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 |
释义 | 简介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坐落在美丽的寸金桥畔,始建于1938年,历经70多年的光辉历程,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粤西地区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的中心,是一家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服务质量上乘,开放床位1400张的综合性现代化三级医院。曾先后荣获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百强品牌医院、广东省文明医院、百家文明医院、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优秀单位、优秀护理集体、志愿者服务银奖、南粤女职工文明岗、巾帼文明示范岗,湛江市文明单位标兵、白求恩式先进单位、爱婴医院等光荣称号,是湛江市第一批医保定点医院。湛江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湛江市新生儿筛查中心、湛江市临床医学研究所都设在该院。 医院注重专科建设,实施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全院专科发展的战略,积极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脑血管、骨科等专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功开展肝移植、肾移植、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经皮等离子刀低温髓核消融术治疗颈椎病等高难技术项目。 医院坚持贯彻“科教兴医”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共获得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达400多项,承担各级政府和医学院校的科研课题700多项,每年完成上百名高校实习生的教学任务。肝胆外科疾病、急救医疗等专业是广东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医院十分注重医院文化的建设,强化了一系列的内涵建设,倡导和实践了具有该院特色的领导文化、服务文化、营作文化、品牌文化、活动文化、表征文化,全方位开展了人性化服务活动。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用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医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团结、博爱、敬业、精进”的医院精神,以“性命为上,健康为本、诚信为事、勤作为民”的服务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诚信、有效、快捷、安全的人性化优质服务,塑造了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使医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规模医院现有在职员工1600多人,副教授职称以上人员3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湛江市特殊贡献专家4人。设有13大疾病诊疗中心共51个临床医技科室,三个外设门诊部,一个保健中心,还有心血管、肝胆、耳鼻喉、骨科四个研究室。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与中山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广东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承担着广东医学院、湛江卫校、湛江中医学校等院校的临床医疗、护理等专业的教学实习任务。 器械医院坚持高起点、高科技装备科室,率先在粤西地区引进了西门子全身CT、大型X光机、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彩色超声诊断仪、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硬质胆镜、腹腔镜、电子胃镜、肠镜等,近年又购置了GE公司的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MRI)、ECT、C臂血管造影机、飞利浦双板DR机、飞利浦Sonos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配备了现代化的百级层流病房、综合ICU多功能监护系统、CCU监护系统等高精尖设备。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多达315台件。 特色医院积极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骨科等科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肝胆外科作为该院的重点专科,在著名外科专家、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学科带头人高焱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的各种肝叶手术、门脉高压分流术、应用硬质胆镜进行肝胆手术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院对大面积心梗,大面积烧伤抢救成功率较高,能施行各类心脏直视手术及治疗技术,耳鼻喉器官再造及重建术、人工晶体置换、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断肢(指、趾)再植、人工关节置换、各种介入治疗、超高剂量化疗、骨髓移植、肝癌的综合治疗等,是该院的强项。 近年来,该院大力倡导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改造美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设施,自筹资金建设了1.5万平方米的外科大楼,3.1万平方米的内科综合大楼,极大改善了医疗条件。 医院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子,实行全员聘任制,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人员精简优化,部门定编定岗,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医院承担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课题93项,获科研成果188项,每年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都有400多篇。 沿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座落在南国港城湛江的风景名胜寸金桥畔。它门连金桥,路通八方,楼映碧水,人行绿荫,院前凤凰拥,院内紫荆红。是一个环境优雅怡人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是湛江市政府直属的承担区域性重大急救、医疗康复、预防保健、教学培训和临床科研的综合大型现代化医院。 她的原始之身——寸金桥公共医院,在发展进程中,伴随湛江的历史演变经历过广东省高雷区中心卫生院、粤西人民医院、湛江专区人民医院、湛江地区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和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中心医院等七次更名和一次增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前的湛江称广州湾,还在法国人的占领中,卫生条件差,是鼠疫、霍乱、天花、疟疾等恶性流行病的高发区,疫情流行时,染病者无处求医,民众恐慌,到处逃难避疫。 在社会缺医少药多病的情况下,广州湾与遂溪县的绅商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始筹划创办 “寸金桥公共医院”。为做好人才准备,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先开办“寸金桥公共医院护士学校”培训护理人员。“寸金桥公共医院”于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2月)落成开业,开业时,只设门诊室。 刚过两岁、还在摇篮中的寸金桥公共医院,厄运降临:民国三十二年2月(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湾,医院亦被日军侵占,被迫停业。日本投降后,经多方协商筹划,至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一日(1946年7月1日),医院重新恢复门诊。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并成立军事管理委员会,随即派员接管“寸金桥公共医院”,接管时医院床位30张,员工17名。从此,医院由民办转为公立。 新中国诞生后,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名称经历多次变革,医院的名称也随着湛江的变革而更新,规模随湛江的发展而扩大。 1950年9月,广东省政府派出的行政管理机构“高雷区专员公署”成立,“寸金桥公共医院”被划归高雷区管辖,并于1951年3月更名为“广东省高雷区中心卫生院”,年末床位50张,职工47人。 1952年11月,省政府将“高雷专员公署”与“粤中专员公署”合并成立“粤西行政专员公署”。12月,又将高雷中心卫生院与在江门市的“粤中区中心卫生院”和在阳江县的“解放军七一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合并,在高雷中心卫生院院址成立“粤西人民医院”。同时,省卫生厅从省人民医院调派多名医疗护理专家支持粤西人民医院建设,医院全面发展快速起步。粤西人民医院至1955年12月,床位增至200张,另有24张为新生儿床位,员工增至211人。 1956年2月,粤西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湛江专员公署”,同月,粤西人民医院随之改为“湛江专区人民医院”。在这一时期,医院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全力支持帮助县级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从1962年开始贯彻《广东省医院工作条例(草案)》,使医院在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上与国家统一标准接轨。在临床专业配置上,已设立了9个建制科室,内科原来只有内儿科和传染科,到1963年增设了循环、呼吸、消化、神经、血液等六个专业,外科系统开展专业技术已达12个。 1966年,医院开始投入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湛江专区人民医院至1970年,床位280张,员工248人。 1970年10月,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改为湛江地区专员公署,医院跟随更名为“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在这一时期,医院致力于消除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影响,加强自身的建设,专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71年,一患者的断腕已埋入土里30分钟,后送到医院外科进行断肢再植取得成功,在粤西属第一,在全国为第十例。1974年,又二例断肢再植取得成功。心血管内科从1974年开始承担卫生部历时11年的湛江渔区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的科研任务,结题后获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1976年,在中西结合对腐植酸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取得对多种疾病的良好疗效,全国有177个医疗单位到医院参观学习。1978年由何炳贵、陈家璇、黄元熹等主持完成的“湛江蛇药”医疗科研项目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教学能力增强,除培训赤脚医生外,接受七间大中专院校临床实习生,受省卫生厅委托承办了七期具备大专学历的专科医师进修班。1981年8月,根据医院党组织发展情况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湛江地委组织部批准将医院党总支建成基层党委,并批准经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共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委员会成员。湛江地区人民医院至1983年10月床位490张,职工714人。 1983年9月,行政区域建制改革,撤销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11月,市政府将湛江地区人民医院更名为“湛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但这一次变更对医院的任务、服务范围定位不够明确,也给粤西地区人民与医院的联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和误解。鉴此,湛江市委、市政府于1986年8月决定,将“湛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新更名为“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并确定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医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快速稳定发展,开始走上科技兴医之路,1990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1995年11月改为湛江市临床医学研究所)。从1994年开始,相继与一军大、广州医学院、省药物所、省细胞工程研究会等单位联合成立“生物技术临床研究基地”、“蛇伤防治中心”、“药物研究基地”、“生物技术协作中心”等机构,开展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分析研究,为临床医疗提供支持。1995年建成粤西首间百级层流病房,并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1996年广东省卫生系统在“九.五”期间实施“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中,高焱明被列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耳鼻喉科列为重点专科,肖桂元承担的GM—CSF单克降抗体的研究列为重点项目。1997年湛江市新生儿筛查中心在医院成立,为新生儿的先天缺陷早治疗开辟了途径。1998年湛江市急救指挥中心在医院挂牌运作,使湛江市急救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医院根据自身发展和广东医学院根据其临床教学的需求,经双方协商和市政府批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成为 “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中心医院”(非直属),签字持牌仪式与内科综合大楼落成启用仪式于2000年9月29日同时举行。 2001年,湛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在医院建成并开始运作。2002年,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共同建立“心血管病诊疗协作中心”,为提高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医院沿着“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强院战略,发扬“团结、博爱、敬业、精进”的医院精神,实践“性命为上、健康为本、诚信为事、勤作为民”的服务理念。根据医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要求,不断增加和调整专业配置。建立系统的健康体检中心,为集体和个体体检提供一条龙的良好服务。2004年将相关专业组成心血管疾病、脑系疾病、心血管检查、介入诊疗、骨科疾病、肝胆胃肠疾病、泌尿系疾病等七个诊疗中心。是年,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联办湛江教学点,为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课程创造便利。2005年,又相继组成医学影像、临床检验、骨髓移植、产前筛查、内窥镜诊疗等中心。国际AO学会(中国·湛江)培训中心在医院挂牌成立。2006年,在继续开展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中(2005年开始),医院被列为广东省三级医院管理评价试点单位,经过两年的全面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于是年11月顺利通过广东省卫生厅、省医师协会专家组的考评。 经历60多年数代人的接力发展,至2006年底,医院编制床位1000张,开放床位1299张。在职职工1415人,卫生技术人员占80%,护理人员占卫技人员的52%。在职工中,有博士1人,研究生9人,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22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4 人。专业配置齐全,集医、防、教、研于一体。专业分科精细,组合合理,临床、医技按专业归类设置15个诊疗中心共48个专业科室(内科17个,外科18个,门技、药13个)和两个外设门诊。拥有双排螺旋CT、ECT、MRI、DSA、准分子激光、彩色B超成像仪等先进设备132台,其中10万元以上176台,50万元以上32台,100万元以上10台。拥有心血管内、外科、骨科、肝胆胃肠、神经系统、耳鼻喉、泌尿系和烧伤整形等强势专业。 2006年,脑系疾病诊疗中心开展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中风、脑外科手术后遗症肢体痉挛性损害等综合症,单鼻孔经蝶鞍脑垂体瘤切除等新技术,填补了粤西空白。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应用心衰诊断仪早期诊断心衰、三腔起搏器安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右心房腔静脉口巨大粘液瘤摘除新技术。骨科疾病诊疗中心在粤西率先开展经皮等离子刀低温髓核消融术治疗颈椎病,脊椎AO椎弓根内固定术、断腕再植、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皮肤较组织缺损等新技术,填补医院空白。肝胆胃肠疾病诊疗中心的无痛胃肠镜诊疗、小儿胃肠镜治疗新技术和对PPH技术进行改良。妇产生殖疾病诊疗中心的乙状直肠阴道成形术效果良好。泌尿系疾病诊疗中心在粤西地区率先开展经皮肾镜手术300多例。耳鼻喉头颈口腔诊疗中心开展晚期喉癌保留喉功能的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头颈部肿瘤切除、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下咽癌切除+半喉、全喉切除术在粤西领先。肿瘤科开展鼻咽癌三维造形放射治疗项目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眼科新一代眼电生理检查项目填补粤西空白。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环孢素普可福浓度检测为肝肾移植手术提供了技术协助。筛查中心在粤西率先开展产前筛查。非中心科室均有新技术项目。是年全院新技术、新项目共41项,申报各级科研课题41项,获批立项30项,(其中省科技厅2项、卫生厅3项、省中医药局1项、市科技局22项、广东医学院2项)科研经费12万元。各级各类刊物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55篇(国家级58篇、省级297篇),专著、编著2部。 院长刘珍才: 职务: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行政分工:负责医院的全面管理工作 地址地址: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寸金路2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