇)。城以阿勒楚喀河得名。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阿勒楚喀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协领旧署,遂为副都统衙门驻地。初为木城,几经重修扩展,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形成南北大街长4.5里,东西大街长2里,城外挖有护城壕,共留8门。城高8尺,壕深6尺。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阿城县,驻阿勒楚喀城,县名乃以阿勒楚喀城名简化为“阿城”。中华民国时期,县城分设一区、二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称阿城保,1939年改为阿城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城关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改为阿城镇。1958年9月,改称阿什河人民公社。1964年5月,将原阿什河公社实行城乡分治,设置阿城镇和阿什河公社。阿城镇公社管辖城内街道,阿什河公社管辖城郊农村。1980年10月,恢复阿城镇名称。到撤县设市前夕的1985年,阿城镇全镇已发展到占地11平方公里,拥有城镇人口2.3万户、10万人的小城市。1987年3月,在阿城县撤县设市的同时撤销阿城镇,分设4个城市街道办事处。 城区规划阿城区属工业主要集中于原阿城镇内,并有省属阿城继电器厂、黑龙江涤纶厂、黑龙江纺织印染厂、制糖机械厂等著名的大中型企业。市区内大小街道大部分已扩展和整修,主要街道为沥青路面,街道两旁进行绿化,是一座工商业、文教卫生和旅游业兴旺发达和楼房林立的小城市。城内有建于清代、造型考究的清真寺和文庙;城南2公里处的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为金朝初期的都城,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