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元宫
释义

三元宫,中国建筑名称。现有上海三元宫,广州市三元宫,云台山三元宫,川沙三元宫,贵州三元宫,大长山三元宫,崂山三元宫。

中文名:三元宫

主要的三元宫:上海、广州、云台山、贵州三元宫

类别:道教著名宫观

上海浦东三元宫

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严桥乡新民村,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全真派坤道院。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初建时为周中鋐祠,俗称周太爷庙,祠祀康熙、雍正年间因治水有功、以身殉职的松江知府,追赠太仆寺少卿的周中鋐。

民国38年,大殿改作他用。

1989年底,上海市道教协会主持整修,改建为三元宫坤道院,并在三元宫傍购置二层楼房1座,作为道姑生活用房。

1990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周中鋐殉职纪念日,三元宫举行开光仪式,对外开放,由苏宗赋任住持。

三元宫目前祀奉天官、地官、水官,还有周中鋐。主要宗教节日有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以及周中鋐诞辰(农历八月初二),殉职纪念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1998年起,该宫负责人为应宗梅。

广州市三元宫

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据史书记载为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钟鼓楼。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西侧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1989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广州三元宫道教著名宫观。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改建后更名三元宫,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任主持杜阳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宫规模宏伟,殿宇巍峨,遂成为岭南著名道教宫观。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抗日战争期间,该宫残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宫再遭破坏,从1982年起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现有灵官殿、三元大殿、鲍姑殿、吕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筑近百间,宫内终年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四季花草飘香,香火旺胜,既是广州市一大旅游胜地,又是岭南著名的道教官观。现为广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历史追溯

综述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文记载:“三元宫在越秀山麓,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建,名越岗院。明万历及崇祯重修更今名。”(1)三元宫在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曾七次重修,《三元宫历史大略记》又载:重修之事历代皆有,顺治十三年李栖凤捐俸重修开为道观;乾隆五十四年总督嘉勇公福捐俸,发起住持郁教宁、黎永受、杨贺炯师徒相继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云南储粮道邓士宪发起重修;同治八年两广总督瑞麟捐俸重修;光绪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国八年住持张宗润重修一次;民国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诚端,得欧阳霖等极力相助,于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2)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龙井旧址,张信纲备资修葺虬井古屋一间,纪念鲍姑在此得道,建设藏经阁收集古代圣贤著作之书。从以上记载可知,三元宫原为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她去世后人们就在那里设祠纪念她,清代重修开为道观。现存的医史遗迹主要有:鲍姑宝殿、虬龙古井和道家炼功碑。

久远的创始期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曲折的经营期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巡抚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平南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只。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民国以后,三元宫时起时落。龙济光时期(1914~1916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

1919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陈济棠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日军投降后,三元宫复兴。1946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诞,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忠烈祠。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李信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宫内珍贵文物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将本宫600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黄绢上,两匾由京来穗时,该官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1982年在三元宫开放时另立。

20世纪50年代,宫内存探花刘世安字四幅,康有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画一幅,沈绵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禅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文化大革命”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同治八年(1869),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肇庆得青牛足迹石块,今仍置于吕祖殿前的小池内。唐吴道子绘观音大士真迹(石刻),高1.5米,宽1米,现仍嵌于宫内西侧碑廊的石壁上。鲍姑遗留的虬龙古井,1947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栏遗迹。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1983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1990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来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将成为未来之文物。

1981年3月,三元宫获重新对外开放。1982年起,陆续收回被占殿宇,并予重修。1983年春节前,举行了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香客游客日增。1987年上元诞,按出售门票统计,进三元宫者达6万多人。

作为久远的文物古迹,三元宫是一个可以不断探求出新价值的谜。

三元宫历代均有重修,相沿至1970年,十年动乱中宫内道士被迫离去,至1982年7月1日,离宫道友回宫重修开放。

建筑结构

建筑概述

三元宫是在越岗院、鲍姑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壮观面貌。后明末清初,广东巡抚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耿精忠,总镇金弘振等来宰羊城,见三元宫乃羊城胜地,曾嘱名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游显庭写八个大字“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刻木对联挂于门口,于是着意扩建三元宫,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巡抚李栖凤重修三元殿,并钟楼、鼓楼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铸大钟,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弘振重修开创正式道场,邀请罗浮山龙门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阳栋字镇陵(山东莱州府潍县人),来宫督工修建,为所教十方丛林规范,板梆传餐,俾得十方云游道士,籍以留丹栖息之所。宫内设有鲍仙姑殿、玉皇、三元(尧、舜、禹)老君、吕祖、邱祖、青莲、灵官、斗姥、文昌、北帝、钟离、武侯、天后各殿,钵堂、客堂、斋堂、祖堂,并在堂前右侧,将唐吴道子观音像真迹石嵌于壁间,五老洞遗迹,及后山余地设花圃,青牛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鲍井(虬龙古井)旁有古屋一间,挂有“虬隐山房”匾额,为鲍姑在此得道仙迹;藏经阁,搜集前贤著作,保存国粹。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钦奉敕赐“葆光励学”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整体布局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三元宝殿,殿的深处,正中位置供奉着三元大帝,他们原来是中华民族的祖宗,是尧舜禹三位大帝,.三位大帝分别被称作上元,中元和下元,看来年代越久远的地位越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称做相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殿里从外向里矗立着好几对柱子,每对柱子上都有楹联,楹联多是三元宫的又一个特点。内容既有国泰民安的,又有消灾除病,透出中华民族务实的传统。

三元宫的第三个特点是宫里神仙太多,供奉的不止是三元大帝,还有其他本土神仙.殿堂太拥挤,因而显得局促。

三元宝殿后面最左边的是鲍姑殿。鲍姑殿供奉的是高干子弟,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三元宫原是鲍靓为女儿鲍姑建造的修道行医之所,当年叫越岗院,她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一位女中医,她的丈夫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葛洪。到这里烧香是要求鲍仙姑替世人消灾去病的。

到了明代,朝廷钦天监到了广州,说动当地乡绅,将越岗院改造为三元宫,塑三元神像于正殿,移鲍姑像于偏殿,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和鲍姑殿并列的,有清朝扩建的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供奉慈航道人的观音宝殿,供奉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宝殿,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吕祖殿,供奉被尊封为荡魔真君的关羽的关帝宝殿,供奉文财神无心的比干的财神宝殿,以及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灵官殿。三元宫供奉的神仙大多有替人消灾(如鲍姑和妈祖),助人发达(如关帝和比干)的具体功用,而请和他们帮忙的办法主要就是表现出虔诚,特别是敬香和跪拜。

文革期间,三元宫的所有神像、文物荡然无存,道友也被遗散。现在的建筑是1982年以来修复的。

三元宫有官方味道,当年,它为南海太守所建,如今,它是广州市道教协会所在。

鲍靓、鲍姑及葛洪

自鲍靓在北庙旧址建造越岗院以来,三元宫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从三元宫上溯到越岗院,不能不说到鲍靓、鲍姑和葛洪三人的生平和事迹。

鲍靓字太玄,魏晋时在广州任南海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后来,他在当时越井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岗院,在此宣传道教并炼丹。

鲍靓后来收了一个徒弟叫葛洪。葛洪在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晋代江苏句容人,字稚川,号抱朴子,三国时吴方士葛玄的重孙。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自幼好神仙寻养生之术,曾向葛立的弟子郑隐学习过炼丹术。惠帝末年,他应广州刺史嵇会之请,到广州任参军,居广州约10年。后他追随鲍靓探究道教理论及炼丹、养气之术,并与妻子鲍姑一道替百姓治病。24岁那年,葛洪首次来到广州,拜师学艺长达10年,终成为一个常识渊博的人。年未过40,便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100卷等著作。他精通针灸术,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东晋元帝时葛洪曾到南京(时称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称为丞相道士。后来他听说交趾即今越南盛产丹砂,便辞去高官厚禄携眷第二次来到岭南,受到广东刺史邓岳挽留,此后他在罗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葛洪还在罗浮山建造了东南西北四个庵,即现在的冲虚观、白鹤观、九天观和酥醪观。

葛洪的妻子鲍姑,亦精于医道。鲍姑是鲍靓的女儿,从小深受道教影响。由于鲍靓深爱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岁的鲍姑许配给他,那时葛洪年过四十了。此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后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鲍姑井”,又叫“虬龙古井”。可惜现在这祠和井都不复存在了。而三元宫内却建起了纪念她的“鲍仙姑殿”。鲍靓后来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交通路线

广州火车东站总站乘坐<62路(环线:西村总站-广州火车东站总站)>抵达市总工会(东风中路);步行309米,至目的地沿途经过的的公共汽车站有:林和中路,林和东路,体育中心东门,体育东路,天河邮局,天河,锦城花园,东竣广场,羊城晚报社,执信路,正骨医院,东风中,中山纪念堂,市总工会(东风中路)。

云台山三元宫

道教宫观。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青峰顶上。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曾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得皇帝敕赐,香火极盛,规模宏大。1938年被日军炸毁。近年又得已修复,宫院坐北面南,殿宇依山而筑,正门横额题“敕赐护国三元宫”,为清代道光皇帝手书,正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塑像,另有前殿、二殿、团圆宫等建筑;两棵高入云天的千年银杏树浓荫整个宫院,山门下筑有陡峻如天梯的七十四级石阶。古为云台一大道教宫观,今是连云港市内的旅游古迹之一。

川沙三元宫

道教宫观。在上海市川沙县严桥乡境内。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原名周太仆祠,亦称周郡侯祠,俗称周太爷庙,主祀清代松江知府周中铉,时占地面积三亩有余,后建筑被毁;现有建筑均为近年新建,主殿内供奉周中铉塑像与三元大帝神像,另有道舍、斋堂、客房等配房建筑十余间,现为上海市内唯一的坤道宫观。

贵州三元宫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瑞金路金锁桥侧。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 (1888) ,建有大殿三层,底楼供三官、冥王;二楼供关帝、吕祖;三楼供玉皇大帝,配诸四相。光绪十五年建钟鼓二楼,次年又建乐亭,民国六年在亭南建八阁亭。建筑保存至今,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大长山三元宫

大长山岛三元宫

三元宫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大长山岛三官庙村,后来被毁。现在的三元宫是由华龙企业投资修建的,为辽南地区最大的道家宫观。道家正式形成于东汉后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为老子,著有五千言《道德经》。三元宫为仿古式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三元宫的“三元”是根据上关日赐福、地关日消灾、水关日解祸而来。来到庙门前,首先看到的是高有5米的宝鼎。前院中间是观音殿,供奉着圣观音、吉祥观音、杨枝观音等众位神仙;东侧是关帝殿,供奉着关圣帝君关羽,因关帝站姿为护法、坐姿为财神,此殿又称为财神殿;八仙殿供奉着传说中的救苦救难、点化凡人的八位神仙;三宵殿供着琼宵娘娘、云霄娘娘、碧宵娘娘;药王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和中国古时历代名医;龙王殿供奉着海龙王;马祖殿内供奉着马老祖师。中院东侧有娘娘殿,殿内供奉着海神娘娘、厚土娘娘、女娲娘娘。后院的三清殿供奉着道教最高尊神元始天尊,这里也是道士们诵经的圣殿;三皇殿供奉着伏羲、黄帝、神农三位华夏民族的祖先;三星殿供奉着福、禄、寿三位神仙;藏经阁位于三元宫的最高处,是欣赏海岛风光的最好去处。每天清晨6时,在镇区内都能听到从三元宫的钟楼里传出低沉而有力的钟声。到三元宫来,不仅可以重温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居高临下,欣赏海岛和大海的迷人景色。

崂山三元宫

三元宫又名茶涧庙、岔河庙。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大庵子村北。创建于明代中期。该宫为明代胶州人王氏所建,大殿内祀三官,故名三元宫,庙内有康熙二十八年铸巨型铁钟一口。该宫于民国年间已倾圮,1966年拆除,现仅存庙基和院内的一株木兰花。三元宫于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0:29