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
释义

作品名称: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寇准

作品原文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作品赏析

《书河上亭壁》共有四首,作者写有序,从中可以了解诗人作诗的经过:“子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穰下移莅河阳”,是指诗人由参知政事之职,于996年(至道二年)罢知邓州(即“穰”,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咸平(998—1003)初期徙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分陕”是用典。相传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西东部由周公管辖,陕西西部由召公管辖。诗人于1005年(景德二年)任中书侍郎,翌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正是周公、召公“分陕”之地。故称“洎出中书,复领分陕”。由此可见,这组七绝所咏,是河阳、陕州二地的景物,写作时间在1004年(景德元年)至1006年(景德三年)期间,或者稍后,其时诗人的身份是谪官。四首诗分咏四季景物,《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就是其中之一,写的是秋景。

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危槛(高楼长廊上的栏杆),凭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楼的一边,所以望下去,河岸显得很宽阔。樯,桅杆,这里指船。水中,船只稀少,因此越发衬得那烟波滔滔,浩渺无际。

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凝望着它,诗人心潮翻滚,绵绵思绪也像视野中的水一样悠长。他暗暗询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当初,诗人在参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几个贤才,遭到群小围攻,被排挤出朝廷。不过,诗人善于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忘掉它。于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树林,看到了秋山。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目光越过这片树林,诗人发现一个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半”,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称。秋色正浓,山也染上“秋色”了。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灿亮。远远望去,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带”字极妙,不仅变秋山的被动为主动,且将常景写成了异景,饶有韵味。

全诗由触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隐隐地传达出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过程。一个遭到贬谪的诗人,其思绪,其“愁情”,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诗人面对景物、景与情会时,在诗人孑然独处、百无聊赖时,这种愁情便会翻涌上来。然而,诗人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许这思绪、这愁情肆意泛滥,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风景的观赏上,把读者也带进他描绘的景色之中,此诗便是如此。他的《虚堂》、《夏日》等诗也是如此。

作者简介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980(太平兴国五年)进士。994年(淳化五年)除参知政事。1004年(景德元年)辽国侵入,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力排众议,促真宗亲征,迸驻澶州督战,与辽国订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1019年(天禧三年)复相,封莱国公,又受丁谓排挤,降官,后贬逐雷州,死于南方。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忠愍。能诗,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公诗集》三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