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寿
释义
1 清末民初著名绣女

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号雪宦,江苏苏州人,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马鞍山。

中文名:沈寿

别名:沈雪芝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874年

逝世日期:1921年6月18日

职业:绣娘,女红传习所所长兼教习

主要成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等奖

代表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八仙上寿图》《雪宧绣谱》

丈夫:余觉

墓址:江苏南通马鞍山

人物简介

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号雪宦。她生长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从小学绣,16岁时已颇有绣名。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1914年,沈寿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着有《雪宧绣谱》一书。

人物经历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四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 “苏绣之乡”,小时候,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慈禧赐名

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 ○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教育事业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 “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 “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作品一二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 “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2 雕刻家

个人简介

沈寿 江苏如皋市柴湾人,1983年生,河海大学毕业。从学习雕花,受到多位名家点教,使其工艺水准明显超常,在家具,小件,根艺,人物,独居匠心,风格迥异。

所得荣誉

先后有“祥龙”“醉酒仙”等作品获国家工艺美术作品展特等奖, 2005年被国家美术院授予中国当代十大雕刻家荣誉证书,2007年作为中国工艺鉴赏师代表出席了联合国在西班牙举办的近代欧派工艺家私博览会。并提交了关于中国明清家具博览会与联合国工艺会合作预案。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1月8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见,并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款待,他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最年轻的雕刻家之一。现在在徐州研究奇石工艺,他对其实有独特慧悟,北京奇石协会于2008年授予他一级鉴赏家称号。他于2007年末成立了中国奇石速配中心,任首席雕刻师,首席设计师,兼总经理。目前他正在筹备,江苏省奇石协会,南通市奇石协会。以及灵璧石申遗的筹备工作。

3 武师

人物简介

本名洪水。1930年2月(农历庚午年正月元宵节)出生于浙江宁波城内的一个职员家庭。沈寿的父亲生前酷爱武艺,曾从四明山区的童崇武老师(1840~1938)学武练功。后因参加居民义务救火组织,在一次夜半扑救火灾时受伤亡故,年仅22岁。而当时沈寿出生尚未满两个月。

武术启蒙 终身受益

在上世纪那动汤的30年代,当沈寿还是个黄发垂髫的幼儿时,由于深受家庭、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弄枪舞棒,并天真地大言保家救国。1934年,他遵奉祖母之命,从童崇武老先生学练内家八桩和内家八拳等武术。当时他所接受的,虽只是一些易学易懂的启蒙性武术教育,但这对沈寿一生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也可以说是终身受益不浅的。

涉猎广泛 身强力壮

沈寿自幼好学,不论学文习武,都较执着。他自1939年逃难到上海后,在校读书的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对于体育和武术等方面,更是情有独锺。也许是出于少年人的好奇心

理,因而其涉猎非常广泛。

1943年,他始学杨式太极拳于复兴公园。由于当时他正在上海震旦大学附中求学,学校离公园很近,才有了这个机缘。加上他在幼年时学过内家拳术,太极拳与内家拳在拳理上是相通的;在功底和根基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就成了他在少年时代学武的首选了。

1944年,沈寿参加工作后,恰好又因工作单位距精武体育会极近,于是,就加入该会,业馀时间就跑到那里去练功习武。他先后学练了太极、少林等多种武术。星期天或节假日, 有时也会去公园学习各种拳械套路,或者玩一玩散手。

在上世纪40年代,他虽然学习过的拳种较多,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其结果势必是学得多,丢得多;学得快,丢得快。这正应了拳谚所说的「学不专,拳必滥」「样样会,样样空」了。

后来沈寿还热衷于重竞技体育,如举重、健美、摔跤、拳击等体育运动。约在1950年,他经精武体育会老友胡惟予等人的推荐,被吸收为精武体育会的永久会员。当时在「永久会员证」上盖章的是上海精武体育会总干事黄维庆,证件号码为811号。沈寿把这份永久会员证珍藏了36年之后,在1986年作为武术文物捐献给国家了(持有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于1986年2月20日颁发的第80号「武术三献证书」)。

1951年9月,沈寿还曾与十馀位大力士一起,应邀在上海市体育馆参加了捐献「体育号」飞机的盛大义演。当时上海《新闻报》《大公报》《文汇报》和《亦报》等,均有报导。

(附 剪报一份)

因公负伤 重获至宝

沈寿由于积极参加武术、举重、健美等项目的体育锻炼,当时的体格之强健,令人称羡不已。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情降临到他的头上。1953年5月,他在西部边陲的一次公出途中,遇山洪暴发,被激流冲走而负伤。此后,他的健康状况就一落千丈,不得不在住医院疗伤期间,重拾最适宜于他的杨式太极拳了。

太极拳乃国之瑰宝,由此重获至宝,可说是因祸得福,倒也喜不自胜。而且,也弥补了往昔由于缺乏练太极拳的恒心,以致有「宝山空回」的遗憾。由坚持打太极拳,他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医疗保健体育,太极拳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对增进人体的抵抗力、愉悦身心,以及预防和辅助医疗疾病,那肯定是会有良好作用的。因此,练与不练是大不相同的。他自从负伤病残以后,仍能抱病坚持工作二十馀年,而且在退休以后,还能本着「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的精神,为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出力,这都与他长期应用太极拳、导引、气功等体育疗法的实践是不无关系的。

然而,学练任何拳术,要想做到精益求精,那就少不了良师的传授和益友的切磋。1959年初,沈寿与杨式太极拳拳友慈博相识,拳逢知己,十分投缘。两人从此结成对子,经常在

一起切磋研究太极拳艺,一同练习推手、散手,相得甚欢。上世纪60年代初,沈寿与恩师傅锺文先生重新取得联系,请教杨式太极拳的有关问题。

接着,他又千里迢迢去沪养病和探望傅老师,向老师表达了希望在沪期间能继续进修杨式太极拳的愿望。承蒙老师慨然应允,重新为他一招一式地传授和纠正姿势。每次教拳完毕,师徒两人还一道漫谈拳经,有时直至深夜。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沈寿心中,难以磨灭。

从此以后,沈寿在武术领域由博归约,潜心专攻杨式太极拳至今。当然,此前他所学的各类武术,以及太极拳其它各学派的技法和理论,对他研究杨式太极拳仍旧是不无补益的。

办班创社 造福桑梓

1971年,在北方工作的沈寿,第一次重返故乡。鉴于当地尚无85式的杨式太极拳,于是遵照傅钟文老师所嘱,在宁波刻意推广普及。自1971~1974年间,他有意识地物色和培训了一些助教人才。随后,便在1974年底建议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创办宁波市杨式太极拳学习班。当时,由于市武术协会自「文革」开始停顿后尚未复会(1982年方才复会),因此,市体委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邀请沈寿亲自担任第1~3期杨式太极拳(85式)学习班教练。经过筹备,由沈寿编写了《杨式太极拳入门》一书,油印后分发给学员。该学习班在1975年五一劳动节正式开学,每期学员多达130馀名,盛况空前。至当年10月底,共培训了第1~3期学员400人。

在办班过程中,他还从拳德、拳艺较好的学员中选拔义务辅导员40馀人,分批进行集训,充分调动了大家对学好太极拳的积极性。

自1975年11月起,杨式太极拳(85式)学习班师生走向社会,实行义务教学。至1983年10月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成立之前的8年时间里,共培训了学员两千馀名。这就为1983年创立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终于在198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文革」后浙江省内获准创建的第一个民间办的拳社。该社经费自筹,民主办社,拳社干部一律

义务任职。沈寿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连任了3届(1983~1993),至1993年10月换届时主动引退。第四届社长由中年人接班,沈寿被聘为名誉社长。

拳社成立以来,为在本地开展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等活动,经过历届社务委员和教练员们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借以造福桑梓,以及促进太极拳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至2003年10月,在庆祝宁波市杨式太极拳学习班成立28周年和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成立20周年纪念时,有300馀人参加了杨式太极拳、刀、剑的表演。在这次会上,沈寿被聘为「永远名誉社长」。

右为当年沈寿为宁波永年太极拳社题写的社训「诚毅」二字。此二字取义于「诚\\以待人,毅以治技」的精神。具体地说,「诚」是指武德,「毅」是指武风。广义地说,「诚\\」也包含了忠诚于中国的爱国精神和忠诚\\于事业的敬业精神;「毅」不仅是树立一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武风,而且也是做人处事的一种精神风格。

1984年10月,沈寿在祝贺宁波永年太极拳社创立一周年时,为与拳社同志们相互勉励,特地撰写一联,曰:

「拳有渊源,能天天锻炼,可得永年;

社无馆址,若年年集会,必臻百岁。」

2004年,是该社创立21周年了,说明宁波永年拳社已渐渐由幼而少、由少而壮地成熟起来了。当年沈寿书此联语,正是为了鼓励大家从艰难中崛起,增强同志们勇往直前地进行自我锻炼和坚持办好拳社的信心和决心。

默默笔耕 着书不已

17年前,剧作家孙仰芳先生曾在1987年第一期《中华武术》杂志上发表了《小楼说拳———访宁波市武协委员沈寿》一文,其中读到「沈寿老师的神态、气质」时,说:「他是『拳师中的学者』,『学者中的拳师』。」说明这位剧作家对人物的观察是别具功力的。

沈寿早在少年时代,就曾以沉重、洪水为笔名,撰写新诗、散文和绘制漫画,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新闻报》和《银钱报》的副刊上。青年时代也曾以汉泉、老骥、沈武、老粗等笔名撰写过一些文学、体育和武术等方面的文章。中年以后,一般就只以沈寿为笔名撰写文章了。其缘由是:他因伤残病痛在身,过早地退休了,当时,也惟有恪遵养生之道,不断与疾患作斗争,借以延长寿命,才能多做奉献。不此,「沈寿」这一笔名,就与太极拳、气功、导引学等著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沈寿的一生中,业馀写作从未中辍。退休返乡后,除了从事公益活动、推广普及杨式太极拳外,更利用教学之馀暇,默默笔耕,着书不已。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几十年来,在全国体育、武术、气功、文物、医学、医史等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计不下300篇,100馀万字。沈寿的文章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有的还曾在国际上引起过轰动。

其著作已出版的有:

《太极拳法研究》(1984年初版)

《太极拳推手问答》(1986)

《沈寿拳诀选》(1986)

《导引养生图说》(1992)

《导引养生百法图谱》(1994)

《太极拳论谭》(1997)(大展出版社1998年)

《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1997)

除以上7种外,尚有沈寿点校、考释的太极拳古典理论《太极拳谱》(14卷繁体字本)。

此书系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被列为「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于1991年初版;1995年被作为精品书再版。

至于这次编集出版的《沈寿·太极拳文集》(4卷本),其中卷三《36式太极拳详解》,是他在年逾古稀后所写的力作。其馀各卷,除了修订,也有所增补。

他所写的导引和气功类文章,曾被收入到了《常用医疗健身法》(198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老年强身顾问》(198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和《医学知识集锦》(1983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等书内。

二十多年以前,沈寿就曾经对来访的记者陈兆年先生说过:「我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得赶快把自己一生所学到的武术、导引、气功等知识整理编写出来,贡献给人民,留传给后代。」如今,他基本上已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在1981年和1984年,沈寿曾分别被《武林》《中州武术》等杂志编辑部聘为特约撰稿人。河南《中州武术》后来改名为《少林与太极》,由于沈寿长期为该刊热情撰稿,而且量多质高,因而在1990年被河南报刊社评为优秀作者。

1985年10月,沈寿被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1987年,沈寿被吸收为中国体育史学会会员(该会成立于1984年,1992年始并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并改名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沈寿所撰写的《西汉帛画〈导引画〉考辨》和《甩手运动的反思》等两篇论文,分别在1984~1988年和1989~1994年这两届的评选中,被评为全国体育史优秀论文,并被收编入《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1997年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他的另一篇写于1993年、题为《毛泽东「六段运动」考辨》的论文,则被编入伍绍祖主编的《毛泽东与体育文集》(199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寿曾十多次出席全国和浙江省关于体育史、武术学术以及气功等论文报告会,撰写了不少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此,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99年7月授予沈寿「浙江省体育文史工作贡献奖」,以示表彰。他是全省获得这一「贡献奖」的13位同志之一。

2004年,沈寿退休30周年。30年来,他饱受伤残病痛的折磨,却坚韧不拔地本着自立、自强的精神,锻炼体魄,发挥馀热,尽自己的努力,为人们做点有益的事情。沈寿认为:惟有如此,才能不负于这既短暂又漫长、既平淡又绚丽。

4 《水浒传》人物

沈寿,小说《水浒传》中方腊麾下头领。官拜参政。

“沈寿”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7次
最近更新:2012-01-24
创建者:whd_20020327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金钻世家 

水玻璃_ 

73731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8: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