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湿热质
释义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

湿热质人面对的可是两个麻烦,首先是体内的热气使皮肤容易生疮长痘,其次是淤积在皮肤钟的湿气使痘痘不容易痊愈。别小看了湿热,“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这是说湿热可能阴气抽筋或者四肢无力。

易心烦气燥生疮疖多是湿热质

除了皮肤油腻容易长痘和口苦口干唾液粘稠这两个特征,湿热质人还会有下面表现:

1.身体困重。湿热质人和痰湿质人一样,体内湿热重,有湿重的表现:身体困重倦怠,严重的甚至有裹着东西的感觉。

2.奇怪的热。这类人的热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根本就没有感觉,但是如果将手多在皮肤上放一会了,就会感觉皮肤发烫,这是被湿阻遏住的热透出来的表现。这种发热一般在午后比较明显,一般人出完汗后就不热了,但是这类人却还是热。

3.容易心烦急躁。因为体内热也重,所以这类人经常有心烦的感觉,脾气也比较急躁。

4.胸闷。胸口闷闷的不舒服,其实这是湿邪阻遏气机的表现。

5.食欲不好,容易恶心,不太想吃东西。一般是由脾虚导致湿不能运化发展而来,由于湿困比较严重,所以不时会有恶心的感觉。

6.口渴不能饮。虽然有口干的感觉,却不太想喝水。这也是湿邪搞得鬼。因为身体里的湿邪也是水,它们同性相斥。

7.口臭。除了口苦口干,这类女性比较郁闷的是口腔有异味,尤其是早上起床后嘴里黏腻不舒服,哈口气,一股味儿就喷出来了。

8.舌质偏红、苔黄腻。

9.大便粘滞不爽或燥结,小便短黄。

10.有前列腺的炎症。

脾弱好似湿热停滞的元凶

中医学认为湿浊是一种侵害人体的邪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是由于脾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和输布身体的津液而导致“水湿内停”产生的。外湿则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气候环境钟,或者居住的环境太潮湿,或者淋雨涉水感受了湿邪,使得湿邪由外侵入人体。这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体内有湿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环境中的湿邪。

重浊、粘滞是中医对湿邪特点的归纳。身体沉重,像是被裹住的感觉。湿邪一旦侵入人体不能很快痊愈。

中医指的热是一类具有升腾特性的炎热邪气。“上火”是一种火邪为患的病变。人体一旦被这类邪气侵犯,就会表现处发热、红肿、烦躁这一类的症状,尤其容易生疮疖,最常见的就是痘痘。“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脓成”。就是中医对发痘痘的解释,它是热邪聚集在皮肤局部,不断炙烤,到一定程度后,皮肤就腐坏了,从而形成了痘。

通常湿热不分家。有了热,湿也跟着来了。一旦身体里蓄积了湿,热也就缠绵不断、分解不清了。那么这两者究竟是怎样纠结在一起的呢?夏、秋季是一年中湿热较重的时候,如果身体不够好,湿热邪气就会入侵。要是脾再来凑热闹,运化失调,湿浊之气就会蓄积体内,堆积在脏腑、经络之间。这时候,身体里的热就不断炙烤这这些湿浊之气,就想大热天捂着一样东西。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一个热度,这就是中医说的“化热”,从而形成湿热体质。此外,阴虚生内热,这个热和湿结在一起也会形成湿热。湿于热纠结在体内,就表现处湿热方面的症状:因为热,容易长痘;因为湿,痘痘不容易好,而且反反复复。

湿热质人如果不善加管理,就不仅是生疮长痘了,身体会向病理转化,容易感皮肤、泌尿生殖、肝胆系统一类的疾病。通常,皮肉关节、五脏六腑是湿热蓄积的地方。

导致湿热的因素有很多,饮食过于肥甘厚味、嗜好烟酒、过食生冷、不喜运动、情绪抑郁、常年居住于潮湿的环境、淋雨涉水等,都是导致湿热内蕴的元凶。

湿热,如油入面,难分难解

清除湿热是湿热质人养生的第一法则。不过,由于是湿热二者为害,清热除湿还是得看形式,分清湿热二者哪个更重。如果是湿更重,就要以化湿为主;如果是热更重,就要以清热为主。要想分清是湿重还是热重,其实也很简单。湿偏重的话,湿邪为病的特点就更突出。如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肚子胀、大便糖稀不成形等。如果是热偏重的话,发热、口干、口苦的症状会更突出,大便很干结;湿热并重的话,湿于热两方面的特点都很突出。

如何才能赶走体内的湿热呢?

选择清热除湿、燥湿醒脾的药食清热除湿。多吃清热除湿的食物、药物,尤其是在气候湿热的夏秋两季,可以保持体内清爽,阻止湿热侵犯,同事能滋阴清热,防止功能亢进造成虚热。

健脾滋阴。就身体的内环境而言,脾虚而不得化湿,阴虚生内热,是产生湿热的因素,因此在清热除湿的同时还要注意健脾滋阴。脾胃好了,体内湿热得以运化,身体适应能力增强,湿热也就不容易入侵了。

戒除烟酒。中医认为,烟草为辛热秽浊之物,很容易生热助湿。酒是热性,有助阳热的功效,同事有生痰湿的弊端,所以湿热质人饮酒很容易酿生湿热。

清热解毒从内美到外

食疗还是满重要的,譬如绿豆、黄瓜、芹菜、马齿苋、西葫芦、西瓜、冬瓜、苦瓜、赤豆、西红柿、乌梅、荷叶、茄子、鲜藕、百合、丝瓜、莲藕等。

要除湿热,饮食必须以清淡为主,辣椒、狗肉、牛肉、羊肉、酒等,最好想都不要想;韭菜、生姜、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以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得少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薏苡仁、莲子、茯苓、鸭肉、鲫鱼、冬瓜、苦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推荐两款比较不错的饮食佳品。

绿豆藕:粗壮肥藕1节,去皮,冲洗干净备用。绿豆50克,用清水浸泡后取出,装入藕孔内,放入锅中,加清水炖至熟透,调以食盐进食。可清热解毒,明目止渴。

泥鳅炖豆腐:泥鳅500克去腮及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豆腐250克,食盐适量,炖至熟烂即成。可清利湿热。

相对而言,用中药治疗湿热比较麻烦,因为湿热纠缠,很难分开。如果单纯祛湿,容易助热;单纯清热,湿邪又容易滞留。所以,当湿热体质造成的影响过大时,要请中医论证开药。一般来说,我们多用三仁汤,即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建议用龙胆泻肝软胶囊调理。

【药物解释】中医传统名方龙胆泻肝汤含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甘草等药。方中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有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之效,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可使湿热从小便而解。生地、当归有滋阴养血之功。柴胡有疏肝解郁和引经之用。甘草调和诸药。

龙胆泻肝丸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其配伍相辅相成,疗效为医家和患者所称道。而龙胆泻肝软胶囊是根据《中国药典(95版)》中“龙胆泻肝丸”的配方,改变剂型而研制成的新品种。针对“龙肝泻肝丸”中关木通的肾毒性,经过反复的实验,最终用生于四川、云贵一带的川木通成功代替有肾毒性的关木通。川木通与关木通相比,它的清热泻火力量较为缓和,而长于通利血脉,避免了肾损害,更适用于湿热质调理身体。

体质类型 湿热质

定义 以温湿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温热内蕴。

特征 ①形体特征:形体偏胖。
②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③常见表现:主项: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副项: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脉象多见滑数。
④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
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体质分析 湿热泛于肌肤,则见形体偏胖,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口干;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则身重困倦;热灼血络,则眼筋红赤;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湿热循肝经下注,则阴囊潮湿,或带下量多。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湿热郁于肝胆则性格多急躁易怒,易患黄疸、火热等病证;湿热郁于肌肤则易患疮疖;湿热内盛之体,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养生建议 湿热质的成因和先天遗传、长期居住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平时喜欢吃油腻甜食,或者长年喝酒导致湿热蕴藏在体内等有关。生活压力增加,学生、商人、商业服务行业人员多见湿热体质。湿热质的人饮食上应以清淡为原则,适宜食用具有甘寒、苦寒功效的食物。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克制过激情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