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释义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电力工业部批准设立的一所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隶属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前身系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动力专科学校,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山东省电力学校重新升格为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由泰安迁入济南新建校区。1999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又将山东电专与山东电力研究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现有教职工627人,全日制在校生4219人。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院校合一,系所合一,学研产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

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

学校类型:工科

学校名称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成立时间

1958年

学校简介

校舍面积

学校占地1800余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硬件设施

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2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19个,实验室6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电力仿真中心是国内高校唯一拥有 600MW、300MW、135MW等火电机组仿真机及500KV /220KV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大型现代化电力仿真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0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15人,高职比为69.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6人,占45.9%;在读博士研究生1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0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聘请院士顾问2人。

图书资料

学校拥有现代化、数字化、开放式图书馆,建筑面积8648平方米,建有100M馆域网络、山东电力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镜像站点以及技术标准全文检索系统等。目前,馆藏图书 53万册,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 CNKI )工程数据库一级中心。拥有《山东电力技术》、《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两个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的公开出版刊物。

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量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基础部等8系1部。开设24个专业,涉及工、管、文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工科和管理学科两个主干学科,其中,工科包括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电厂化学等17个专业;管理学科包括电力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

教学工作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把教学质量当作治校的根本来抓,以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2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为龙头,依托学研产紧密结合办学环境,遵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由于工程实践素质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以及踏实肯干的作风、勇于吃苦的品格,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了 97% 以上,同时与知名猎头烽火猎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03 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中,名列前茅,省评估组的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2项;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

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服务工作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承担全省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和技术监督服务职能,与全省45个发、供电单位签有技术监督服务和人才培养合同,为现场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成为各发、供电单位离不开的技术参谋和后盾,2005年新签合同额4.2亿元。此外,学校还拥有火电和输变电工程两个甲级调试资质,调试资质和业绩具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05年底,已调试大小机组130台,其中,600MW机组9台、300MW机组46台。

鲁能科技集团作为校办产业,拥有鲁能控制、鲁能智能技术、鲁能节能、鲁能软件、山东彼岸电器等高新技术企业11家。2005年,实现总收入3.43亿元。

对外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学校与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办了成人本科教育。与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截至目前,已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4期,培训学员984人;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培养学员15000余人次。

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电力行业依托和自身优势,尽快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争取到2007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山东电力学院,实施本科教育。目前,学校升本已通过省政府专家组考评,升本报告已由省政府上报教育部;到2010年,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商、文相结合,突出电力行业特色和产学研一体化特色,具有万人以上规模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科学研究

截至2005年,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9项,山东电力科技进步奖375项,授权专利40项。"带鳍片的热交换管道检测机器人"和"变电站设备巡检智能移动机器人"两个项目2002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于2005年2月25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

自主研发的系列复合绝缘SF6电流互感器、系列高效节能水泵、带电作业机器人、LN2000分散控制系统、瞬时液相扩散焊机、电厂监控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旋转机械振动研究、节能技术研究、智能技术开发应用、远程诊断技术开发应用、发电机端部振动研究、电力应用软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999年以来,发表论文1582篇,出版教材(著作)55部、校内教材30余本,完成教改教研项目46项。自行开发研制了500kV/220kV变电站仿真机、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机等20余项实验、实习装置或系统。

历史沿革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隶属国家电网公司,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主管的正规全日制普通高校,前身系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动力专科学校,此间,几经迁校易名, 1997年迁入济南现址。建校以来,学校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近三万人次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现代化的电力生产、建设技术及管理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电力工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九五八年六月,青岛动力专科学校成立,开始了山东电力办学校教育的历史。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局长胡亦农亲自兼任学校校长。学校规模400-600人,设大专部和中专部。专业设置暂设热能动力装置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两个专业,大专学制二年,中专学制三年。当年八月,大专部招生90人,中专部招生240人。校址在青岛市浙江路28号(原青岛天主教修女院),占地面积9亩,建筑面积4100米。

一九五九年三月,山东电力工业局为青岛动力专科学校选择新校址,首选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第二海军学校,未成,改选济南市东郊甸柳庄之西为新校址,征地300亩,并开始新校建设。

一九五九年六月中专部迁往潍坊,与潍坊电厂办的昌潍电力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潍坊电力学校。校址为原昌潍工业学校之校址。

一九五九年六月中专部迁往潍坊,与潍坊电厂办的昌潍电力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潍坊电力学校。校址为原昌潍工业学校之校址。

一九五九年八月,学制改为三年制,专业设置为热动和发电两个专业。

一九六O年八月,青岛动力专科学校新校址7200米的热工教学校以及实习工厂等部分建筑物建成。八月二十二日,青岛动力专科学校迁到济南市解放路一号新校址,更名为"山东动力专科学校"。

一九六O年八月,增设电厂综合利用专业。

一九六二年八月,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电厂综合利用六O级和热动、发电六一级被调整,农村学生被动员回原籍,城市学生安排了工作。九月,山东省潍坊电力学校撤销,部分人员和物资由山东动力专科学校接管。至此,原青岛动力专科学校大专部和中专部经过一番沿革又成为一体了。

一九六三年八月,山东动力专科学校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山东电业管理局济南电力学校"。

青岛动力专科学校从成立到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六年,共有三届大专学生毕业,计331人。这批山东电力自己办学培养的大专毕业生,成为当时难得的电力技术高层次管理人才,对山东电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先后有20余人成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20余人成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全国水利电力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电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超杰就是这批毕业生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九六四年五月,山东电业管理局济南电力学校收归国家水利电力部直属,学校改名为"水利电力部济南水利电力技工学校",将原来的电厂热能动力设备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调整为发电厂锅炉检修及运行,汽轮机检修及运行,电气检修及安装专业,并增设钳工专业。

一九六五年一月,水利电力部试行半工半读办学体制改革,将水利电力部在山东的两所直属技工学校改为半工半读技工学校,水利电力部济南水利电力技工学校改名为"水利电力部半工半读济南电力技工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撤消钳工专业,该专业学生分别编入汽轮机检修及运行和电气检修及安装专业,新设输配电专业。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开始的"十年动乱"席卷了教育界,学校"停课闹革命"。

一九六七年四月,半工半读试点停止,水利电力部半工半读济南电力技工学校划归山东省电力工业局管理,改名为"济南电力技工学校",输配电专业撤消,该专业学生各二分之一分别并入汽轮机检修及运行和电气检修及安装专业。

一九六八年三月,济南电力技工学校招收了最后一级也是"文革"中山东电力教育招收的唯一一级学生。

一九七O年八月,济南电力技工学校迁至泰安,与泰安电力技工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电力技术学校"。一九七二年一月,定名为山东省电力学校。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五年山东省电力学校招生对象是劳动一年以上,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实行开门办学。

一九七六年招收厂来厂去,社来社去学员204人,学制一年。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统一招生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招生工作重新走上了正常轨道,学制改为三年制。

自一九五八年六月开始,到"十年动乱"结束,山东电力教育经过了起伏曲折发展的过程,经历了轰轰烈烈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年代,也饱尝了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艰辛和大调整,更经受了"十年动乱"的冲击和破坏,山东电力教育在风浪中,在曲折中艰难而顽强的走过了十八年。

“十年动乱”的结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和实施,带来了教育的春天,山东省电力学校迎来了大发展的辉煌时期。

一九八O年开始,各专业学制均改为四年制。专业设置为:电厂热能动力设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力过程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厂集控运行、电厂化学、用电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先后建成具有先进教学设备的教学实验室25个和模拟电站等校内实习基地7个。具有122746平方米的校院和97765平方米的房屋建筑。有182人的专职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100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达2217人。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为贯彻《决定》精神,适应山东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决定以山东电力工业干部学校为基础,于一九八三年开始为组织筹建山东电力职工大学做基础工作。一九八四年开办了两个土建专业电视大学班共59人,教师由13人增至24人。并陆续建成了物理、化学、电工3个实验室。可开出物理实验15种、化学实验10种、电工实验1种。经山东省教育厅和水利电力部验收,确认实验室已具备了办大学的基本条件。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作出了成立山东电力职工大学的决定。是年二月十六日水利电力部下达了批复文件,并决定山东电力职工大学设发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发电厂及变电站、电力工业管理工程、政治教育四个专业,学制三年,规模360人。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国家教委以教计字第037号文同意山东电力职工大学等46所院校进行试办。

一九八五年九月一日,山东电力职工大学首届新生87人入学,暂设两个专业,其中热能动力装置专业44人、发电厂及变电站专业43人。主要招收具备高中文化水平、二年及以上工龄的电力企业在职职工。学员须经过企业同意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成人招生高考,合格后录取。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教委承认的成人大专学历证书,毕业后四原企业工作。山东电力职工大学的建立,为电力职工获得高层次文化专业教育,建立了重要的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正常的学历教育外,还承担了山东电力干部培训任务。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共山东电力工业局党校成立,由山东电力职工大学负责党校的具体工作。至此,山东电力职工大学集职大、党校、干校、干部培训中心于一身,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挂牌,以培养生产岗位高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由山东省电力学校升格而成的,兼容中专部,校址设在山东省泰安市。学制三年,规模1200人,设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自动检测及控制技术、电站集控运行、工商管理等专业。一九九四年招生200人,其中发电专业120人,热动专业80人,中专部继续招生420人。建校初期徐福田局长亲自兼任校长。同时斥巨资三亿元人民币在济南市南郊建设新校,一九九七年六月,一座具有古典欧式建筑风格的新校落成,七月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由泰安迁至济南。中专部留泰安,并恢复"山东省电力学校"的校名,独立建制。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迁入济南新校址的同时,山东电力工业局党校,山东电力职工大学等一并迁入新校址。

一九九九年四月,为适应深化企业改革和山东电力发展重点战略转移的要求,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合并重组,在山东电专校址上成立了新的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校院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办学体制,成为山东电力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对山东电力的长远发展,对山东电力科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校新校址位于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东端,占地1800余亩,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学校整体规划设计由清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建筑为西欧古典风格,呈庭院式、花园式布置。设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量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基础部等八系一部。拥有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热控工程、化学环保工程、经济管理等 5 个研究所及山东锅炉压力容器检测中心、山东电力信息中心、山东电力计量中心、山东电力仿真中心、山东电力负荷预测中心等5个中心。成立了鲁能科技集团。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文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突出电力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工商管理等重点学科。开设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火电厂集控运行、热电联产与城市集中供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工商管理、电力营销、电厂化学等24个专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15人,高职比为69.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6人,占45.9%;在读博士研究生1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聘请院士顾问2人。

全校固定资产总值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4亿元,教学用计算机936台。园区内现有各类实验室65个。建有电力运行、热控装配调试、计算机等19个校内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基地和黄台电厂、济南供电公司等2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拥有电机与电力电子、远程诊断、特种焊接与新材料、高电压、RTDS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等5个山东电力重点实验室, 拥有电力智能机器人山东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火电机组仿真、电站节能、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电力市场分析与负荷预测、配网自动化、高电压电器、软件与通信等7个山东电力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远红外教学播控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已形成覆盖全园区的千兆校园网络。现代化、数字化、开放式图书馆现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 CNKI )工程数据库一级中心。

目前学校已成为山东电力的人才培养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科研开发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高新企业孵化基地。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好,学生综合素质高,独立工作能力强,在现场一线具有"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电力系统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近几年,学校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15人,高职比为69.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6人,占45.9%;另有在读博士17人,在读硕士40人。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办学特色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济南市市中区,占地1800余亩,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整个学校为"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 校园,建筑呈庭院式布局,西欧古典风格,宏伟壮观,深具现代文化神韵。学校遵循"自强、自立、求真、求新"的校训和"以生为本,以师立校,立足电力,面向市场,产学结合,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以"提供高素质的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培养高等工程应用性、创新性人才,使学生能有充分的就业准备,并为学生未来的个人和专业发展打好基础"为办学目标,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校宗旨,高举电力特色牌,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目前,学校已成为山东电力的人才培养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科研开发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高新企业孵化基地。

多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在办好普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山东电力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以及职工技能培训, 促进了教培工作的稳步发展, 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自 1958 年建校至今,共培养、培训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术、管理人员近 3 万人次,为山东电力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绝大部分已成为电力系统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

山东电专以服务山东经济、山东电力发展为已任,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特别是及时抓住济南新校的建设和两次产、学、研资源有效整合的机遇,开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师资建设、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优秀校园文明单位、全国一流电力单位等荣誉称号。

资源整合形成办学新格局

基于对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认识,1997 年 7 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从科技教育改革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站在跨世纪的战略高度,着眼未来,将山东电专与山东电力职工大学、集团公司党校合并重组 , 搬迁至济南新建校区,实现了科技教育资源整合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9 年 4 月,又将山东电专、山东电力科学院合并重组,建立了新的山东电专,确立了校院合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办学体制。院校合一,系、所合一,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学校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实现了科技教育资源整合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两次资源整合,使学校集中了资源优势,提高了学科专业水平,提高了实验室、科研水平,统一规划建设和完善了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教育培训设施,营造了优良的工程性、科研性办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信息等教育要素的作用,统一安排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任务,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培养造就了一支既能教学,又懂生产的师资队伍,共同交互完成产、学、研工作,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学科专业水平和科研、科技产业实力,提高了教学及管理水平。为扩大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走出了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之路。我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流办学条件支撑特色教育

学校现有正式在册教职员工627人,其中专任教师3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15人,高职比为69.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6人,占45.9%;在读博士研究生1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聘请院士顾问2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优势,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支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全校固定资产总值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4亿元,教学科研用计算机近1000台。建有各类实验室65个,拥有电机与电力电子、远程诊断、特种焊接与新材料、高电压、RTDS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等5个山东电力重点实验室, 拥有电力智能机器人山东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火电机组仿真、电站节能、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电力市场分析与负荷预测、配网自动化、高电压电器、软件与通信等7个山东电力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电力运行、热控装配调试、计算机等19个校内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基地和黄台电厂、济南供电公司等2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电力仿真实训基地是国内唯一拥有 600MW(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300MW、135MW(配煤粉炉)、135MW(配循环流化床炉)发电仿真机及电网仿真系统、500kV 变电仿真系统的大型现代化电力发、供、配一体化仿真实训基地,目前全国设有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也不具备。学校中心实验室获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授予的"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计量认证"资质,是目前全国电力行业首家获得"三证合一"资质认可的机构,具备了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计量、化环、电气、热能、热工等专业的70余项检测、校准和检查的技术能力。

建有现代化、数字化、开放式图书馆,拥有图书53万册,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 CNKI )工程数据库一级中心。2003年通过了山东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评估,获得“先进图书馆”称号。

拥有《山东电力技术》、《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两个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的省级刊物。

学校设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量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基础部等八系一部。拥有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热控工程、化学环保工程、经济管理等 5 个研究所及山东锅炉压力容器检测中心、山东电力信息中心、山东电力计量中心、山东电力仿真中心、山东电力负荷预测中心等5个中心。成立了鲁能科技集团。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文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突出电力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化环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处于同类学校中领先水平。开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发电厂集控运行、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电厂化学、供用电技术、电力营销与电子商务、会计与审计、电力工程管理、应用英语等24个专业,涉及工、商、理、文等学科门类。

严谨治学的师资队伍平添办学活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对于一所行业高校来说,为企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已形成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坚持"培养骨干,优化结构,双师兼备,专兼结合"的原则,把原有教学系(部)与专业所(中心)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系所合一、优势互补。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互相交融 ,共同承担生产、科研与教育培训任务,交流教学和生产技术经验,有效地改变了原有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的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队伍,既满足学校培养"技术应用性强"的高工专特色人才的需要,也促进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同时,学校还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快专业技术、行政管理、职业经理人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完善了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选拔办法,加大了高层次成果、论文的权重,引导、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的同时多出、快出人才。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职务两条线建设制度,落实了专业技术职务的责任、义务和待遇,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岗位成才。三是建立了主讲教师聘用办法,按照成果、论文、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群众公认等条件评聘,职务与岗位、收入挂钩,形成了动态管理、公平竞争的评聘机制。四是制定了职业经理人培养考核制度,完善了产业公司经理年薪制、财务委派制等办法,鼓励职工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到产业公司锻炼,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促进学校自己的职业经理人成长。

特殊人才深受市场青睐

学校现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小范围、大幅度"国家教改试点专业(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学校以这两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为龙头,以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环境为依托,按照"厚基础,宽适应,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建设思路和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遵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定了各专业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学校充分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所特有的工程性、生产性教学环境优势,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了实践"硬"线,规定实践教学周数必须达到全部教学活动周数的1/3以上,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自成体系。学校采取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电厂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接受规范的实践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三学年不断线。在教学中,教师也及时将生产现场应用的最新技术纳入课堂传授给学生,有些课程直接放到生产现场,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毕业设计结合生产、科研、调试等实际工作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及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既拉近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现场的距离,又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特色显明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适应专业工作需要。

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由于工程实践素质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以及踏实肯干的作风、勇于吃苦的品格,在现场一线具有"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了 97% 以上。在 2003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中,省评估组的专家给予我校高度评价。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电子设计竞赛1999年获二等奖2项、2000年获二等奖2项,2002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3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4年获一等奖1项,2005年获国家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2项;数学建模获1998年省级二等奖1项,1999、2000年全国二等奖各1项,2003年获省级二等奖1项,2004年省级三等奖一项。

科研及成果转化拉动科技产业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完成了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199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14项,年均科研经费达1500万元。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及教学成果奖49项,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125项。"带鳍片的热交换管道检测机器人"和"变电站设备巡检智能移动机器人"两个国家863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自主研发的系列复合绝缘SF6电流互感器、系列高效节能水泵、带电作业机器人、LN2000分散控制系统、瞬时液相扩散焊机、等核心产品,已推广应用到国内各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9年以来,发表论文1498篇,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公开出版教材著作45本。自行开发研制了500KV/220KV变电站仿真装置、135MW火电机组仿真机、分散控制系统、电力系统静模仿真、电机内反馈调速装置、水泵特性系统、远程诊断系统、远程教学培训集群系统等大型实验、实习装置或系统。

近年来,学校依托科研、人才优势,通过创业投资与孵化器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0年,以鲁能科技园规划建设为契机,学校组建了鲁能科技集团,确立了以鲁能科技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以鲁能软件、彼岸科技、鲁能控制等11家企业为成员的集团化产业体系。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1家、省软件开发生产企业3家,有4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家企业获得山东省"重信用守合同"企业称号和山东省首批"A级纳税信用单位"称号,1家企业获得"山东省青年文明号"称号,集团获得了金融机构"AAA"级信用评价。拥有国家级火炬计划产品5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软件产品、高新技术产品30多个,形成了以电力电子软硬件、控制系统、高效节能等产品为特色,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科技产业发展布局,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优秀人才。同时,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多次得到国家科委、国电公司和省领导的表扬,成为山东省宣传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示范窗口。集团自成立以来,产值和效益稳步逐年递增,2005年,高新产业实现总收入3.43亿元,成为山东电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山东省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示范窗口。

学校还承担着全省电力技术监督与服务职能,2001年5月,获得省经贸委电力技术监督授权。目前监督服务的机组容量20775MW、变电容量35844MW。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为现场分析处理了大量疑难问题和设备异常,有力维护了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成为各发供电单位离不开的技术参谋和后盾。拥有火电和输变电工程两个甲级调试资质,调试资质和业绩具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基建调试服务的领域逐渐向两端延伸,形成了包括工程建设技术咨询、设备监造、基建调试、技术监督与服务的技术服务产业链。截至2004年底,已调试大小机组116台,其中,600MW机组9台、300MW机组33台。仅2003年,就完成了13厂20台3305 MW机组调试,约占全国当年新投产机组容量的十分之一。

学校拥有全国电力行业劳动环境检测监督总站、山东省电力行业安全评价中心、山东省电力节能监测中心、山东省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电能质量监测中心、山东省电力劳动环境监测监督中心、山东省电力计量监测中心、山东省电力工业动力设备化学清洗中心、山东省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中心、山东省电力六氟化硫气体运行监督监测中心等资质。

开放式办学拓展发展空间

学校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积极实施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围绕教育产业、特色教育构筑核心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式办学,有效进行教育的经营运作,形成了以研究生课程学习班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承担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党校、山东电力管理干部培训与考试中心、电力仿真培训中心和国电公司农电培训基地职能。承担山东电力继续教育的职能。拥有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集学习、食宿、健身于一体,可同时容纳近400人食、宿、学的培训中心,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培养学员15000余人次。同时,与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高校联合举办成人本科教育多年。探索实践先进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实施"定单教育",成人函授生4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十几所知名大学开展了联合办学,举办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热能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截至目前已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4期,培训学员984人。先后同ABB、瑞士洛桑高等工业学院、日本九州电力公司、英国电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开展的"中国能源技术项目"、"电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等课题,均取得显著成果。下一步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竞争,逐步走出一条国际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

获得荣誉

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获  完成人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赵庆波、李勤道、高建国、陈威斋、武群

《电工测试》多媒体教学系统  2001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于洲春、高建国、石光春、刘伟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4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赵庆波、李勤道、高建国、陈威斋、武群

电力系统静态模拟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4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玉彬、陈威斋、于洲春、张沛云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实施电子实验改革  2004年山东省级教学成果
三等奖  朱传琴、高安琴、刘源祺、高建国

教材:《现代管理学》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赵庆波、封展旗

适应电力生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崔凤磊

适应社会发展的热动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牛卫东

电力系统静态模拟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二等奖  王玉彬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电厂金属材料》精品课程建设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
教学成果一等奖  宋云京、岳增武、洪景娥

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探索  200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邹本国,丛阳、武国栋、刘汝水、石椿、封展旗、聂卫东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实践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马凤霞、徐鲁、张展、 崔凤磊、高建国

微机型继电保护实验教学
装置的研制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沛云 、高广玲、 刘延华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
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丁立新、牛卫东、郁岚、王金枝、李琳

电子技术教学体系
研究与开发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朱传琴、 高安芹、杨露露、赵笑笑

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
课程建设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牛卫东、郁岚 、李琳、王金枝、张庆国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实践  2009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马凤霞、张展 、徐鲁、崔凤磊、高建国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高安芹、杨露露、朱传琴、赵笑笑、崔梅英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电力生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9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崔凤磊、徐鲁、李莉、石文华、安丰彩

省部级科技成果

 获

MCVQ-1变电站无功微机综合控制系统 199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发高磷化学镀镍技术提高铸铁泵、电站设备耐磨耐腐蚀性的研究 199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199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散式计算机监控系统及实时信息管理系统 199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东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语音信息支持系统 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00MW机组斜流式循环水泵优化设计 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电力技术监督动态管理系统 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N125汽轮机低压内缸强度三维分析及加固技术 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锅炉省煤器飞灰磨损与耐磨喷焊研究 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热控系统现场状态检修及专家系统 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电厂竞价上网辅助决策系统 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防治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及炉膛出口烟温偏差试验研究 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锅炉承压部件寿命诊断技术的研究 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厂锅炉复合酸清洗工艺 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燃料分体式采制样系统研制 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工业现场总线升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200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SG400t/h-410型锅炉油改煤技术研究 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线性变结构电力系统稳定器的研制 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运行合成绝缘子检测技术和耐雷电冲击特性的试验研究 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Internet的远程培训集群系统  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型锅炉承压受热面新型吹灰装置研制 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力系统静态模拟及其计算机监控系统 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管道瞬时液相扩散焊工艺及设备开发 200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火力发电厂辅机状态检修 200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汽轮机轴系预测维修系统 200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HST-Ⅰ型输煤系统除尘器及粉尘浓度在线监控系统 200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锅炉优化燃烧磨煤机优化运行的试验研究 200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大电流微电阻标准测试系统研制 200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LN2000分散控制系统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汽轮机通流部分各级轴向胀差实时监测系统的开发与研制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炉外大管道振动原因及消振技术的研究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力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标准系统开发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站锅炉入炉煤质实时监测的研究与应用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型锅炉低NOx燃烧技术试验研究 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超高压中间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便携式管道焊缝超声自动扫描检测系统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飞灰改性催化脱硝技术及设备的研制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交流采样检验装置的研究与开发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电能计量智能监控装置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固相萃取技术在变压器油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及应用集成平台研究开发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管理系统 2005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预防500kV变电站开关无故障跳闸导致大面积停电策略研究 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GJR-100锅炉承压管道检测机器人 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500kV高电压有机复合绝缘SF6电流互感器的研制 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500kV紧凑型(含同塔双回)线路特性研究 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汽机冷源系统优化实验研究和应用 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锅炉火电机组一机多模并行仿真系统 200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基于广域信息的特/超高压电网安全防御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 200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山东电力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探索 200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二等奖

提高山东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及励磁系统建模方法的研究 200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大型电站用卧式高效G56Sh型循环水泵的开发研制 200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电站锅炉预测控制与燃烧优化 200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基于开放式结构的系列化教学机器人 200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锅炉吊杆动态测量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008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技术的研究 2008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城市中水深度处理用于电站循环冷却水的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8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电力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 2008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励磁系统动态性能对山东电网稳定影响的研究 2008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大型变压器绝缘状态可现场测试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 2001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002年国家人事部科研成果
一等奖

电厂节能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开发 2003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带电作业机器人 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
三等奖

炉外大管道振动原因及消振技术的研究 2004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电站锅炉入炉煤质实时监测的研究与应用 2004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新型埋刮板输粉机研制 2004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的测量及评定》电力行业标准 2004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
三等奖

磁性测量评估奥氏体耐热钢炉管寿命的研究及应用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二等奖

磁性测量评估奥氏体耐热钢炉管寿命的研究及应用 2005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变电站设备巡检智能移动机器人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叶片脱落故障机理及现场诊断技术研究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直动式动压反馈型液粘调速离合器的研制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预防500kV变电站开关无故障跳闸导致大面积停电策略研究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山东电网电能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规律和防磨技术研究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电站锅炉降低炉水氯离子含量的方法研究及应用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三等奖

一种准确计量电力系统母联兼旁路电能表有效电量的装置 2008年(首次)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

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获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工测试》多媒体教学系统  2001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4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电力系统静态模拟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4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实施电子实验改革  2004年山东省级教学成果
三等奖

教材:《现代管理学》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适应电力生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适应社会发展的热动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电力系统静态模拟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二等奖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电厂金属材料》精品课程建设  2006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
教学成果一等奖

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与探索  200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实践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微机型继电保护实验教学装置的研制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电子技术教学体系研究与开发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课程建设  2008年中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实践  2009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电力生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9年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管理机构

办 公 室

人力资源部

经 法 部

政 工 部

成 教 处

学 生 处

科研开发部

教 务 处

保 卫 处

物业总公司

培 训 部

科技创业集团

系部设置

基 础 部

电气工程系

动力工程系

控制工程系

工商管理系

计算机系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计量工程系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山东电力锅检中心

山东电力信息中心

山东电力仿真中心

学校地址

地址:山东济南二环南路500号

邮编:25000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3: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