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家楠 |
释义 | 人物概述沈家楠,无线电与自动控制技术专家。1941年起从事无线电通信技术研究设计工作,1957年以后一直致力于航天科研事业,是航天控制技术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先后主持近程、中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无线电制导技术的研究设计,以及中程导弹控制系统的定型工作;组织、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多级中远程战略导弹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试验工作,使多级导弹(火箭)控制技术在国内率先得以实现,作为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参加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科学试验卫星实践一号的发射任务,贡献卓著。 人物生平沈家楠,1917年8月4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绍兴。6岁起在杭州上小学;1929年小学毕业后去上海吴兴中学和浦东中学读初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到绍兴老家,1933年秋入绍兴私立稽山中学读高中,在高中期间连年成绩名列全校或高中部第一。1936年秋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随浙大几次搬迁,辗转于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和贵州遵义等地。期间于1937年秋,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被迫休学,从建德回到绍兴。1938年夏,在姐夫的帮助下前往江西泰和复学。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被校方批准递补为公费生,才得以继续读完大学。在校期间曾获得工程奖金(每年在全系学生中只授予一名学习最优秀者)。 沈家楠1941年夏大学毕业后,由校方介绍进入资源委员会桂林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任技术员,后因病离厂。为生活所迫,他于1943年冬回母校浙江大学(时在遵义)任助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相继到交通部重庆和上海国际电台工作。 因为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并为了在学业上有更深的造诣,沈家楠于1947年冬自费赴美国留学。先在普尔曼华盛顿州立学院,1948年9月转入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任研究助教,进行半工半读,于1949年12月以《网络分析器的刻度及错误校正》毕业论文,获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于1950年1月进入美国欧巴拿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电讯研究院就读。在这里,沈家楠参加了由我党领导的进步组织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开始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国内情况,并深受鼓舞,促使他产生回国的愿望。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更激起了他的回国报效之心,毅然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于1950年11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沈家楠回国后,经蔡金涛的介绍,进入上海华东重工业部电信研究所任工程师。1952年10月调至北京,在中央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器工业研究所(不久该所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被定为三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军用通信设备的研究设计工作。 1957年底,他随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归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从此开始了为我国国防尖端事业奋斗不息的生涯。先后任导弹控制系统专业设计部地地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无线电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设计部副主任等职。1965 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以后,任第一研究院地地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所副所长。1982年以后,继任航天工业部一院控制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所科技委主任。还曾担任《航天控制》主编、名誉主编,《宇航学报》编委,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委军用电子产品进步发明奖评审小组成员;同时担负培养研究生的工作。197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沈家楠在从事地地弹道式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制的几十年中,曾先后担任过多个型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在进行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定型的过程中,组织和领导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参加完成的大型多级液体火箭控制系统设计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研制成果的子项目之一。他主持完成的“中远程导弹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研制成果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特等奖。1984年在完成“三抓”任务后荣立二等功。1985年被评为航天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1986、1988年又分别被评为第一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同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国航天基金荣誉奖。1989年底被批准退休(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技术成就早期通信技术的研究者沈家楠自20世纪4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无线电通信技术研究和通信设备的设计、生产工作。曾与蔡金涛合作发表了《统调超外差收讯机中的最佳校准频率》的论文,两次获得奖励。1950 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仍然从事无线电通信技术工作。特别是在总参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工作期间,针对抗美援朝作战情况和需要,对“71”型和“81”型军用电台的发送和接收部件的线路进行了部分改进设计,提高了作战使用性能与质量;负责移频分集式接收机的研究设计,在技术上选择晶体控制本地振荡,并采用切比雪夫滤波器,大大提高了其选择性和可靠性,经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进行试验获得成功;又对当时使用的电传打字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电报制度中错误发现制的推行”改进意见,对打字机也进行了改进,减少了电码传送的差错。由于他在我军通信装备研制工作中成绩突出,1957年4月21日出席通信兵首届竞赛代表大会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邓小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 航天控制技术的创业者1957年底,沈家楠转入组建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开始参加导弹控制系统专业的创建与型号研制工作。导弹控制技术当时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学起。首先从仿制原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导弹(中国代号为1059)起步,力图通过学习消化1059技术资料和仿制生产实践来掌握设计技术,他被指定为该导弹无线电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为了尽早掌握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技术,他身体力行,带领研究室的科技人员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以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向苏联专家学习,向仿制生产实践学习,进行深入的控制原理分析和设计方法探索。写出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无线电技术在地地弹道式导弹中的应用》技术学习报告,在青年科技人员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1960年11月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初步摸清了无线电技术在导弹控制系统等各方面的应用,以及设计、试验方法和研制程序,带出了一支具备初步独立设计能力的年轻科技队伍。 1960年3月,他受命担任我国自行设计的中程弹道导弹无线电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无线电制导技术方案的研究工作,同时又负责中近程导弹无线电制导系统的研制。他根据我国当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在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中,提出加大地面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和提高无线电波方向性等比较容易实现的设计方案,以满足导弹较远射程的横向射击精度要求。之后又在中近程导弹改进设计中参与控制系统全惯性制导方案的决策与实施,使导弹控制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沈家楠还参与了导弹控制系统《五年科学技术研制规划》(1961 ~1966年)和《八年四弹控制系统专业发展规划》(1965~1972年)的制订工作,为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途径和工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中远程弹道导弹领导者1965年国家批准开始研制中远程弹道导弹,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个两级地地弹道式导弹。沈家楠被任命为该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与单级火箭相比,多级火箭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上都面临着新的更高的技术难点需要解决。正当设计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无疑给研制任务的实施增加了更大的困难。但他没有退缩,知难而上,经常深入到设计、生产和试验第一线,团结和组织全体研制人员排除干扰,共同奋战。在研制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工程设计方案与国内的实际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同时在设计方案的讨论或对重大技术问题解决中,他总是和设计人员一起商量,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慎重决策,从不主观武断。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最后研究确定了先进可行的工程设计方案。例如制导系统采用技术已比较成熟的纵向位置捷联全补偿方案加横法向导引,并果断选用了我国自己研制成功的较为先进的三轴气浮惯性器件,合理地设计配置了数字—模拟混合式弹道方程解算装置(当时国内尚无微型计算机),确定了具有较高命中精度的全新制导方案;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较多,诸如由于弹体的细长比增大,又有上下四个推进剂贮箱,使导弹的弹性振动和液体晃动影响更为突出,组合级和Ⅱ级弹体在飞行过程中气动特性相差悬殊,以及发动机高空点火、两级分离对弹体姿态的干扰等都要一一加以解决。他组织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和充分的仿真试验,最终找到了可行的实施方案:选用一次振型相位稳定,二次振型幅值稳定的综合控制方案,适当调整俯仰和偏航速率陀螺的安装位置,采取变校正网络,调整系统放大倍数,以及在Ⅱ级飞行段巧妙地设计了系统小增益控制电路等措施,使以上技术难题逐个得到了解决,这是多级导弹(火箭)的姿态控制技术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地面测试发控系统在技术上也有较大突破,在他的组织下,成功地设计出了光电结合式的全自动数字测试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选择测量点、自动限值判断、逻辑判断、自动审校、显示、快速打印和自动指示故障部位等多种功能,并且适用于导弹井口固定发射和洞口场坪托架起竖发射的两种发射方式,开创了我国战略导弹地面全自动化测试系统研制的先例……这些都为以后的其他多级火箭型号的研制工作起了先导作用。 1967年底,沈家楠又负责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挑起了中远程导弹与卫星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同步研制的双重重担。他组织和领导一支研制队伍,同时进行两种方案(状态)的控制系统研究设计工作。长征一号控制系统研制难度也比较大,在充分利用中远程导弹控制系统各项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又运用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分析了液体推进剂在失重条件下紊乱运动对火箭姿态的影响,建立了在工程中可行的数字模型,并成功地解决了火箭刚体晃动与弹性振动之间的交连影响和卫星入轨控制问题,以及运载火箭与卫星的接口匹配、卫星入轨飞行程序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并且在综合设计中采用电磁兼容技术和控制电路冗余设计等多项可靠性设计技术。沈家楠作为长征一号控制系统负责人,于1969年7月25日在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套设备的研制任务,于1970年4月24日出色地参加完成了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的发射任务。 1975年以后,沈家楠又组织设计人员进行了中远程导弹控制系统在铁路机动状态下测试与发射方案的研究与试验;主持导弹控制系统增加射程的修改设计和定型鉴定工作。 在中远程弹道导弹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制全过程中,他先后十几次赴发射基地,亲自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为保证发射成功和导弹控制系统定型生产装备部队,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0年以后,沈家楠又负责中程弹道导弹控制系统定型与批生产装备部队的工作。他根据部队使用的要求,组织设计人员对中程导弹控制系统延长使用寿命和缩短导弹发射准备时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实地试验与数据分析等工作,主持制定了控制系统电气设备的定期维修方案和测试程序的最优化方案。从技术措施上确定了可使控制系统储存、使用寿命延长至10年的结论。导弹发射准备时间经使用部队试验验证,比原来缩短了一倍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中程导弹的服务期和作战能力。这一研究成果与使用部队的其他相关成果合并获得国防科委科技进步特等奖。它也为其他武器型号控制系统电气设备的研制,特别是在环境防护设计、储存与环境试验方法及储存期可靠性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航天事业的耕耘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沈家楠在晚年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1983年在改革与整顿的大潮中,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决定从副所长的领导岗位退居二线,时年已66岁。但他仍然精神矍铄,为航天事业耕耘不止,继续担任所科技委主任和《航天控制》主编等,把工作精力放在了制订研究所的长远专业技术发展规划、开展学术交流与传播航天控制信息上。他在担任《航天控制》主编的10年里(1982~1992),一贯作风严谨、认真负责,领导编辑部的全体同事勤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使《航天控制》不断赢得声誉,很快由部级刊物升格为中央级刊物,在1988年和1991 年两次被评选为航天系统的优秀刊物。沈家楠以他渊博的知识数次亲自撰稿,在介绍国内外航天控制技术动态、交流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使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和充分发挥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优势,沈家楠还积极倡导和协助申报、筹建在研究所自己招收培养高层次航天科技人才的工作,并亲自担任研究生导师和授课任务。他那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受到了研究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敬爱。自1983年以来,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使所在研究所已经建设成为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点,有雄厚的师资队伍、优良的办学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在国内有较高影响的飞行器控制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他还受聘担任航天部及第一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和研究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为培养跨世纪高层次航天专门人才作出了贡献。 即便在退休以后,他仍不惜耄耋之年竭奉余热,仅为所在研究院、研究所等单位翻译或审校涉外科技资料一项,就达数百万字之多。他这种一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钦佩。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9月18日,沈家楠被邀请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受到江泽民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这给予他的崇高荣誉,是对他为航天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最好肯定。 个人简历1917年8月4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6~1941年 浙江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获科学学士学位。 1941~1943年 任资源委员会桂林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技术员。 1944~1945年 任浙江大学助教。 1946~1947年 任交通部重庆、上海国际电台技术员。 1948~1948年 赴美国普尔曼华盛顿州立学院攻读研究生。 1948~1949年 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半工半读(研究助教),获科学硕士学位。 1950~1950年 在美国欧巴拿伊利诺州立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1950~1952年 任上海华东重工业部电信研究所工程师。 1952~1957年 任中央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器工业研究所(后为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三级),研究室副主任。 1957~1965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导弹控制系统专业设计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设计部副主任。1963年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 1965~1982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控制系统设计所副所长。 1982~1989年 任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控制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所科技委主任等职。 1990年1月 退职休养。 主要论著1 沈家楠.无线电制导.1962 2 沈家楠.美国提高陆基洲际导弹生存能力的几种设想.制导与控制,1980(1) 3 沈家楠.美国自动化测试设备现状.航天控制,1983(1) 4 沈家楠.提高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途径——采用并行处理技术航天控制,1986(4) 5 沈家楠.并行/多处理和缩减指令集计算机.航天控制,1988(1) 6 沈家楠.谈谈TEMPEST技术.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0(10) 7 沈家楠.软件可靠性.质量与可靠性,1990(1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