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闪频值
释义

简介

闪频值(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 ,CFF)。对于闪烁的光源,当闪烁频率增大到某一数值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它是连续光源,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这时的频率叫闪光融合频率,也叫闪光融合值(简称闪频值)。 由于人体在疲劳增大、大脑意识水平下降的情况下,闪频值也随之下降,因此闪频值可以作为评价室内光源和工作环境合理性、分析精神疲劳最少的室内色彩和照明环境的设计依据。频闪仪

频闪仪又叫闪频仪,泛指可以以控制频率快速闪动的光源。

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闪光,利用人眼睛的视觉暂留,使动态的物体静止化,用频闪仪可测量风扇的转速,水滴的流速,弦的振动频率和观测一维驻波的特性等,从中可揭示一些运动物体的形成、规律、特点和内在的物理含义。

在观测高速旋转的物体时,通过调节频闪仪的闪动频率,使其与被测物体的转动或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或同步时,被测物体虽然在高速运动着,但看上去却是缓慢运动或静止的。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使人目测就能轻易观测高速运动物体的运行状况。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的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频闪仪的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频闪仪闪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1945年,德国德雷罗(DRELLO)公司成功开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应用在纺织机上的频闪检测仪,从此频闪仪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频闪仪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印刷、造纸、计量、机械制造、等行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检查、测量和零件识别工作,其共同特点是连续大批量生产、对外观质量的要求非常高,通常这种高度重复性的工作只能靠人工检测来完成。生产线上的微小尺寸精确快速测量、形状匹配、颜色辨识等,由于被观测物体高速运动,人眼无法连续稳定地进行观察和检验,易出差错。频闪仪观测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样的难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