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湖梦寻》序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西湖梦寻》序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张岱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余生不辰(1),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2),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及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3),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4),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5),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6)。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7),蘧榻纡徐(8),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9)。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10),乡人竞来共舐其眼(11)。嗟嗟!金虀瑶柱(12),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作品译文我生不得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 ,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看到如此模样,反倒不如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毛病。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三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老得头发已经白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从此以后, 躺在床上,将我从前的梦中的西湖景色,一点不改的保护住。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因此,写了《梦寻》七十二则,保留到以后,用来当做西湖的影子。 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一起来舔他的眼睛。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舔眼怎么能解馋呢? 作品注释(1)不辰:生不得时。 (2)甲午:此指1654年(清代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此指1657年(清代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3)李供奉:李白,作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4)僦(jiù)居:租屋居住。 (5)傒:同“奚”,仆役。 (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7)岑寂:冷清、寂寞。 (8)蘧(qú):旅舍。纡徐:从容宽舒貌。 (9)魇:梦中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住不能动弹。呓:梦中说话。 (10)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 (11)舐(shì):以舌取食或舔物。 (12)金虀(jī)瑶柱:食品名。 作品赏析这篇文章选自《琅环文集》卷一,结尾一段文字,与《西湖梦寻》自序略有不同。据其自序,这篇文章作于岁“辛亥七月既望”,即1671年(康熙十年)七月十六日。张岱多年侨居杭州,明代灭亡后“避迹山居”,西湖的美好景色每日都萦绕在他的梦中。于是,他又两至西湖,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他在失落感叹之余,只能以“保吾梦中之西湖”作为自慰,写作了《西湖梦寻》,为后人留存“西湖之影”。文章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年逾七十,文中也表达了一种往事成空的苍凉情感。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